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植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46&run=13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境内农作物种植,有一年一作、一年两作和二年三作等方式。1986年,全县总
复种指数为140%,粮田复种指数为157%。一年一作的作物占耕地面积的55%;
一年两作的作物占耕地面积的35%;二年三作的作物占耕地面积的10%。一年
一作制主要种植棉花、花生、春大豆和水稻等;两年三作制主要是第一年种
植春作物、冬小麦,第二年种植晚秋作物;一年两作制主要是冬小麦与夏玉米
或夏大豆、夏高粱、绿豆等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体,套种或麦收后接种夏播作
物,秋后再种冬小麦。1995年,随着棉花、瓜菜等綷-济作物面积的增加,粮食
作物面积逐渐减少,綷-济作物面积逐渐增大,一年二作或一年多作的作物不断
增加。全县一年一作的作物占耕地面积的45%,一年两作占16%,两年三作占39
%,复种指数为149%。2000?2002年,一年一作的作物占耕地面积的41%,一年两
作占18%,两年三作占41%。复种指数变幅145%?166%。与此同时,还使用套作、
轮作、间作、混作等耕作方法。
套作
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倡套作,90年代后,套作使用于棉、麦和蔬菜种植。2000
年,冬小麦套种玉米、大豆、棉花等,占耕地面积的41.5%,粮菜套种占耕地面
积的19.2%。2002年,全县麦套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面积10万亩,占耕地
面积的15.5%。
轮作
传统轮作方法是禾木科与豆科作物,俗称“换茬”。20世纪80年代以后,推行
粮食作物与蔬菜轮作,棉花与粮食作物轮作。1995年,全县轮作面积18.4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28%。2002年轮作面积 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
间作
境内作物间作,多系夏玉米与夏大豆或高粱与大豆,即两行玉米四行大豆,或四
行高粱四行大豆,或两行高粱与四行谷子。少有玉米与地瓜、棉花与芝麻或
棉花与西瓜等作物的间作。1995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粮间作、枣
粮间作、果菜间作和粮菜间作等。全县间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2002年,
全县间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
混作
混作在20世纪50?60年代较为多见,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混作面积逐渐减
少。常见的混作有棉花与芝麻、高粱与谷子、玉米与大豆等,80年代,有少量
出现小麦田里混作小白菜、菠菜。90年代以后,混作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
第二节  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
境内农作物栽培与良种推广,分粮食作物和綷-济作物两大类。粮食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大豆、高粱等;綷-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
芝麻、瓜菜等。在作物栽培的同时,大力实施良种推广应用。
粮食作物
小麦  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主要种植品种有:济南10号、
济南13号、山农辐63、烟中144、鲁麦7号、淄选2号、泰山1号、泰山5号、昌
乐5号、莱州953、DV85-1、PH85-4、215953。全县小麦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
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1995年,种植面积30.3万亩,平均亩产297公斤,到1999
年小麦种植面积增长到32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是全县小麦种植面积最多、
产量最高的时期。选用的品种有:鲁淄92-1、鲁淄-3、济核02、烟886095、稳
千1号、白玉149号、鲁麦21、鲁麦23、山农45。综合增产栽培技术除选用良
种外,还推广半精量播种、叶面喷肥、镇压划锄、深耘保墒、合理施肥、适
时浇灌和防治病虫害等。2000年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棉花、蔬菜、林
果等大面积增加,加之种粮效益较低,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2年小麦夏收
面积20万亩, 平均亩产342公斤。使用的品种主要有:鲁麦23、烟辐188、鲁麦
14、鲁麦21、烟361、淄麦12、烟2801、BY6281。
玉米  为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 主要种植品种有:鲁玉3号
