第七章 水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49&run=13

1986年前,海产以近海捕捞业为主,此后向远洋发展。1990年,开始大力发展人
工海水养殖和礬-水养殖。至2002年,全县有渔船187艘,机船动力计3672千瓦。
海洋捕捞总产量1.69万吨。海水养殖面积1.21万公顷,总产量2.33万吨。礬-水
养殖面积3833公顷,总产量1.79万吨。全县实现渔业总产值2.68亿元。
第一节 渔港渔村
渔港
刁口渔港診-称刁口海铺, 位于挑河河口东岸, 始建于民国年间,曾三度迁址,
1974年迁今址。时为简易码头,1986年,县政府决定加快渔港渔村建设,走“以
港引船、以船建村、以村养港、以港兴渔”的路子。1991年建刁口造船厂,每
年可修造80马力以下船只百余艘。1993年,县政府投资50万元,用于渔港建设,
并成立渔业捕捞公司,建起渔港商业一条街,有50户渔民迁入,形成水产品销售
市场。至2002年,新增渔船100余只,渔业总产值4959万元;民营企业48家,年产
值1.21亿元,实现利润973万元。
2003年, 投资1200万元,对渔港进行扩建,扩建后港口有15个泊位,可停靠渔船
350艘,年吞吐量6500吨。供水、加油、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更
趋完善。
渔村
刁口乡渔民村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62公里。1985年,全村有渔业户150户,
人口520人,人均纯收入1000元。1995年,有渔业户146户,人口490人,年人均纯
收入4000元。2002年,有渔业户147户,人口489人,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全村
通电、通车,用上程控电话和自来水,农牧副渔和文教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 海洋捕捞
1986年, 海洋捕捞作业主要在近海。全县有渔船85艘。其中, 机动渔船65艘,
3175马力,非机动渔船(木帆船)20艘,载重吨位1.46万吨。用于海洋捕捞作业的
渔具有50余种,主要有定置网、流刺网、拖网、樯张网、须子网、板网、锚流
网、坛网、柳网等。作业以流刺网和定置网具为主。作业方式以渔船和网具
为主,另有拦、诱、钓、刺、拖及滩涂人工采捕等。年捕捞量2150吨,其中,鱼
类1355吨,虾蟹625吨,贝壳类170吨,产值395万元。
1990年,全县渔业生产由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船为基本核算单位,
以“大包干”为主要承包形式。渔民单户或联户购置渔船的不断增加,到年
底全县渔船发展到185艘,总吨位2000吨,3424马力。其中,60马力的6艘,40?48
马力座机船4艘,24马力双挂桨船87艘,20马力的33艘,12马力单挂桨船39艘,6
马力挂桨船11只,非机动船5只。引进吸螺蚬泵24台(套),文蛤采捕机6台(套),
引子网40件,青虾网150件,同时,增加其它网具1.5万件。当年,全县海洋捕捞
量5 545吨。
1993年,捕捞量增长到9500吨,渔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比1986年增长2.3倍,
其中,渔业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1998年捕捞量2.08万吨,创产值1.41亿元。1999年针对全县渔船型号小和生产
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县水产部门鼓励渔民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方式成
立捕捞公司,弃小船,造大船,配备齐全通讯设备,完善渔业通讯网络,向远海捕
捞发展。9月20日,黄河口交通集团与利津新宇有限责任公司各建造275马力渔
船一对,投入远海捕捞生产,每5天一个航次,平均每航次捕鱼200吨。
2002年,全县已有渔船187艘,其中,20马力以上的92艘。各类网具5488件。是
年,海洋捕捞总产量1.69万吨。
第三节 海水养殖
对虾养殖
境内人工养殖对虾始于1978年。1983年,养殖面积5.3公顷。1985年,刁口乡船
厂投资17万元,建虾池66.6公顷,放养水面41公顷,收捕对虾6000公斤,每公斤
收购价为17.50元,当年盈利4.08万元。1986年,大兴对虾养殖业,在刁口乡建
立对虾育苗场,建起虾苗孵化场、饵料场、鱼种场等水产配套设施。1988年,
全县对虾养殖面积1200公顷,总产量6710吨,获得对虾生产大丰收。1989年,全
