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之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0&rec=68&run=13

黄河首次从利津入海
西汉末年,新朝(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首次由山东千乘(今利津县东南境)入海,史
称“千乘决口”。
“黄河夺清”由利津入海
元、 明时代, 黄河走河南、 安徽、 江苏流路,由苏北入海。大清河在利津县境入海。清代咸丰五年
(1855年) 6月19日,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三堡决口,主溜向东北流,穿过大运河,进入大清河河
道,由利津县铁门关以北的牡蛎嘴入海。习惯上称这次黄河改道为“穿运夺济”、“黄河夺清”。
县境地势制高点
利津全境地形为一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沿黄河去海岸,成西南——东
北走向。整个地势向西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近黄河处高,远黄河处低,西南段地面平均海拔11
5米(大沽高程, 下同),东北端沿海滩涂地面平均海拔2米,自然比降为1/11000。黄河滩地高于背河
地面2~3米,自然比降为1/7000。西南端北宋镇的三岔、高家两村海拔143米,是全县最高点。
利津最早的中药铺
利津最早的中药店天德堂,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92)。为章丘中医张喜鹏开办,店址先后在利津城
东街、 北街经营中药250个品种,医术颇精。药店先后营业64年之久,建国后转为公私合营。民国10年
(1921年) , 鉴刘村徐培成与徐王区的许某,首次在利津城开办药房,取名“中西药房”。民国15年
(1926年)山东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生张英臣、杨福田二人,在利津城开办西药店,取名“永民医院”,
所用药品仅有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
利津县首建小学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知县方桂芳将东津书院改为学堂,称书院小学,为利津县首建小学。翌年,
县奉命成立劝学公所,乡村设蒙学堂。
第一名留学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夏,利津县第一名留学生崔麟台毕业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
首次使用电话
1908年,省城河防总局官电局,在沿黄险工地段架设通讯电线,盐窝、王庄两地段设立官电分局,利津
县首次使用电话。
首次建商会
1910年,(宣统二年),利津县商会首次成立,李钧任会长,李泽昌任副会长,设董事20人,实行董事
制。
利津县首任知事和议长
1912年(民国元年),官制改革,县级行政长官改知事。首任知事是刘显纲。同时选举县议会,首任议
长赵光勋。
最早的图书馆
1914年,利津县通俗图书馆建立,为利津县最早的图书馆。
最早的师范学校
1915年,利津县单级师范建立,校址设在洪济寺。
第一辆客运及货运汽车
汽车客运早于货运。 1921年周村商人创办“周青汽车公司”,购进美制“雪佛兰”汽车3部搞客运,由
周村经青城直达利津,设车站于黄河东岸小街村大堤上,定期客运。1948年11月建利津汽车站。1951年,
县汽车站与北镇、张店、济南汽车站对开客运车。
汽车货运始于60年代,1963年7月利津县自有第一辆汽车,是国家拨给县农机局的“解放”牌油罐车。
首次创办刊物
1924年创办的《通俗周刊》,为利津县首次创办的刊物。
利津县成立“红十字会”
1928年,利津县成立“红十字会”,有会员77人,设博爱医院。
第一个女化工博士
1931年夏,利津县城区庄科村酆云鹤,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并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女化工博士。
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
1942年3月, 利津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清河村党支部成立,杨友志任书记。同年夏,前关、卜家庙子、
汪二河等村相继建立党支部。
中共利津县委首任书记
1944年9月上旬,成立中共利津县委员会,首任利津县县委书记王林。
利津解放后首任县长
1944年8月18日全县解放,成立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王雪亭为第一任县长。
全县解放
1944年8月17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渤海军区部队攻克利津城,歼灭日伪军,宣告利津县全部解
放。利津县各救会成立
1945年7月,利津县各救会在县城召开代表会,民主选举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的领导成员。
利津县酒厂建成
1945年8月,利津县酒厂建成,年产白酒200吨。
首次出现电灯
1946年1月, 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印钞厂,在利津城原南街当铺内装机发电,供厂内照明用,设备为日本
产12马力柴油机附带45千瓦直流发电机,电压110伏,县城内首次出现电灯。
利津县成立参议会
1946年4月利津县参议会成立。同时,一届参议会选举产生利津县行政委员会。
成立村政委员会
1946年,全县313个村庄经民主选举,成立村政委员会。
黄河复由利津入海
1947年3月15日,河南省花园口大堤合拢,黄河归故,复由利津入海。
全县首次田径运动会
1949年秋,在利津城举行。
酆云鹤出席全国政协会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利津县庄科村人,全国著名苎麻专家酆云鹤光荣
出席大会。