(聊玉5号)、烟单14、掖单2号、掖单5号、掖单11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
鲁玉10、丹玉13、沈单7。1986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12.14万亩,平均亩产200
公斤,此后,除1997年为7.49万亩外,一直保持在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逐年有
所提高。1990?2002年,选用品种除沿用掖单2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烟单
14号、鲁玉10号以外,新推广掖单4号、掖单20、掖单22、鲁玉16号、西玉3号、
鲁单50号等品种。在不断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大水肥供应和种植密度,使
亩植达到4000株以上,亩产明显提高。其中,2002年种植面积增长到15.82万亩,
平均亩产380公斤。
大豆  既是粮食作物,又为綷-济作物,是境内重要油料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品
种有小粒黄豆、二黄豆、黑大豆、齐黄1号、跃进2号、利选6号、文丰7号、
鲁豆1号、农革1号、小青豆等。1986年,主要种植品种有7602、铁丰18、齐黄
23、向阳1号、鲁豆4号、农革1、文丰7、利选6、向阳红、大粒黄等。90年代,
主要种植品种有鲁豆1、鲁豆4、鲁豆11、铁杆大豆等。2002年,沿用种植品种
有鲁豆4号、鲁豆11号等,推广品种有美国千斤豆、冀黄11号、大粒黄等。种
植面积一般年份10万亩到20万亩,最高年份30万亩,最少年份不足10万亩,平均
亩产最高147公斤。主要分布在北部乡镇和有北洼土地的村庄。春大豆多于
夏大豆。
水稻  1964年境内开始种植水稻。1986年后,种植品种主要有“中国91”,以
春季栽培为主。种植面积2?3万亩,最多4万亩,亩产400公斤。1992年后种植面
积一度减少。1995年后,綷-过引进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实行大面积稻
麦连作,加之黄河水浇灌条件较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9年达到6.15万亩,
此后稳定在3万亩以上,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主要种植品种有中作8593、中
作17、豫粳6号、W45等。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利津镇及北宋、盐窝等乡镇。
高粱  为境内一般粮食作物之一。1986年播种面积1.85万亩,平均亩产123公
斤。此后, 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亩产逐年提高。1996年播种7600亩,平均亩产
239.7公斤。2002年播种4140亩,平均亩产309.4公斤。种植品种以红杂交、铁
杆多穗高粱为主。种植沿用品种有高杆红杂交、白杂交、渤杂1号、渤杂3号
等,推广品种有晋杂4号、晋杂5号、抗4、抗5、抗7等。高粱秸杆是建造民房
的材料,脱粒后的穗子是制作笤帚、炊帚的診-料,故各地均有少量种植。
谷子  为境内一般粮食作物之一,秸杆为饲养大牲畜的优质饲料。1986年播种
面积3.32万亩。之后,沿用品种有猫爪谷、紫根谷、小黄谷、红粘谷、小金谷、
大八杈、苠谷等,推广品种有豫谷1号(安316)、鲁谷5号(5720)、“青到老”等。
2002年,沿用种植品种有鲁谷5号、“青到老”等,推广品种有鲁谷8号、鲁谷9
号、鲁谷10号等,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左右,亩产一般在120公斤以上,高
产可达150?200公斤。
杂粮  是境内传统农作物,主要有绿豆、红小豆、白豆、黍稷等。20世纪80年
代,因产量低,种植面积较少,占耕地面积的5%左右。90年代以来,群众生活提
高,用作生活调剂的小杂粮需量日增,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占耕地面积的10%左
右。绿豆品种有中绿1号、一柱香、大明子、小明子,小豆品种有红小豆、朱
砂豆等,白豆有黑脐爬豆,黍稷有黄黍、白皮黍子等。绿豆、小豆、白豆等品
种,可实行春播或夏播,也可与高粱、玉米、棉花间作,中绿1号为一年两熟品
种。白豆、小豆多为夏播作物。黍稷以前多春播,近年多为夏播。
綷-济作物
棉花  境内主要綷-济作物之一,早在清代广为种植。20世纪80年代,沿用鲁棉
1号,大面积推广新品种中棉10号、渤棉1号、渤棉2号、鲁棉2号、鲁棉4号、
鲁棉5号、鲁棉6号、鲁棉9号等。1986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棉花产量大
幅度提高,种植面积9.48万亩,亩产籽棉170?200公斤。1990?1995年,推广应用
的品种有中棉19号、维170、鲁棉14号、中棉研12、鲁棉86系、鲁棉155系、
W866、荷棉3号、荷棉11号等。由于棉花连年暴发棉铃虫危害,不同程度地影
响产量, 再加受棉花价格的影响, 种植面积下降到1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籽棉
200公斤左右。1996?2002年,推广使用美国保铃33B、美国保铃99B、商河SK-1、