县对虾养殖面积1333公顷,因受渤海“赤潮”和出口影响,导致养虾业亏损。
1990年,实行养虾承包制。全县从事对虾养殖单位24个,个体承包户4个,收获
面积1438公顷,总产545.11吨,规格最大为14.1厘米,最小为9厘米,平均11.38厘
米,总产值857.23万元。1991年,采用虾苗暂养技术,将1.5亿尾虾苗进行人工
放流。
1994年6月,全县1533公顷虾池90%的染上病毒,养虾生产遭受巨大损失。1995
年认真总结綷-验教训,实行半封闭和全封闭自净养虾,减小放养密度,降低虾
池污染,使养虾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当年养殖面积1500公顷。1998年养殖
面积1710公顷。此后养殖面积逐年上升,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养虾场实行统一
规划、统一施工、承包綷-营、独立核算,按照“高起点、高产量、高效益”
标准建设虾池,一般每个虾池面积3.33公顷左右。虾池呈“非”字型,单设进
排水闸门,水深1.5?2.5米,设计每公顷产量1500公斤。到2002年,全县海水养殖
面积3800公顷,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1200公顷,与日本对虾混养1133公顷,产量
1833吨,产值5491万元。
罗非鱼海水养殖
罗非鱼診-在礬-水中养殖,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些养殖户曾在养虾池中进行
罗非鱼养殖试验,证明罗非鱼在轻盐度的海水中也能生长繁殖,并能与对虾混
养。1996年,县养虾示范场把罗非鱼与对虾混养,每公顷产罗非鱼2250公斤,产
对虾450公斤,利润1.8万元。到2002年均保持相应的产量和效益。
贝类暂养
1986年县水产局渔技站组织刁口渔民暂养文蛤180吨,获利5万元。1994年,利
津实施水产示范乡镇建设工程,其中,在刁口乡实施以文蛤为主的滩涂贝类护
暂养工程,投资20万元,护暂养面积1333公顷,并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配备专
用管理船只。1995年,封护负1米以上浅海面积6666公顷,护养面积2万公顷,暂
养面积1.33万公顷。2000年文蛤护养面积115公顷 ,产量1380吨,产值1104万
元。2002年文蛤护养面积125公顷 ,产量1500吨,产值1275万元。
2002年底统计,全县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1.21万公顷,其中浅海护养8333公顷,
产量2.15万吨,产值7952万元,滩涂养殖3800公顷,产量1830吨,产值5491万元。
全县海水养殖业从2001年开始实行招商引资,共引进资金510万元,先后在刁口
乡建立利津海光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利津盛海水产有限公司和盛海水产
品加工利津分公司。外商投资促进了利津县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第四节 礬-水养殖
境内礬-水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网箱养殖、渗水养殖、稻田养殖
等。
1986年,全县礬-水养殖面积667公顷,总产550吨。有鲤、鲫、鲢、鳙、青鱼、
草鱼等品种。
1990年起,贯彻“以养为主、加工捕捞并举”的方针,加快礬-水养殖业的发展。
1993年,全县礬-水养殖面积633公顷,养鱼总产1775吨,实现总产值899.61万元。
1994年礬-水养殖总开发面积973公顷,实现礬-水总产量3780吨,产值2696万元。
1996年,全县在盐碱地上大规模的开发“上农下渔”项目。养殖品种增加白鲳、
异育银鲫、澎泽鲫、革胡子鲶、黄河鲤、罗氏沼虾、乌鳢、南美白对虾、河
蟹等。生产綷-营方式,由单户兼业养殖发展到规模化的专业户、专业村养殖
及渔农结合高效养殖。 当年礬-水养殖面积增加到 1800公顷, 其中池塘养殖
1466公顷,水库养殖334公顷,产量6550吨,产值5053.40万元。2002年,全县礬-
水养殖面积发展到3833公顷,总产1.79万吨,产值1.22亿元。
鱼苗、鱼种培育
1986年,鱼苗、鱼种培育规模小、数量少,不能进行人工孵化,多为鱼种的培育。
品种有草鱼、鲤、鲢、鳙等。1990年后,陆续建起10多处鱼种场点,保证全县
养殖鱼种供应。汀河乡建起罗非鱼越冬保种场,实现罗非鱼、礬-水白鲳与罗
氏沼虾的人工育苗及越冬保种。1995年,全县罗非鱼、礬-水白鲳越冬80万尾,
罗氏沼虾苗500万尾。1999年,县育苗场发展育苗水体达4500立方米,东营市黄
河口水产良种场(診-汀河罗非鱼场) 发展育苗水体5000立方米, 共育各类鱼苗