中共利津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49年12月6日,在利津县城召开。
利津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0年1月16日在利津县城召开。
利津县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
利津县綦家嘴引黄涵洞1950年3月下旬兴建,8月竣工放水。此为利津县第一座引黄放淤工程。
解放后首次移民
1950年8月,东平、梁山、长清、平阴等县及青岛、济南2市移民6000余人迁来利津,垦荒落户。
全县大签名
1951年,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游行示威活动,普遍订立“爱国公约”,在《和平宣言》上签名
的人数1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首次推广新接生法
利津解放前,妇女分娩由接生婆接生,由于不懂科学,不讲卫生,婴儿死亡率很高,产妇患病者也多,
破伤风、产褥热夺去了无数婴儿和产妇的生命。1951年利津县卫生部门,在中央防疫工作队的指导帮助
下, 首次推广新接生,宣传妇婴卫生常识,改造旧接生婆。训练新法接生员150多名。1952年推广无痛
分娩法。随着科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旧产婆接生早已不复存在。
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8月,利津县在三区后左村建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李元珍。
化肥首次进农村
1952年,利津农村开始用化肥,品种是硝酸铵。
最早放映电影
1950年,渤海军区文工团电影队在县境北部台子庄、郭家庄一带放映过黑白有声电影。
首次灭蝗
1954年5月,济南民航派出飞机3架,首次来利津北部荒洼地区喷撒农药灭蝗,灭蝗面积8万余亩。
利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7月6日至12日在县城召开。
中共利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26日至6月1日在县城召开。
第一次文物普查
1956年12月,省文物普查队在利津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元代王升墓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个电影放映队
1955年5月,建立利津县电影放映队,有工作人员3名。担负利津、垦利两县的放映任务。
利津县最早的机械耕地
1952年春,利津县首次引进新式七寸步犁,开创了机械耕地新历史。1954年引进双轮双铧犁。1956年,
建立利津县拖拉机站,购置大型拖拉机9部,五铧犁2部,1967年丰国区新华村首次购置拖拉机。
最早的海上机船
1955年, 刁口渔业先进一社(后改称联合社)引进第一艘机船,船长16米,宽43米,有8个舱,中舱
深15米,载重3万斤,内装美国产144马力喷射式柴油机2台,能拖载重2万斤的船2~3艘,拖载航速
每小时75公里。
最早的海上传讯设备
建国前,海上生产全凭老渔民的经验,海陆信息无法交流。1953年,在刁口海铺建立报风站,配备了第
一台电子管收音机,用信号旗传递大风警报。1957年,省水产局分配给一艘指导船,船上配备了第一部
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电台,全县所有渔船都配备了晶体管收音机。
广播站首次播音
1956年7月,县委、县人委开始筹建县有线广播站,翌年1月1日广播站建成播音。
第一处国营养鱼场
1957年,由省水产局投资,县委、县人委在城关区綦家嘴套坝内,,建立第一处国营养鱼场。场区面积
735亩,放养水面400亩,养鱼115万尾,兼养海狸鼠等动物。
首次推广米制
1958年惠民地区计量所首次来利津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对全县的台秤和木杆秤进行检定,将不合格部分
进行检修。年内,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在全县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
英制,废除旧杂制。
第一口探井
1958年,华北石油勘探处钻井队首次来利津县勘探。1960年在陈庄镇境内打了第一口探井。
试种水稻成功
1965年,利津县在城关公社北部利用黄河水试种水稻3000亩,平均亩产稻谷500多斤,获得成功。
第一口产油井
1965年8月, 九二三厂钻井指挥部,在北宋乡大牛村打成“滨二井”,钻井深度为3000米,在井段2466
2~24758米处见到工业油流。这是利津境内见到工业油流的第一口油井。
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
20世纪70年代, 山东电网扩展到渤海边。1970年,利津县架设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线路全长115
公里,设备原值12万元。12月,滨一变电站至利津城变电站投入运行。
第一部电视机
1971年,利津县广播站购进第一部天津产北京牌825型14英寸黑白电视机。
第一条柏油路
1972年春, 修建从利津城北(庄科村北)到陈庄镇27公里的沥青路,当年9月竣工通车。该路是利津县
境内第一条柏油路。
利津造第一只吸泥船
1973年8月9日,经山东省河务局批准,黄河利津修防段在张家滩建立造船厂,制造吸泥船。年底第一只
吸泥船制造成功。
沾利河工程开工
1973年开工建设, 该工程由利津、沾化、惠民、阳信、无棣5县民工开挖。利津境内控制排涝面积87.3
平方公里。翌年完成。
首批知识青年插队
1974年9月, 全县组织首批城镇户口知识青年32人,到北岭公社孟南、孟北等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劳
动。至1978年,共组织666名知识青年去农村插队落户。
1975年4月,渤海农场归属利津
1975年5月,设利北办事处,加强对利津北部地区荒洼管理
1977年4月,利津县化肥厂建成投产。
1977年9月全县各级学校恢复考试录取制度
金榜题名列前茅
