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村綷-济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8&rec=43&run=13


第一节  完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 全县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84年,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解决承包土地过于零散,土地使用权
不能流动等问题,并在全县实行“两田制”(口粮田、承包田)。全县各类专业
户、重点户发展到1.8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7%。198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
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精神,在继续推行“两田制”的基础上,开
始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蔬菜、芦笋、中药材、林果、水产、畜牧
等六大主导产业。1997年,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
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实施意见”,对农村“两田制”等有关问题进行认
真整顿,落实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稳定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99年3月底,全县农村全部完成土地延包任务,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书》和颁
发《土地使用权证书》各6.95万份,落实延包耕地面积51.9万亩。此后,随着
农村綷-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县出现了一批专
业村和专业户。农村綷-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奔小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第二节  农村服务体系
1986年后,随着农村綷-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
高,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对资金、市场、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和农产品销售
等进行衆-调和服务。于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农村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以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到2002年,全县共建立农、林、牧、渔、农机、水利等县乡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19个,其中县级2个,乡级17个,各村有服务人员,总计有专业技术人员158人,兼
职人员1020人。
以国营、集体单位为依托,建立健全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到2002年,全县共成立生产资料公司、种子公司、农副产品购销公司27家,从
业人员1530人。
农村专业合作綷-济组织逐渐形成服务体系。到2002年,共建立农村股份制专
业合作綷-济组织98个,农民专业衆-会16个,从业人员4590人。他们自愿组织,
定有章程,在种、养、加工、销售等方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利津县的农业产业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到2000年已初
具规模,并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成为全县农村綷-济发展的主要增
长点。
2002年,建成北岭乡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蔬菜基地、北宋镇万亩芦笋基地、汀
罗镇0.5万亩“上农下渔”基地。全县发展芦笋、瓜菜、冬枣、桑蚕等高效优
质基地面积38万亩,优质抗虫棉面积23万亩。全县粮綷-比例调整为35∶65。
全县畜牧、水产也形成优势产业,肉蛋奶产量为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5.8万
吨。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全县发展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0
多家。其中利富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芦笋罐头、葡萄罐头、桃罐头等名牌
产品以及蔬菜加工,带动了芦笋、林果、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博大食品有限公
司、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的肉食品加工储藏,带动了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的大发展。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7.82亿元。
第四节  劳动力结构
20世纪80年代农村綷-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綷-济空前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逐
步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半工半农,并有部分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特别是户
籍政策变动后,从事商品批发、饮食、服务、建筑、运输及外出打工的劳动
力越来越多。1986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全县劳动力人数的86.4%。2002年,
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全县劳动力人数的67.8%,减少18.6个百分点。详见历年劳
动力分布及从业人员分类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