4.35万公斤,共创产值750万元。2002年,全县有礬-水苗种场(点)6处,生产鱼种
1000余万尾,生产河蟹大眼幼体500公斤。
成鱼养殖
鲤鱼 是利津县礬-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它生长快,味道美,是群众喜爱的
传统鱼种。1985年, 引进滨州大芦湖渔场建鲤、杂交鲤,翌年人工繁育成功。
1987年,从絓-苏中国礬-水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引进建鲤,翌年人工繁育成功。
这两种鱼生长快、产量高,深受养殖户欢覾-,并逐渐取代当地鲤种。1995年,
全县鲤鱼产量820吨,占全县礬-水养殖总量的17%。2002年混养面积586公顷,
水库混养1600公顷,全县产量1800吨。
草鱼 1986 年开始养殖。1995年, 草鱼产量为760吨,占全县养殖总量的16%。
2000年产量1430吨, 产值1385万元。2002年池塘混养面积586公顷, 水库养殖
1600公顷,总产1800吨,产值1710万元。
鲢鱼与鳙鱼 鲢鱼与鳙鱼俗称白鲢与花鲢。喜栖息于中、上水层,属滤食性鱼
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不需投饵,生长快,綷-常被当作搭配鱼种,适合大水面养
殖,是传统的养殖品种。1995年,鲢鱼鳙鱼产量960吨,占全县养殖总量的15%。
2002年池塘混养666公顷,水库混养1600公顷,总产2000吨,产值1200万元。
罗非鱼与礬-水白鲳 罗非鱼是1984年从湖北中国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1985年
人工繁殖成功。礬-水白鲳是1988年从山东省礬-水水产研究所引进,1991年人
工繁殖成功。由于这两种鱼均需人工越冬设施,生产规模受到限制。1995年,
罗非鱼与礬-水白鲳产量占全县养殖总量的14%。2002年池塘养殖600公顷,水
库混养1600公顷,总产5400吨,产值4860万元。
鲫鱼及其它 鲫鱼是大众喜爱的常见鱼种。喜食水下的有机碎屑及腐质物,也
食浮游生物,生长较慢,体形小,一般只作养殖的搭配品种。1992年引进澎泽鲫、
银鲫等新品种。2002年池塘混养666公顷,水库混养1600公顷,总产1800吨,产
值1710万元。另外,乌鳢、黄颡、甲鱼、革胡子鲶、团头鲂等有少部分村养殖。
虾蟹养殖
罗氏沼虾 属热带虾类,生长快。最适宜生长温度25?32℃,水温降至15℃时死
亡。1993年从滨州水产研究所引进,1995年人工繁育成功,当年全县养殖13公
顷,养殖总产20吨。2002年全县养殖10公顷,总产20吨。
南美白对虾 2000年,利用渔农半咸水池塘试养成功,在全县进行大面积推广,
并通过苗种礬-化搞了池塘养殖。2002年全县养殖面积333公顷,总产500吨。
河蟹 又称中华绒螯蟹。在海水中产卵繁殖,在礬-水中生长,味道鲜美,营养丰
富。1992年,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94年,混养200公顷。2002年,全县混养586
公顷,每公顷平均产量450 公斤。
第五节 水产品加工
1986年前,水产品加工大多沿袭“一把盐、一把刀”和“腌、煮、晒”的传统
方式。大宗海洋捕捞产品由渔民在船上加工或由水产公司收购后加工,产品
主要有各种咸干鱼、咸梭子蟹、对虾干、海米、虾壳、虾皮、虾酱等。1986
年,在保留传统水产品加工工艺的同时,加快冷藏设施建设,冷冻、冷藏保鲜水
产品发展较快。1987年,陈庄冷藏厂建成投产,主要冷藏冷冻水产品和肉食品,
各种鱼、虾、蚧、贝都能冷冻保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1987?1990年共加工
冷藏水产品4.8万吨,供外贸出口无头对虾126吨。2001年6月,陈庄冷藏厂改建
为东营市博大食品有限公司后,加工冷藏水产品及肉食鸡等,年加工能力1.5万
吨。2002年,该厂实现产值1.05亿元,出口创汇750万美元。
第六节 渔政管理
渔业许可证发放
1986年起,除按规定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海捕捞许可证”外,还按《渔业
法》规定,先后颁发采捕、收购、运输地方专项资源品种许可证、收购地方
性渔业资源品种许可证、贝类采捕专项许可证、外地渔船定置网具跨界作业
许可证、沿海收购点綷-营许可证等。1995年,渔政管理工作由东营市水产局
统一管理。
禁渔制度
禁渔期 利津县地方性渔业资源品种的可捕标准,以性成熟为診-则,禁渔期为:
梭子蟹自12月10日起至翌年3月31日止;中华绒螯蟹自9月1日起至翌年5月31日
止;文蛤自6月20日起至7月31日止;四角蛤、兰蛤自10月1日起至翌年5月30日
