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7&rec=4&run=13

(2006年5月)
前 言
本世纪头二十年, 是利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 2006 ~2010年)是承前
启后的关键五年。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本纲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突出前瞻性和战
略性,体现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提出了符合利津实际,顺应时代和民意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
发展目标,是“十一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
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基础环境篇

一、经济社会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
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十五”计划提出的
主要目标提前完成,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5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
到48.75 亿元, 年均增长17.2% 。其中,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73 亿元、26.62 亿元
和10.4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10.3% 、23.7% 和13.1%。地方财政收入1.52亿元,年均增长10.9% 。
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日益繁荣,形成了
一批优势产业, 涌现出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产业体系。三次产
业结构由2000 年的32.6:41.8 :25.6 演进为2005 年的24.1:54.6:21.3 。
外经外贸、 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744万美元,出口创汇7230 万
美元。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的5.1% 提高到12.4% 。民营经济总
量规模、产业素质、经营水平迈上新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由“九五” 末的61%提高到72
% 。
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进程加快,大部分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村税费改革
全面展开,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投资、金融、财税、住房、医
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等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 十五”期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8.2 亿元, 年均增
长29.6% 。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60 公里,密度75.6 公里/百平方公里,固定和移动电话 用户分别达
到6.2万户和11.8 万户,年供电量38250 万千瓦时,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规模、 现代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城镇化水平由2000 年的
13.9% 提高到2005年的27%。城乡经济不断壮大,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类在校生达到
4.2万人,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医疗卫生得到加强,体育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残疾
人、人防、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7 元,
年均分别增长9.3% 和10.9% 。 村村通公路、 电话、自来水受益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6%、100%、100%。
“平安利津”、“信用利津”和生态县建设全面展开,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立足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部署,明确发展方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
各级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政策落实中抢抓工作主动权,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
二是立足利津工作实际,突出发展重点。面对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实际,不回避、不退缩,
紧紧抓住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等重点工作不放松,努力膨胀经济总量,优化经济
结构,推动全县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创新思维和机制, 激增发展活力。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出并完善了“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
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和“全民创业、富民兴县”等发展思路和战略措施,不断深化经济社
会改革,充分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力求发展实效。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倾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集中人财物力,每年都实施一批民
心工程,使广大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
五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稳固发展根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团结,加快政
府职能转变,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人文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务实高
效的服务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全县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促发展
的浓厚氛围。
二、环境和条件展望
“十一五”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既是“黄金发展期”,
又是“矛盾凸现期”。全县上下要认真形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再创新
佳绩。
(一)总体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
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加快发展。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
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从国内看,政治安定,社会
和谐,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将长期处于较
快增长期。
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继续保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营被列入
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突破利津”战略等措施的实施,为我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大开放、大招
商战略深入实施,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大大增强,全县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
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
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油气土地盐卤等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步显现。随着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铁路
及东营港扩建工程的建成,我县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县油气资源丰富,发展石化工业具有良好的基
础条件;土地资源丰富,且成本价格低,开发潜力具大;具有广阔的海岸线和滩涂资源,盐卤资源将进
入大规模的开发阶段。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进一步加快。 “ 十一五”期间,城乡经济、油地经济将进一步融合,城镇化水平达
到新的发展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能
力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成为必
然趋势,住房、汽车、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会保持较快增长,文化、体育和卫生保健等领域消费将进一步
扩大。
平安利津、信用利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文明城市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构建和
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压力和不利因素。
面临国际国内竞争加大的压力。“ 十一五”期间, 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县将面临更广领域、
更深层次、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周边县区竞相发展,比学赶超的态势咄咄逼人,形成了对资源、
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争夺,且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加剧,选择产业空间较小,寻找
新的增长极、 培育核心产业较为困难。面临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的压力。工业经济总量小, 支柱产业链
条短,骨干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第三产业层次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资源的依
赖程度较高;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弱,产业调整的自主性受到制约,与周边地区相比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的压力和难度更大。
面临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较重的压力。农业和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城乡差距特别是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
村经济体制不活、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将影响农业和农
村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艰巨任务。