1978年, 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全县考入大专院校学生54人,考入中专学校学生318人,升学率在
惠民地区名列前茅。
手工艺品首次出口
由县外贸公司组织加工、收购的手工编制衣箱、果盘、面包篓、花篮等十几种柳编制品及皮毛褥、皮毛
玩具等,1980年秋首次进入广州交易会,成为外商客户的抢手货,并远销美国、日本、荷兰、法国、西
德、瑞典等国家。
首次进行职称评定
1980年,全县开始进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职称套改、确定、晋升工作。
首届县人大常委会产生
1981年1月11~15日, 利津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首届利津县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81年1月,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利津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利津县人民政府。
发现古窑址
1981年9月,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明集公社北望参村西北部发现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
1983年底,全县第一批被批准授予初级技术干部职称的446名,晋升为中级技术干部职称的67名。
千吨以上高产油井
1983年,胜利油田在利津县西部打出郑4、郑10两口日产千吨以上高产油井。
利津县划归东营市
1983年10月15日,中共东营市委、市政府成立。自此,利津县正式改属中共东营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
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
1982年3月, 全县开展第一个以“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首先在治理脏、乱、差,改变社会风气上下
功夫,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县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
根据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 的报告》精神,1983年6月,利津县麻
纺厂、百货公司等23个国营企业开始试行利改税。
政协利津县委员会成立
1984年,政协利津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政协委员会。
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1984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
建立村民委员会
1984年12月,完成建村工作,全县共建村民委员会509个。
建立人工万亩草场
1984年,利津县在王庄、大赵两乡的沙荒土地上,建成万亩人工草场。
第一次大面积养虾成功
1986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沿海滩涂对虾养殖工程大会战。筑防潮堤18华里,围圈近海滩涂24万亩,
开挖虾池1万亩。当年投放虾苗9130万尾,实际收获面积8400亩,总产35万斤,产值227万元。利津县历
史上第一次大面积养虾成功。
第一位县长出国访问
1986年10月11日至25日,利津县县长张振志以东营市访美友好代表团成员身份同代表团成员一起,赴美
国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市等3州6个城市进行了历时15天的友好访问和考察。这是利津县历史上第一位县长
出国访问。
第一个引进投产项目
1986年11月30日,利津县静电植绒厂举行投产剪彩典礼,东营市市长唐生海和利津县县长张振志为该厂
剪了彩。 静电植绒厂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引进投产的项目,是全省第一套设计能力为年产300万平方米
静电植绒布的引进设备。
首次大型法律知识竞赛
1987年12月, 全县首次举办大型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县直60个单位的36支代表队参赛,历时半个月。取得
前6名的代表队和前3名的个人获得了奖励。
首个天天市场
1987年东津商场(现为凤凰街心公园) 建成,总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48万元。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副
食品、土产杂品、土特产、名吃、理发、照相、修理等。届时,首次有了利津天天市场
罕见的群鹰入林
1987年2月21日,在虎滩乡境内树林中出现500余只猫头鹰,为历史所罕见。
第一架卫星接收机
1987年8月, 利津县电视转播台购置安装了第一架三米板状卫星接收天线和接收机,接收使用的国际66
°E卫星发射的电视信号,用以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第一个乡镇计生协会
1987年9月19日, 东营市第一个乡镇计划生育协会——陈庄镇计划生育协会成立,会上,选举了协会领
导机构,通过了协会章程。
首次开办劳务市场
1987年11月16日, 全县首次开办劳务市场,16家县属企业在县影院广场设招工报名处,有630名待业青
年报名。 通过双向选择, 440人被录用。 该举措,打破了建国以来“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克服了
“铁饭碗”的弊端,使劳动力在经济过程中能合理流动。同时为用工单位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提供了
有利条件。
汀河罗非鱼种场全省夺冠
1988年8月27日,山东省淡水养殖科研所对汀河罗非鱼种场进行全面鉴定:自被列入山东省科研“七五”