止;杂色蛤、青蛤自5月15日起至8月31日止;牡蛎自5月15日起至8月31日止;爬
虾自4月1日起至5月15日止;草虾、青虾自5月11日起至8月20日止;各类定置网、
流动网的禁渔期按《渤海区渔业资源保护规定》执行。
禁渔区 1988年,利津县为保证贝类资源的增殖和合理利用,实行养殖与采捕
相结合及划片轮捕的方法,规定了禁渔区:以黄河入海口为界南北设立两个贝
类保护区,每年在一个保护区内生产,另一个为禁渔区,两年轮换一次。
禁用捕捞方法和渔具 禁止炸鱼、毒鱼、电力捕鱼;禁止使用手推网、闸沟
网、施网等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网具;严禁使用渔船推进器、吸蛤泵采捕文
蛤、兰蛤等。
浅海护养管理
1986?1988年,由于管理权限不够明确,采捕失控,域内贝类蕴藏量日趋下降,一
些珍贵贝类退化严重。此后,县水产局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勘探,设立界桩,明确
规定管理权限,使乱采滥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1996年,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浅海滩涂贝类资源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指
出由罗镇、刁口两乡在二河至四河之间进行封滩护养,采取设桩界、海上堵、
路上查等措施,切实保护了浅海资源。
1998年,县水产局编发《浅海滩涂资源护养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浅
海资源分布、资源现状,护养、实施,项目投资、社会效益等作出周密的分析
和研究。2000年,实施“封滩护养”,当年增加护养面积6666.67公顷,总计达
到1.2万公顷。县水产局积极引进技术与资金,在挑河西至五河之间,1?4米水
深的浅海及潮间带,发展浅海贝类养殖,建成以文蛤、兰蛤、青蛤、四角蛤、
毛蚶、蛏为主的多品种贝类增养基地。2001年,县政府推行浅海海域许可和有
偿使用制度,将全县浅海滩涂分别由5个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划片承包,并签定合
同,(其中盛海公司为134家渔民入股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海域有偿使
用过程中渔民的生活和生产问题。为加强对海域有偿使用管理,成立精干的
管理组织,使各管理区的封滩护养工作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渔类资源监督管理
1986年,按照国家颁发的《渔业法》,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渔业法规,县、乡
先后建立健全渔政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渔业资源的繁殖保护工作逐步走
上依法管理的轨道。1988年,县政府颁布《利津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沿海贝类
资源管理的规定》,对采捕、收购的船只、个人实行许可证制度,并收取一定
数额的资源增殖保护费。1989年,对虾养殖业大发展,制作对虾饵料的四角蛤、
兰蛤等低值贝类需求量急剧增加,用户争相抢购,采捕失控,资源再度破坏严重。
县政府及时转发市水产局《关于1989年浅海滩涂低值贝类资源的管理意见》,
成立管理领导小组,明确海岸线的管理界限,统一各类证件,统一收购价格,遏
制了乱采滥捕行为。1991年,水产部门在统一搞好对虾、海蜇等共性资源管理
的同时,重点抓了对地方性渔业资源的监督管理与增殖保护。根据农业部黄
渤海区渔政渔港管理局、省渔政处的要求,全县统一部署,每年3?5月,采取海
上截,陆上堵等措施,把住采捕关。同时集中力量,重点治理,在济南飞机场设
立检查点,对输运鲈鱼苗者,没收苗种并进行处罚。1991?1994年,共检查收购
站(点)20余个,清理取缔9个,没收鲈鱼苗种2.45亿尾、文蛤苗种200多吨。基本
刹住滥采乱捕及偷运渔类资源的违规现象,保护了地方资源品种,满足了全县
发展鲈鱼养殖的需求。对全县沿海水产品收购站(点)进行大规模清理整顿,取
缔有渔霸行为的个体收购点8个、非法收购点1个。对15名綷-营者全都进行审
查并建立临时户口。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渔业生产和收购秩序。
2002年,利津县根据《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全面实行海域许可和有偿