面临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十一五”期间,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社会保障水平、保障覆
盖面和老龄人口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面临着巨大压力。
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压力。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环境承载力不高,
污染问题较为严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原材料,特别是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趋加剧;经济
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面临改革和稳定的压力。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成本增加,难度加大。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日益明显,
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在加大,社会稳定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构建和谐社会
的任务还很艰巨。

任务目标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紧紧围绕“三年解困、五年变强”的奋斗目标,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开放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快速建设“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利津。
二、指导原则
在工作中,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护好、引导好、
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大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实现更快速度、更高水平、
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坚持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牢牢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关键问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上来,转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上来,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 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水平。
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拉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 投资仍是拉动我县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主导
力量,必须继续下大力气抓好,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努力启动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
经济的拉动作用。
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坚持发
展改革稳定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改善,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
展、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
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跨上新台阶。 以2005 年为基数,生产总值2008 年达到100亿元,2010年达到140 亿元,年均
增长23.5%, 人均生产总值4.6万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2008 年实现翻番,突破3亿元, 2010 年达到5
亿元, 年均增长26.9%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2010 年达到100亿元。实现经济发展质量、
效益、后劲与速度同步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
——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 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 十五” 末降低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水耗
比“十五”末降低1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 左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每公
顷建设用地产出生产总值达到180 万元以上。
——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健全科技进步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全面繁荣
文化体育事业。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秩序
优良,群众安居乐业。县城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各具特色。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生活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 以上,城乡环境卫生普遍达标,普及
安全饮用水。
—— 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 元。
城乡居民享有比较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福利待遇,拥有比较宽敞的住房和较完备的文化娱乐消费设
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村(居)民自
治制度,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在完成“十一五” 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0 亿元,
力争3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3 万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万
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经济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
幅度提高, 县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空间布局篇

一、功能定位
“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利津发展的定位是:连接山东半岛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区,东北经济区
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鲁北重要的化工、纺织、制药、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
基地;生态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东营市连接滨州和鲁北地区的重要节点。
二、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是:以东滨路为发展主轴,继续强化县城中心地位,突出陈庄
镇的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利陈经济带;充分利用黄大铁路、德龙铁路和荣乌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条件,
着力打造工业经济、高效生态农业、海洋经济“三大经济板块”;构筑县城和陈庄、其他乡镇及乡村三
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多点支撑,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适
应,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 一) 生产力总体布局。
“十一五”时期,我县生产力围绕“一带两园三板块”的总体布局发展。
“一带”即建设“利陈经济带”。“两园”即建设利津经济开发区和陈庄工业园, 突出园区带动作用。
“三板块”:一是工业经济板块。重点沿县城、盐窝、陈庄建设工业经济板块,南北辐射带动全县发展。
围绕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抓住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机遇,以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为
重点, 辐射带动北宋镇;以加快推进陈庄发展为重点,实施“突破陈庄”战略, 辐射带动盐窝、汀罗
等北部乡镇,充分利用荣乌高速公路建设、辛河路改线、德龙铁路建设和地处油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等条件,发挥商贸流通优势,加快物流基地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陈庄镇的率先崛起,把陈庄镇
建成利津重要的商贸流通和加工业经济区。二是高效生态农业板块。以明集、北岭、虎滩、汀罗等乡镇
为重点,大力发展棉花、蔬菜、冬枣、畜牧等高效生态产业。以汀罗镇“上农下渔”为依托,大力发展
淡水养殖业。三是海洋经济板块。以刁口乡59公里海岸线为依托,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上
运输,做大做强盐及盐化工业。( 《利津县生产力总体布局示意图》略)
(二)城镇功能和布局。
“十一五”期间,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镇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合理撤并村庄,
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把农民变成市民,加速城镇化进程;实施以扩大县城和中心镇规模及实力为重
点的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陈庄镇为次中心、各乡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增强区域经
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促进工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规模化生产,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
带动农村发展。 2010 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其中县城人口9万人,
陈庄镇城区人口3万人,其他建制镇城区人口1万人以上。(参见《利津县城镇功能表》)
(三)生态经济区开发保护布局。
从有利于县域经济增长中心的形成、有利于开发保护好黄河、有利于协调和淡化二元结构、有利于农业
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将全县划分为7个生态 经济区。浅海滩涂生态经济区。搞好刁口渔港扩建,大力
发展海洋经济。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逐步将其建设成集保护、科研、开发、旅游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草场封育与畜牧养殖生态经济区。封育、改良天然草场,逐步建成畜牧养护区,推行草业—牧业为主型
的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牧草资源的优化利用。城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主,同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服务业。生态林业经济区。以生态林、农田林网、经济