计划星火项目以来, 该鱼种场组织实施的高密度流水养鱼越冬保种, 取得圆满成功,计孵化罗非鱼苗
230万尾, 年产值达35万元,创利润18万元。鱼种场越冬保种量、产值、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同类鱼
种场首位。
首次教师专业技术评定
1988年8月,全县公办教师首次专业技术评定工作结束,共有1153名教师参评,评出高级技术职务教师18人,
中级技术职务教师268人,初级技术职务教师867人。
第一家兼并企业
1988年12月,县农机总站拖拉机站被县托修厂兼并。这是利津县出现的第一家兼并企业。
首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
1988年4月22日,利津县首次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全县卫生系统已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214名专业技
术人员获得聘任证书。
首届集邮展
1988年5月6日, 由县邮电局、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利津县首届集邮展览开幕。集邮展历时5天,共展出各
类邮票2400多枚, 其中有:清代的“小龙票”一套8枚,民国初期的80枚,抗日战争时期的30枚,解放
战争时期的20枚,建国后的1700枚。此外,还有世界各国的邮票600多枚。
改革开放后首次实施简政放权
1988年12月19日,利津县进行改革开放后首次简政放权。县直12个主管部门将卫生院、畜牧兽医站、林
业站、农机管理站、土地管理站、水利站等14个分支机构交给乡镇管理。
首建GBM工程
1988年永馆路建成通车,并在该路上实施GBM(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利津段是第一个GBM工程试点。
此路段以100%的好路率通过上级验收。
第一个回乡探亲的台胞
1988年3月, 台湾同胞薄友声回到家乡北岭乡维新村探亲。成为两岸隔绝以后第一个回乡探亲的台湾同
胞。
第一个回乡定居的台胞
1988年12月28日,台胞郭树芬迁回原籍北岭乡福寿村定居,是县内第一位回家乡定居的台胞。
1989年10月,全县首次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结束。
第一位赴台台属
1990年5月,明集乡灶户刘村刘圣年赴台奔丧。其为利津县建国以来首位赴台人员。
首批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89年10月,利津县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中推荐选拔张子文、刘春彦、张乐宝、张丕武、孙
明钦、李宗森、谢碧清、郑国华、曲淑华、薄立德等10人为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档案馆藏破万卷
1989年10月12日,县档案局、档案馆相继接收县直32个单位的全宗档案。经检查鉴定,共接收2954卷,
使档案馆馆藏突破1万卷,列全市档案库存之首。
首批选聘科技副乡镇长
1990年5月, 利津县首批选聘李万泉、崔文凯、王占元、赵景农、张美聚、马克斌、高鹤令被聘为科技
副乡镇长。
恢复高考后第一位清华大学生
利津二中应届毕业生许文涛, 1990年参加高考,以589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恢复高考以来,
利津县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一名学生,也是东营市建市以来考入清华大学的第一名学生。
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出版
1990年12月,新编《利津县志》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是利津县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该书用翔实的
资料记载了利津县1840~1985年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状,全书120余万字。
全县村村通电
1991年6月13日,利津县最后一个无电村—陈庄镇薄窑村合闸通电。至此,全县538个村(含河口区六合
乡28个村由利津供电)实现村村通电,成为全市第一个消灭无电村的县。
第一个中小企业获得世界金奖
1992年,黄河口酒业集团所产“黄河口牌”白酒,荣获泰国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为利津县中小企
业获得的第一个世界金奖。
第一个居民住宅小区
1992年1月, 利津县正式提出,城市建设要以建设居民小区为突破口,尽快将各项基建项目纳入综合开
发,使城乡面貌有较大变化。并决定在县城西部建设利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居民小区,定名翠微小区。
小区一期工程征地683亩,建成住宅楼3栋,建筑面积6473平方米。同年5月开工建设,翌年8月交付使
用。
利津最大的平原水库
1989年春,利津前刘水库工程动工。水库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2公里,
工程投资3816269万元, 1991年建成交付使用。该水库由滨南采油厂出资、利津县参与施工与管理。
经省水利质检中心验收评定为优质工程。该水库是目前利津最大的水库。
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2年8月26日, 利津县外贸公司与山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德国三福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东营三
利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剪彩投入运营,这是利津县境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第一条高速公路