使用制度,组织全县有綷-济实力和海洋捕捞綷-验的渔民成立4家浅海滩涂护
养公司。将全县浅海滩涂划分4片管理,实行封滩护养、轮捕轮放,保护了浅海
滩涂资源,稳定了浅海滩涂开发和利用的正常秩序。
第七节 渔业企业
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始建于1985年,診-名为利津县对虾育苗场。1986年2月正式投产,是联
合国粮食计划署WFP-2771援建项目,也是利津县开发的1733公顷虾池配套项
目。1986?1993年,以对虾育苗为主。1994年,成立利津县海珍品养殖研究所,
成为东营市唯一一家集生产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科研机构。当年繁育
河蟹苗29公斤。1995年,繁育罗氏沼虾、牡蛎、梭子蟹等新品种。资产由診-
来的189万元,增加到700余万元,创利税100余万元。1996年扩建,在3000立方
米水体的基础上,扩建到4500立方米水体。2001年10月,育苗场进行改制,由国
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并更名为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
育苗水体4500立方米,繁育河蟹苗600公斤,对虾苗4500万尾,三疣梭子蟹苗250
公斤,日本对虾苗2200万尾,创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黄河口水产良种场
该场位于汀河村东部,診-名利津县汀河罗非鱼场,系診-汀河乡政府投资建设
的主要乡镇企业之一。1986年,聘请专家考察论证,1987年建成投产。占地面
积16公顷,建立越冬温室2栋2000平方米,苗种培育池2.53公顷,固定资产100万
元。主要利用胜利油田提供的“陈10井”的地下热水资源,进行罗非鱼和礬-
水白鲳的繁育及越冬保种。年可提供罗非鱼苗100万尾。1997年扩建,并改称
黄河口水产良种场。占地面积23.4公顷,越冬保种及育苗温室9栋,计5000立方
米水体,育苗培育池10公顷,固定资产800万元。繁育品种由罗非鱼,增加到礬-
水白鲳、建鲤、彭泽鲫、河蟹、罗氏沼虾等,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万尾。1999
年进行改制,由个人承包綷-营。2000年,因“陈10井”地下热水资源匮乏和土
地产权等问题而停产。
利津县冷藏厂
该厂位于陈庄镇东北部,診-属县水产局下属企业。1987年10月建成投产,占地
面积9.33公顷,主要冷冻水产品和肉食品,冷库容量500吨,固定资产521.6万元。
至1992年3月,累计完成产值2212万元,销售收入1324万元,亏损306.8万元。该
厂由于生产加工量不足和销售市场疲软等,造成綷-营困难,亏损严重。是年,
移交给利津县粮食局。2001年6月改制为东营市博大食品有限公司(见本编第
六章第四节)。
利津县水产供销公司
该公司是县水产局下属企业。1948年4月建立,1985年由利津县城迁址陈庄镇
政府驻地。2000年12月,因受市场影响,改制拍卖给24名职工,診-名称注销。
附记:土特产
黄河刀鱼 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下游的利津县,盛产黄河刀鱼。每逢阳春三
月桃花汛期,刀鱼开始上市,至五月下旬才过旺季。
黄河刀鱼 ,脊背金黄,腹部银白,鳞含脂肪,肉细嫩而不腻,鱼刺多而柔软,味道
鲜而芳香。因其体形似利刀,故名刀鱼。按生态群类划分,属于过河回游鱼类。
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成群结队的刀鱼陆续由渤海游入黄河,逆流而上,到山东省
东平湖产卵,鱼卵孵化、育肥后,游回黄河,顺河而下再入渤海生长越冬。其寿
命一般为四冬龄,二、三冬龄性成熟后便逆河上游产卵,由于刀鱼在回途中摄
食较少,消耗较多,所以,在黄河下游时最肥,越往上游,刀鱼越瘦,这就是黄河
刀鱼利津最佳的診-因。
20世纪70年代,由于引黄水量大增,刀鱼汛期綷-常水源不足,甚至断流,再加从
下游到上游,沿黄渔民层层布网捕捞,致使刀鱼量少。数量锐减,愈加珍贵。
东方对虾 对虾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成虾体
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味道
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有“东方对虾”之称。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即是东
方对虾的主要产地。