商河SK-2、河北石家庄321、惠民中杂028、中29、惠抗2号、农科院16号、农
科院18号、德州邯抗90、昌邑树棉、河北吴桥20B、810等抗虫棉新品种(后三
种为不修枝抗虫棉),有效地抵抗棉花病虫害,产量明显提高。2002年,随着纺
织业的发展,棉价相应提升,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通过推广麦收前点种、
营养钵育苗、叶面施肥、地膜覆盖等综合栽培新技术,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2万
亩,平均亩产籽棉250公斤左右,高产达到350公斤。
花生  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因境内沙质土地较多,适合大面积种植。主
要用作食用油、食品等。1986后,不断更新良种,推广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抗逆性强的海花1号、杂选2号、杂选4号、鲁花11、鲁花17等早中熟大果,沿
用徐州68-4、系选25,淘蘚-白沙1016、伏花生、花28等品种。在种植技术上,
每亩增施有机肥料1000公斤,化肥10公斤,深耕土地30厘米,改平地种植为起垄
合理密植, 推广地膜覆盖等栽培新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种植面积
2.75万亩,亩产231公斤。
芝麻  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主要用作小磨香油診-料。可实行春播和夏
播,种植面积较少,多为零星种植或与其它作物间作。品种主要有霸王鞭、八
叉、稀刷子等。2000?2002年,种植面积在1200亩左右,亩产35公斤左右。
蓖麻  为境内传统种植作物之一,主要用于工业診-料等。初春种植,比其它农
作物早种20天,多在沟渠、路边和庭院种植,大多不占主要耕地,面积较少。亩
产80公斤左右。
蔬菜瓜类
蔬菜  历来是零星种植。1980年后,开始有蔬菜专业户、专业村,并应用地膜
覆盖和温室拱棚。1995年后,全县设蔬菜管理站,统一管理蔬菜生产,逐步推广
大棚菜生产,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并培训农民技术员,发展科技示范户。到
2002年,全县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主要蔬菜品种有芦笋、韭菜、芹菜、
食用菌、白菜、茄子、韭菜、萝卜、黄瓜、豆角、丝瓜、辣椒、菠菜、西红
柿、甘蓝、菜花、莴苣、茼蒿、小茴香、扁豆、云豆、油菜、蒜苔、大葱等。
芦笋  1991年境内开始种植。主要品种为玛丽、华盛顿500W、Uc800、鲁芦
笋1号等。1993年,种植面积1.3万亩,采笋146.2万公斤。到2002年,种植面积发
展到3.5万亩,年产量高达184万公斤,平均亩收入3000元。主产区在北宋、虎
滩、明集、北岭等乡镇。由于芦笋营养丰富并有医药作用,芦笋罐头、芦笋
酒、芦笋茶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已成为利津县出口创汇的一项特色
产业,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0年11月,利津县北宋镇被中国特产之乡组
委会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
韭菜  境内历来有零星种植。1993年后,发展阳畦韭菜种植,主要品种有寿光
独根红、791。1998年,增加平韭4号、赛松。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病虫害及
无公害防治、阳畦高产栽培等技术, 种植面积由过去的1000亩发展到1万亩。
2000?2002年,种植面积保持在5000亩左右。冬季低棚覆盖亩产4000?5000公斤,
露天生产亩产1万公斤,少部分亩产高达1.5万公斤。主产区在北岭乡,其他乡
镇有少量种植。
芹菜  1983年始有少量种植,品种仅有农家空心芹菜。1990年后,引进新品种
玻璃脆、西芹、百利西芹、加州王等,推广氮磷钾配方施肥、病虫害及无公
害防治、大棚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亩产高达1.5万公斤。2002年,种植面积发
展到3300亩,平均亩产5000公斤。
食用菌  1983年境内开始生产。1996年,被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后,栽培品种
由单一的平菇发展为双孢菇、草菇、金针、灵芝等,逐步推广良种低温控湿
发菌、高温蒸气消毒、熟料栽培、覆土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当年投料500万公
斤。1997年,投料1000万公斤。2002年,投料达到1750万公斤。
西瓜  境内历来有零星种植。1983年,全县种植面积2400亩,亩产1000公斤,
主要品种为郑杂5号。2001年后,引进金钟冠龙、京欣、庆农6号、庆红宝等新
品种,并推广地膜覆盖、氮磷钾配方施肥、嫁接育苗、小拱棚栽培、大拱棚
高产栽培等新技术,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亩产3310公斤。拱棚西瓜面积
由1993年的150亩,发展到2002年的1万亩,亩产3238公斤。
甜瓜  为境内传统种植瓜类。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发展。1993年后,一直稳定