林及防护林建设为主, 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把石油矿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盐碱地改良生态经济区。 发展水产、林牧业, 适度开发耕地,推广节水农业和林粮间作型生态农业模
式,逐步形成高产稳产的农—林—渔农业生态系统;发挥油地结合的独特优势,油地联手开发。高效生
态农业与绿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区。建设名优特瓜菜和绿色畜牧园区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
工业相结合的示范区。
利津县城镇功能表

城镇名称
职能构成
职能构成
利津镇
现代工业、物流中心、服务业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综合性中心
陈庄镇
工业、物流中心、交通枢纽
商贸、工业、交通带动型
盐窝镇
运输、建筑、农副产品加工
工业、交通运输带动型
北宋镇
化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
工业、商贸流通、油田服务带动型
汀罗镇
建材、机械、农副产品加工
工业、油田服务带动型
明集乡
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加工
资源生态农业、油田服务带动型
北岭乡
蔬菜、运输、农副产品加工
资源、特色农业带动型
虎滩乡
林果、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
纺织、林果、农副产品加工带动型
刁口乡
渔业、盐业、旅游业、海化
资源、海洋经济带动型

农业发展篇
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
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高产、循环、生态、安全农业和海洋经济,全面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能力。
(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施优势农
产品推广提高工程,培育壮大畜牧、水产、棉花、冬枣等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
区集中,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区。种植业,稳定粮食产量,建设优质棉、特色蔬菜两大
生产基地。畜牧业,搞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草畜一体化,突出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林果业,建设冬
枣、速生林两大生产基地。水产业,在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的同时,搞好名优特养殖和设施渔业建设,扶
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搞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 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加大扶持力度,通
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一是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增
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二是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
流动和有效配置。三是扶持发展农业服务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
场的能力。2010 年,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 进入产业链经营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三)完善农业标准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
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重点搞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冬枣区和绿色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产品
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实
施“沃土工程”、“种子工程”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程,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搞好耕地测土配方施肥
项目,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切实加强气象预测
预警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努力将农业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 搞好土地综合开发。继续实施以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
治理、 滩涂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程,力争2010 年全县宜农荒碱地基本得到
开发利用,有效增加种植养殖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坚持农业开发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相
结合,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植石油化工、
纺织、制药、盐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名牌产
品, 初步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2010 年,限额以上
工业企业达到150家,销售收入达到350 亿元,工业增加值75亿元。
(一)培植壮大优势产业,打造骨干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石化产业发展水平,保持石化产业在地方工业中的第一优势产业
地位。发展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引导石化企业发展“油头化尾”,加
快产品延伸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后续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提高合成材料、
有机材料生产能力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搞好利华益集团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以炼油—基础石化原料
—精细化工— 合成材料为一体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2010 年,全县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支持现有纺织骨干企业重组联合,推进专业化协作分工,形成纺、织、染、整理及
服装加工一条龙产业链, 打造100万纱锭纺织工业城。积极采用纺织新技术、新工艺及信息技术,突出
原料、面料、服装三个环节,重点发展高档纺织面料、装饰用纺织品及品牌服装,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
形成纺织—染色—成衣产业集群。
制药产业集群。依托凤凰制药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物、化学药物、
中成药和新药加工基地,盐及盐化工产业集群。加大盐卤和盐矿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原盐生产规模。提
升纯碱、离子膜烧碱生产能力和水平,搞好氯气、氢气和苦卤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镁素、钾素和溴素
及其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有机氯产品、溴及溴产品、海洋生物化工产品,形成以盐卤—盐化工—精细
化工为一体的盐化工产业集群。
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为油田服务的抽油杆、仪器仪表、微型电机、精密铸造等产业, 提升机
械产品质量和档次。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及时调整食品的生产结构,发展安全、营养、方便和绿色食品。发挥优势,突出发
展以油料、蔬菜、水产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育一批知名
品牌,努力形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等新兴高端产业的培育力度,逐步形
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2010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以上。
(三)加快推进园区建设。
突出利津经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产业特色,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制药、
纺织等产业, 大力发展物流业。2010 年,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形成功能完善、结构
合理、二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园区。陈庄工业园等园区要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充分发
挥区域性带动作用。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扩大总量、提升水平、服务生产、满足生活为方向,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发
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重,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兼顾,加快构筑传统
产业加快提升,新兴产业加快成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在县城和陈庄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形成
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物流向专业物流转变。金融保险业。支持金融业
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积极吸引县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提高保险密度和人均
保费水平。 信息服务业。 重点围绕建设“数字利津”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个目标,提升信息化应用
水平。中介服务业。重点规范完善监理、会计、资产评估、工程造价、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培育壮大工
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
(二)规范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提高欧式商业街、夜市一条街的商业集聚程度,提升档次和水平。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
强、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物流配送,规范旧
货、租赁等行业。餐饮业。支持发展地方特色名吃,形成地方餐饮品牌,繁荣餐饮市场。社区服务业。
扶持发展各类社区服务性公司,大力发展面向居民家庭和社区公共需要的服务行业,推进社区服务市场
化。房地产业。引导房地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市场监管,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加大住房
公积金归集和使用力度。积极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培育发展汽车服务业、装饰服务业、农村劳动力转移
等服务业。
(三)突破旅游业。
成立旅游机构,突出“黄、土、新、野”特色,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实施黄河口生