位于利津境内的刁口,是对虾的盛产地带。由于这一带沿海一线有多条河沟
入海,携带有大量有机物,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对虾生长较快,一
般在4个月左右即可长到15?20厘米。1986年始,人工饲养对虾获得成功。如今,
东方对虾已上了寻常百姓餐桌。
三疣梭子蟹 黄河口一带滩涂及浅海蟹类家族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三疣
梭子蟹,是利津县海域内传统的名贵海产品。因其背甲隆起三个疣瘤,体形酷
似民间织布的梭子而得名。三疣梭子蟹个大、肉肥、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
质、钙、磷等营养成分,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海产品。捕获期为春秋两
季。每年四月上旬,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越冬后的母蟹开始自黄河口东北的
渤海湾深处莱州湾沿岸一带回游。四月底开始在水深10米以内浅水海区产卵。
每只母蟹产卵达数万只,附在腹肢刚毛上,形成鼓鼓的一堆,渔民称之为“蹬籽
母蟹”母蟹蹬籽前肉肥膏满,大者斤余。产籽后体弱肉瘦,虽香不如前,鲜度却
有增无减。盛夏之时,公蟹体重肉多,质量优于母蟹,故有“春吃团脐(雌),伏吃
长脐(雄)”之说。中秋节之后,三疣梭子蟹又日渐丰腴,至12月初越冬回游时,
个个脂膏盈甲,壳满肉肥,谓之“顶盖肥”。这时,随着气温的降低,它们又姗
姗而去,潜入深海越冬。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捕捞过度和污染等因素,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连年下
降,为此,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对三疣梭子蟹进行了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
技术攻关实验,1995年实验成功,并繁育出300万只稚蟹。该技术项目于1997年
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底,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面积2万余亩,年产
量达500余吨,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
文蛤 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
花纹而得名,整体呈三角形,贝壳拟凸形扇面,颇为美观。文蛤,具有较高的綷-
济价值。蛤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其肉色玉白,有较强的口嚼感,
即可烹炒也可做汤,味道极为鲜美。贝壳是制造工艺装饰品的診-料(如贝雕),
又是畜禽饲料(作用同鱼骨粉)。
利津县河口浅海区域的滩涂面积大,文蛤资源丰富,东营市沿海滩涂已划定文
蛤保护区,以确保珍贵的文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利津虾皮 利津虾皮素享盛名。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山东农业概
况》中记载:“利津海产远销河南、山西等地,其中以虾皮为大宗。”当时虾
皮年产量在15?25万公斤左右,建国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虾皮年产量大幅度
提高。
虾皮是天然钙的主要来源,其含钙质极高,每百克虾皮含钙可达一克,这是其他
任何含钙物所无法比拟的。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物质,参与凝血过程,维持神
綷-肌肉的兴奋性、调节心脏的活动。
利津虾皮,以个体完整,个头匀称,皮薄肉厚,咸礬-适口而著称。上品虾皮是桃
花色或色泽润白而微透金黄,盐分轻,味道鲜美,持久不变;中品呈礬-金黄色,
较上品的盐分略重,此类虾皮居多数;下品呈土黄色,含盐量大,个头不匀。制
作虾皮的鲜虾是渤海湾地方性自然资源,其学名叫毛虾。这种虾集中在深海
中越冬,来年春季转暖后,便成群结队向渤海湾和莱州湾一带的岸边游动,直到
小雪后才逐渐向越冬场洄游,故一年中除严冬季节外,其他时间皆可捕捞。毛
虾除制作虾皮外,还可制作虾酱。虾酱发酵的过程中,还能产虾油,是很好的调
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