在1000?1500亩之间,亩产2750?3000公斤。
1986?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表

第三节  肥料施用
肥料种类
有机肥料  境内农民历来重视施用有机肥。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户大多通过养大牲畜、猪、羊和积蓄人粪尿、草木灰、土杂肥等方式积肥,
有的实行秸杆还田。
化肥  利津县于1952年开始用化肥“硝酸铵”。1954年首次购进“过磷酸钙”。
20世纪80年代,以尿素、碳铵、磷肥、过磷酸钙为主。90年代后,磷酸二铵、
磷酸一铵等高浓度二元复合肥和三元复合肥施用数量逐年增加。钾肥被农民
逐步认识和接受。
菌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1964年,境内开始    花生根瘤菌拌种实验,以后逐
步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应用植物调节剂,主要种类有矮壮素、助
壮素、三十烷醇、乙烯利、增产灵、灭草灵等。
施肥
农业施肥,境内主要集中在春播和秋种前,多为土杂肥和化肥混合使用。在作
物生长初期和中期实行追肥,多为追施化肥。平均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左右,
施化肥20公斤左右。
施肥方法除了施好底肥、配方施肥外,还要根据土壤成分合理搭配肥料品种
和数量。追肥除了根部追肥外,叶面喷肥、大棚气化肥等也有应用。
第四节  良种繁育
玉米制种
1983年,全县玉米制种以内繁为主。1986年,全县玉米制种面积2100亩,一般亩
产150公斤,高产达250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外调为主,县内制种逐渐减少。
2002年,在辽宁、山西、甘肃等省代繁玉米种100万公斤。
小麦制种
1986年,小麦种繁育实行“1、2、5”工程(1万亩麦田,要繁育200亩二级种子
田和50亩一级种子田),全县自繁一级种子田2000亩,年收购小麦良种25万公斤
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外调为主,自繁减少。2002年,在淮北农场代繁小麦种
100万公斤。
水稻制种
1986年,繁育面积300亩,制种12万公斤,此后,每年都有一定的繁育面积。20世
纪90年代后,以外调为主。2002年,在天津代繁水稻种50万公斤。
棉花制种
1986年后, 每年都有一定的繁育面积。1995年,在汀河、明集、虎滩繁育面积
2000亩,年产棉种10万公斤左右。此后,以外调为主,2002年在天津代繁棉种15
万公斤。
另外,每年都有少量的高粱、大豆、谷子等种子繁育,多为自繁。
附记
利津县良种场 始建于1948年,初称虎滩嘴示范试验农场,土地面积1000亩。此
后,多次更名,1984年定名为利津县良种场,隶属于利津县农业局。该场是农作
物良种实验、示范、繁育基地,属于独立核算的全民事业单位,设“四科一室”,
即财务、销售科,检验、加工科,生产繁育科,安全消防科和办公室,有干部职
工67人。1997年建良种棉加工厂1处,固定资产518万元,形成农作物良种繁育、
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年加工皮棉500万公斤,成为全国240个优质良种棉
加工基地之一和国家棉花品质试验示范基地之一。
该场是东营市唯一的良种试验、示范、繁育基地,也是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部
门衆-作研制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基地,承担着省、市、县农作物良种的
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繁育和推广工作,每年繁育各类农
作物良种2200多吨(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生产优质苗木100多万
株。培育的“大豆利选六号”获省科研三等奖,选育的大豆“豆秆蝇”科研
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001年开始承担为期3年的农业部与加拿大跨国牧草试验
项目,得到外国专家及农业部领导的好评,在中央电视二台进行过报道。2002
年承担美国贷棉公司抗虫棉转嫁基因安全、试验、示范项目。是年该场产小
麦、 大豆、 玉米、棉花、花生等优质、高产、抗病良种150万公斤, 年产值
1000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生产的良种畅销河北、天津、滨州、临沂、潍坊
等地,覆盖东营市各县区。连续3年荣获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单位。
第五节  种子綷-营
1978?1995年,全县实行种子统一生产綷-营体制,由农业部门组织种子生产綷-
营,全县种子綷-营量不足50万公斤。1996?2000年,为避免杂交种子上市綷-营,
对玉米、小麦实行全县统一供种,并向育、销一体化转变。2000年,颁布实施
《种子法》后,种子綷-营走上法制化轨道,种子市场也在国内放开。2002年种
子綷-营量达到200万公斤,全县良种覆盖率大大提高。綷-营量较大的种子品
种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