态旅游、滨海旅游、油田风光、文化旅游四大工程,修复县境历史文化古迹,搞好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的共享,策划实施好一批重点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项目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在黄河口休闲观光游、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游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
(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打破部门垄
断,消除体制性障碍,稳步、有序的承接和推进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实施公开、透
明、统一的准入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信用体系,形成有
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出台扶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
围,创造系统完善、公正规范、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完善交通网络。
积极配合做好黄大铁路及通港铁路、德龙铁路、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滨州—济南汽车专用路、盐(窝)
新(户)路等工程建设,构筑大交通框架。继续改造重要干线和县、乡公路,形成覆盖全县、连接周边、
布局合理的公路运输网络, 有效发挥交通的“经济引擎”作用。“十一五”期间,在巩固乡村公路建
设的基础上,按三级路标准新建55公里乡村路,搞好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改造,实现县城与各乡镇之间,
均由二级路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路连接。合理布局公交车站,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二) 提高能源支撑能力。
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搞好热电联产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骨干网络,保证电力供应和输送顺畅。有计划
的增加35KV 及以上变电站布点和热电厂的建设, 提高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能力,以满足全县不断增长的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开发建设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积极发展太阳能,搞好废气余热综
合利用。
(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更加合理完善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精
品水利工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灌渠治理和河道干流疏浚治理工程,建设褚官河—挑河—渤海联排河工程,
提高抗旱防涝能力。搞好社会化集中供水、节水灌溉、蓄水工程、水土保持、海堤建设维护和城市防洪
工程等项目建设。 涵养地下水资源, 控制海水入侵;加快地表水拦蓄等水利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水资
源总量;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滩区浅层地下水;对现有水库进行改造衬砌,提高蓄水能力;对黄河水、地
下水等各种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切实保障水资源供应。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和
升级宽带城域网,实现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双向传输。大力发展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积极发展移动通信
增值业务。整合数据资源,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服务提供电子身份识别及信息安全等服务。
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网络平台和管理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应急指挥与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大中型企业的
ERP 和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能
力。2010年,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以上。
五、积极发展建筑业
鼓励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重组,促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进行资本、人员、技术和品牌扩张,
支持建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培育壮大建筑企业。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节约、节能型
建筑, 推广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2010 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

社会发展篇

立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着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利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的目标。
(一) 着力促进充分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完善和实施积极促
进就业的政策,提高就业水平。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
活就业。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培训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共卫生、
城市环保、 社区服务等公益型岗位,重点解决“ 4050 ” 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强公
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及时向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重点加强对毕业生、农村富余
劳动力就业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自主就业能力,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扶持和引导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市场。规范用工管理,理
顺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力争城镇年均新增就业
岗位2000 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构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城乡一体、标准有别,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到2010 年全县失业参保率达到98%以上,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实现全社会覆盖,城镇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镇低保6000 元左右,农村低保水平达
到4000元左右, 农村万元以上的大额医药费救助率达到70% ,7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提高到1000 元,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5%,供养水平提高到5000 元。支持发展社会救济、优抚、福利和慈善事
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拓宽多元化的社保资金渠道,完善社保
基金管理体系,增强社保资金的支撑能力。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逐步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设施建设,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认真
落实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积极发展老年人服务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三)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
加快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注重社会公平,强化对
分配结果的监管。
二、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
继续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突出加强公共教育、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搞好人口综合服务,调
动、保护和发挥好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在全
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城乡教育援助制度,加快中小学
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
保障进城务工者的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支付。改革教学模式和学校考评制度,大
力发展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 ,形成国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十一五”期间,建设1—2处民办学校。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和社区教育, 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建设,
完善城乡成人教育网络和老年教育设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
动建立学习型社会。整合县内各种教育资源,建设第三幼儿园和第三实验学校,建设县中小学科技教育
基地和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深化教育科研, 提高教育水平。2 010 年,
利津一中力争进入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利津二中进入省级示范高中行列,县职教中心争创省级重点中
等职业学校。 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劳动者2.5万人次, 职前培训率60%以上,新增劳动者平均受
教育年限12 年; 加强成年妇女教育,妇女受教育年限与男性基本接近。加大力度,争创省级教育示范
县。
(二)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政企银、油地校结合“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
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培育发展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
的投入, 支持大集团、大企业建立独立研发中心,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吸纳国内外研
发机构和企业入驻我县开展重大专项研发,提高科技创新能级;整合研发机构,不断增强其研发能力。
二是围绕石化、制药、盐化、纺织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支持
盐碱地改良、水产品工厂化养殖、畜牧开发、林业发展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围绕提高可持续
发展能力,支持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加快节约型社会和生态
县建设。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研发平台、技术平台等公用设施,促进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大力培育名牌产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成果的认定、保护和开发工作,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重
点培植天丹通络胶囊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争创3—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
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抓住培养、引进、用好和留住人才四个环节,重点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引进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研发人
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联合办学、短期培训、论坛讲座等多
种方式,加强对企业家、经理人和农村带头人的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从法治、政
策和市场机制上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环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
高素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大力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以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调整和完善布局结构,加强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及服务体系建
设。
(一)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院改造,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
疗服务职能,形成以中心医院、县二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
务网络。深化医疗卫生体系、药品流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多元化、资源配置合理、服务规范
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加强城镇新建大型居民区医疗设施建设,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妇幼保健
机构,建立健全统一筹资、统一管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解决群众
看病难、医药贵的问题。搞好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卫生安全
应急和保障能力, 建成公共卫生安全示范区。
(二)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加快推进体育场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等项
目建设,完善县、乡(镇、社区)、村三级体育设施框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全省、全
市性的竞技体育比赛,提高体育事业综合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增强竞技体育水
平。
(三)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实施人口安全检测,稳定低生育水平,
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合理调控和优化人口分布,使人口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加
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探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推行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
四、加快文化建设与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争创全
省文明县。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突出重点,塑造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利津文化品牌。积极鼓励创作反映全县改革开
放和经济建设业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县剧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发
展民间艺术团体,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
强文化资源整合,积极促进可经营性文化事业市场化运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倡导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团结战斗,艰苦创业,
求真务实, 奋力争先”的利津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扎实推进“信用利津”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树立“文明立县、诚信兴业”的良好形象。积
极发展统计、审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技术监督、科普、专利、国土、物价、工商、
公积金管理、地震、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
和人民生活服务。
(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推进决
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各级
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大力推
进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村民自治、城
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
治县。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青少年的法
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五、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始终把维护安全和稳定作为政府第一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和稳定工作责任制,
着力打造平安利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重点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发
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搞好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议事
协商会议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民间组织管理体系;加
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增强和谐社会基础。
(二)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防范和应急机制。
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社会治安等配套联动,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
转高效的应急防范和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重点健全气象灾害、抗旱防汛防潮、危险化学
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搞好各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粮食、油料、药品等重要战
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安全监管,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加强交通安全
监管,减少交通事故。
(三)维护社会安定。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弱势群体法律救助、维护稳定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
系。畅通信访渠道,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着力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和破产
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妥善
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加强油区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黑恶势
力,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势力,创造祥和、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

城乡发展篇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做大做优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
发展。
一、建设现代化县城
按照利津县城总体规划要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环境,强化管理,突出特色,提升形象,力争
2010 年,把县城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完善主、次、支道路网体系,形成外成环、内成网的交通框架。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搞好老城区、“城
中村”、“路边店”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公用设施建设。搞好水厂建设,推广、扩大分质饮用水
供水范围。搞好热电厂的扩建,以热电联产为城市供热的主热源。逐步推行集中供气。加强各类电网建
设的统一管理,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公交网络,提高运输质量。加强城市排水、防洪设施建设,提
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二)加强县城环境建设。
搞好环城水系等工程建设,打造凤凰广场等景观节点。加强环卫队伍建设,加大城市执法力度,搞好县
城环境综合治理。以公园绿化、道路绿化、住宅绿化为主要载体,完善城市公共绿地体系;搞好县城外
围环城林带建设,构筑生态防护圈。
(三)搞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升县城形象。
搞好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实行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统筹安排,高度融合,使城市
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盘活城市资产,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政
府投资与多元融资并举的城建投资体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突出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市
交通和市场秩序整治,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努力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发展壮大城镇经济。
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加快工业、服务业发展,突出抓好陈庄镇等重点城镇建设,努力膨胀县域经济