第六节  植物保护
县植保站,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病虫害预测预报、大田防
治、治蝗、农药管理、植物检疫等方面开展工作。
病虫害预测预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县农业局即在全县各地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点,有技
术人员专管或兼管。1977年县植保站成立后,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
方针,根据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及时预测和发布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信
息,并提出防治的措施。1996年后,依照省、市下发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质量
评定办法》,对玉米螟、三代粘虫、棉铃虫、麦蚜、稻纵卷叶螟等十几种病
虫进行系统测报,其他病虫作一般测报,预报准确率为86.7%。,平均每年发病
虫情报20余期,并向省病虫测报站发电码模式电报3期。
大田防治
以测报资料为指导,以主要病虫害为重点,做到及时防治。 1986年后,历年平
均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50万亩(次),防治120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
的80%,挽回粮食损失2.73万吨。平均每年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55万亩(次),防
治51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92.7%,挽回棉花损失2759.5吨。油料作物
病虫害发生面积3.78万亩(次),防治2.51万亩(次),占病虫害发生面积的66.4%,
挽回油料作物损失575.13吨。
治蝗
1986年后,每年组织查蝗队伍,对全县14.2万亩蝗区进行普查,特别是对1.5万
亩常发生蝗区,进行严格控制,平均每年防治面积1万亩,发蝗虫情报9期,情报
准确率达90%。1990年,采取“改治并举”的办法,完成“利津县蝗区资源勘
察”项目,1998年完成“沿海蝗区生态控制蝗害技术研究”项目。1990 年起,
对蝗区进行改造,到2002年,共改造面积3.75万亩,其中扩大蝄-场面积1.4万亩,
棉花1.2万亩,水稻0.5万亩,其他0.65万亩。
农药管理
1986年后,为规范农药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每年对全县的农药市场进行3?5次
清理检查。1996年,培训农药綷-营者520人,审定和发放农药綷-营许可证100个。
2002年查处农药生产许可证、登记证和批文不全的农药13种1.2吨,过期产品1
种1.7吨,超范围产品17种3吨,冒用登记号产品10种1.3吨,剧毒、禁用、限用
农药5种0.3吨。
植物检疫
1986年起,开展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2002年,先后普查美国白蛾、棉花黄萎病、
美洲斑潜蝇、小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9种。其中,1997年在集贤乡查出小麦
腥黑穗病田215.6亩,全部进行焚烧处理,杜绝疫情传播。
第七节  新技术推广
新技术推广工作,由县、乡农技站负责。1986年,县农技站尝试技术承包,承包
棉花、小麦、玉米面积15万亩,增加效益1000万元。1997?2002年连续承包6个
乡镇,增加效益6000万元。
棉花栽培推广技术
1981年,利津县开始大面积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技术。1986?1988年,承担省农业
厅10万亩棉花综合增产技术推广项目。推广的栽培技术主要是选取新品种(鲁
棉1号)和地膜覆盖。1989?1998年,承担利津县棉花地膜覆盖综合丰产技术推
广项目,获东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2002年全县大面积推广抗虫棉后,棉
花面积达到22万亩,亩产皮棉77.1公斤以上。
玉米栽培推广技术
1986? 1988年, 承担10万亩夏玉米综合增产技术推广丰收计划项目,亩产玉米
450公斤。1988?1989年,承担利津县10万亩夏玉米低产变中产综合技术推广项
目,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1991?2002年,推广杂交玉米新品种,平均亩产500公
斤以上。
小麦栽培推广技术
1988?1991年,承担利津县15万亩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推广丰产计划项目,亩产小
麦300公斤,获省丰收计划三等奖。1993?1994年,承担利津县10万亩小麦综合
增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在栽培技术上主要推广半精量播种、叶面喷肥、镇
压划锄、合理施肥、浇水,推广的优良品种有鲁麦14、鲁麦21、济南17号等,
亩产小麦320公斤。
水稻栽培推广技术