规模。继续实施促强扶弱政策,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城镇经济发展格
局,增强吸纳人口、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能力。城镇经济要围绕为农业和农村服
务,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
展各具特色的城镇。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
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教育、医疗卫
生、文化娱乐等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信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供水、
供电等设施的投入。 继续抓好节水灌溉、防洪排涝改碱和清洁用水保障体系建设。2010 年,农村全部
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村庄之间实现三级公路连接,乡镇建有汽车站,村村设有停车点,教育、卫生基本
达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农村的入网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二是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以布局合理、
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编制实施好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偏远小村庄合并,加
大村庄建设改造力度,抓好旧村、空心村改造,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三是搞好农村环境整
治。实施房居改造改善工程,到“十一五”末,全部解决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基本实现农民住
房砖瓦化。整治脏、乱、差现象,逐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进程。四是
大力开展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逐步提高小康文明村比重。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
济。
(三)完善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
一是加大对“三农” 的投入力度。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
运用贴息、补贴、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鼓励金融机构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二是实行城乡统一
的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使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强化人才支
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继续选派县乡机关、科技干部驻村帮扶,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四是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妥善
安置失地农民。

资源环境篇

立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
济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
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拉长产业
链条,构筑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
有效模式与途径。 加快高耗能、高耗水产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新建、改建
和扩建项目,优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为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二)有效开发和节约资源。
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一是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加大城镇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
宅节水、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设施建设,搞好城市节水;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业节水;积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行
城市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强制推行中水回用系统。二是节约使用能源。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
机制,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加快节能服务体系
建设,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土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耕地。严格执
行供地计划,对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折抵,搞好盐碱荒地的综合开发,
扩大土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四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综合运用政策、规划、价格等多种手段促
进资源高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处置工程,实现固体废弃
物资源化、无害化;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秸秆气化、农膜回收利用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促进节约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消耗定额,并制定落实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政策措施。倡导合理消费、
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各种浪费行为。认真落实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和
资源综合利用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建立资源保护和节约约束机制,遏制资源浪费。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活动,
使节约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方针,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搞好生态防护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不断增强环境承载能力,使环境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一)加强环境治理。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强化全民环保意识。污水处理,实行总量控制,严禁污水超标排放,加快工业污水
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从单纯治理向调整结构与合理布局转变。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改善水环境。
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粉尘、扬尘和油烟污染的防治;推行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积极支持汽车
燃气改装与加气站发展,严格大气环境质量监管,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垃圾及固体废
物治理,建设一批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二)加快生态建设。
以提高防护能力为重点,积极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构筑区域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一是绿化防护工程。重
点实施沿海防护林带、万亩防护林、城乡绿化体系、百万亩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建设等“五大”生态防
护项目。二是防灾除险工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固的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三是水资源开发利
用工程。对黄河水、地下水、地表水等各种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切实保障水资源供应。
四是搞好盐碱地开发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
(三)搞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千二林场)建设。
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继续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按照统一要求,积极配合,
加强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独特景观和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建成集
保护、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开放改革篇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开放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
展。
一、全方位扩大开放
(一)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联动,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在更高层
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有效利用外资,再创招商引资新局面。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实行以专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为主,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并用,提高招商实效。二
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国外着力在对日韩招商上实现突破,国内着力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实现突破。
三是扩大利用外资领域,使服务业成为招商引资新的增长点。四是拓宽利用外资途径,推行多种利用外
资形式。五是切实搞好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
(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
发挥我县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扩
大出口业务,引导企业在国外设立各种类型的销售中心,逐步实现自营贸易向代理贸易的替代。优化出
口产品结构,在继续保持纺织、农副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高
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巩固亚洲市场,拓展欧美市场,积极开辟拉美、非洲等新市场。开展国
际劳务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消化吸收能力。2010 年,力争全县进出口总值达到2.