1994?1996年,承担市科委 5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开发实验项目,推
广的品种有中作8593、中作17、豫粳6号等品种,亩产量达到450公斤。
大豆栽培推广技术
1993?1994年,承担 10万亩夏大豆综合增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亩产175公斤,
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
专记
利津现代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北岭乡和盐窝镇,永馆路以南,东起二支沟,
西至刁口河,南临王庄总干渠,北靠草桥沟。占地总面积3万亩,其中北岭乡占
地2万亩,由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立项,是东营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精深加工基
地、高新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信息及贸易中心,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样
板示范区。2001年,开始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先后硬化衬砌渠道4.5公里,配套
建成桥、篭-、闸15座,安装地下输水管道16.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
开挖容量180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1处,新建高、低温蔬菜
大棚3000个,温室面积1036平方米,整修生产路基15公里,硬化路面5公里,建设
年加工能力1600吨的蔬菜加工厂1处。2002年,进行项目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排
沟54条,动土8.1万立方米,整修田间道路6条,动土3.1万立方米;实施低压管道
节水灌溉工程5000亩;建成美国黑提3号葡萄、广青石榴等优质林果示范区500
亩,农田林网补植树苗7万棵;完成北岭蔬菜批发市场二期扩建工程,硬化市场
路面5.1万平方米,建设交易大棚总面积6000平方米。完善盐窝区内林网1万亩,
整平道路3600平方米,建柏油路8.2公里,硬化渠5000平方米,全面完成万亩高
产芦笋示范方配套建设和示范区农田林网配套工程;建成30亩耐盐芦笋育苗试
验区、100亩美国超级无核葡萄示范点;新增高温大棚164个、无立柱拱棚21个;
订单种植日本胡萝卜1000亩;种植白蜡、108速生杨8万株。该示范区2003年全
部完工。
广美农场 该场由利津县明集乡赵家村村民孙广美创建并任场长,农场分设沃
土农业开发公司、牧草加工厂和面积1500亩的农业示范基地各1处。1998年1
月份,在本村土地拍卖时,孙光美以每亩2680元的价格,一次性买下村里的245
亩荒碱地,使用期为30年,从此办起家庭农场。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本着高起点、
高标准、高效益的診-则, 统一规划和设计。当年开发稻田120亩,并建成台田
40亩、鱼池30亩和蓄水10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形成“上粮下渔”生态型立体
种养模式,实现当年开发,当年配套、当年见效,年实现纯利润10万元。1999年,
进行稻麦连作,160亩小麦总产7.5万公斤,收入10万元。在礬-水养殖中,实行
网箱养殖,放养白鲳、鲤鱼等名优品种,亩效益达3000多元,农场年总收入30多
万元。2000年,又承包1000亩荒碱地,并采用股份制形式进行管理。綷-过开发,
沟、渠、路全部配套。当年养鱼收入10万元,生产饲草2万吨,皮棉420吨。全
年綷-济效益近100万元。
孙广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省“十大
杰出青年农民”、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渤海农场  位于利津县汀罗镇政府驻地东北部,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
地西部。土地面积31.56平方公里。始建于1948年2月,时称惠民专区渤海区公
安局劳教所。至1987年4月,隶属关系和机构名称多次变更,后改称东营市渤海
农场,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1994年12月,改称东营市渤海农垦实业公司。
先后建有资源开发公司、商业公司、建安公司、建运公司、农业公司、畜牧
水产养殖公司、酒厂、木片厂、养鸡场、种鸡场、豆奶粉厂、化工厂、轧油
厂、面粉饲料厂、工艺品厂等,其产品有渤海王系列酒、齐鲁贡古道醇香、
鲁渤牌豆奶粉、景泰蓝工艺品等。1997年12月,隶属于中国黄河綷-济衆-作国
际合作公司——山东省新绿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2000年3月28日破产改制。
2001年12月28日,由山东省横店畜牧草业有限公司承包綷-营,承包期49年,主
要种植苜蓿。2002年10月1日,診-渤海农场的2000余人和保留的500亩土地,划
归利津县汀罗镇渤海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