8亿美元,其中出口2.1 亿美元。
(三)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积极呼应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趋势,主动承接其产业向我县延伸转移。充分利用资源互补和产
业梯次转移规律,密切与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经济区的区域合作交流,吸引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
术、项目向我县转移。发挥黄大铁路和德龙铁路途经我县的优势,密切与滨洲等周边市县联系,促进经
济交流与合作。
二、推进改革创新
(一)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
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
政策措施。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教
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农村重点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建立新型的城乡户籍管
理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地向城镇转移。
(二)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指导骨干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民营经济加快
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企业的
同等待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管理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中介
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理念,鼓励民营企业通
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形式膨胀规模,发展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维护民营企业和职
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按照分类改革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新型人事、分配和管理制
度,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三)推进投资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保障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规范完善政府投资行为。所有
政府投资统一纳入计划管理,加快推行政府非经营性项目建设代建制,实行专家评估论证和公示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加
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
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大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
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非税收收入管理。完善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稳步推进税收体制改革。
(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重点解决政府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问题,把工作重心转到制
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
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重大决策
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
政府。

支撑保障篇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
标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及水平。突出加强各级领
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和务实创新的能力。认真贯彻《公务员法》,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行政能力。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性地
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
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推行“四个环节”
工作法,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确保规划任务的有效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
预防腐败体系,保证干部队伍廉政勤政。
二、强化规划指导和约束
(一)理顺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由同级党委提出建议,政府组织编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实施,对其
他专项规划具有统领作用和地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经济规划、行业规划和乡镇规划,是
五年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五年总体规划,主动衔接,为五年总体规划提供服务和保障,
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及时修订和完善。
(二)强化规划对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的引导与约束。
项目建设严格按规划布设。工业项目一律向园区集中,服务业项目重点布设在城镇核心区,各有关部门、
单位要依据五年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或详细规划,引导产业集聚、集中、集约发展。进入规划的政
府投资项目优先支持,由企业为主实施的项目,优先核准、备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每年确
定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安排好资金投入,确保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有效实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
依据产业布局规划,适时研究发布产业政策导向目录,引导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
化和增长方式转变。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落实促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二
是建立规划落实考核制度。 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借助年度计划分解落实,纳入政务督查,
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和表彰,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开展示规划,在
全县上下形成关心规划、熟悉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完善规划评估修订制度。
总体规划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调整。 规划实施情况,要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评估机制,定期予以评估,
经评估确需调整的,要按规定程序修订、报批,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三、扩大消费,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
(一)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降低消费成本, 改善消费方式,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居民改变消费心理和预期, 提高即期消费水平。
提倡和鼓励个人贷款消费,规范发展租赁消费,配合发展信用消费,加快发展相应的消费中介服务机构,
不断完善网络服务,推动消费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拓
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教育、住房、汽车、旅游等
消费领域的快速增长,大力培育医疗服务、文化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二)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
保持投资科学适度增长,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城市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并与财力同步增长。放宽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
以BOT、 TOT 、租赁等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落实和完善支持鼓励社会投资
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调动企业自主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
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推动企业上市。 积极发展民间信贷、企业互助担保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点
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全面实现我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县人民要在县委的坚强
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开创我县更加美好
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