1993年8月,东红公路胜利黄河大桥至东营港段高速公路开工兴建,于1995年12月6日竣工通车,是利津
县境内、也是东营市第一条高速公路。
利津县首家专业市场
1993年,三里木材市场建成运营,结束了利津县没有专业市场的历史。其后,又于1996年和1997年建成
北岭蔬菜批发市场和盐窝鲁北畜产批第一大市场。
恢复高考后利津县首位北大生
1994年,利津二中学生王海青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名考取北大的利津学生。
首批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企业
1994年1月,县粮油总公司等单位首批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县粮油总公司下属企业25户,职工989名。
总公司与912名在岗职工签定了劳动合同, 另有77名职工下岗另行安置。与此同时,全县还有65户企业
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用工制度初见成效。
第一个大型农民股份制企业
1995年3月利津县店子乡西孙村创办的全县第一个大型农民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 “振利油料加工有限公
司”建成投产。1997年,该公司跻身于全省百强私营企业行列,并被评为全省先进私营企业。
首届利津县歌、企业、行业歌曲赛会举行
1995年9月30日, “奋进者之歌——首届利津县歌、企业、行业歌曲演唱比赛”在利津影院举行。14个
参赛单位、1300余人参加了演唱。
利津人民奖章第一人——朱继德
1995年1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予“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的试行办法》,同年4月26日,
朱继德被授予“利津人民奖章”荣誉称号,成为该奖设立后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利津县歌》确定
1995年4月, 由集体作词,剑华执笔,邢炜谱曲的《利津县歌》,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从此,利
津县有了属于自己的歌曲。
1995年12月5日,利津县设立科学进步奖
第一所希望小学建成
1995年,利津县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店子乡东孙村落成。该校占地20亩,总投资50万元,校舍配套、设施
齐全,可容纳8个教学班,400名学生上学。山东省青少年基金会,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山东省
外商投资服务公司捐献了资金和器材。截至2005年,利津县又建成2所希望小学。
渔农开发第一村
1995年,罗镇乡前邵村农民创造了“台田造地、渔农结合、综合开发”的农业开发模式。渔农开发为荒
碱地改造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省委书记赵志浩,副省长邵桂芳、吴爱英曾先
后亲临视察,给与肯定。市委书记国家森作了重要批示:“渔农开发的经验很好,走出了一条投资少,
见效快,收益大,合实情,群众都能参与的开发新路子。”
社会科学最高奖
1996年12月,由前崔学区小学校长冯华撰写的《农村小学目标管理之实践》论文,荣获省政府第十一次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国际优秀论文奖,是建市以来县内社会科
学最高奖项。该成果发表在《山东省教育科研》、《中小学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学》等刊物上。
1997年6月,利津县达到“华北平原县绿化标准”
首次招考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
1997年县委组织部、 县人事局首次面向社会为8个县直部门、10个乡镇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21
名。
全市第一个无人值守变电站建成
1997年,利津县供电公司建成全市第一座无人值守箱式变电站—35千伏傅窝变电站,为济南军区生产基
地即孤岛、孤东地区供水、沉沙泵提供了可靠的电源保障。
第一个小康乡
1997年8月,刁口乡通过小康乡验收,成为利津县第一个小康乡。
改革开放后首次区划调整
1998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全县现有3镇14乡调整合并为5镇7乡。方案是:撤销王庄乡、前刘乡,
并入利津镇;撤销大赵乡,并入盐窝镇,原北宋乡、店子乡合并组建北宋镇,原汀河乡、罗镇乡合并组
建汀罗镇。其他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重点工程项目首次上网发布信息寻求合作
1998年利津黄河公路大桥项目通过互联网上网招商,寻求合作伙伴,最终促成该桥以ΒΟΤ(建设—经
营—移交)模式建设,开黄河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
“两基”工程通过验收
1998年5月, 利津县“两基”(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程,顺利通过省政
府复评验收。
院士考察团来利津
1998年7月4日,中科院院士考察团。到陈庄镇考察“上农下渔”农业开发项目。
全市首家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工贸园区
1998年,市工商局和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办公室批准,利津集贸城工贸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为全市批准
的首家封闭式管理的工贸园区。
首家家庭农场
利津县明集乡赵家村村民孙广美(女) ,1998年以每亩2680元的价格买下村里250亩荒碱地,使用期30
年。“广美农场”。是利津县首家家庭农场。
首批工人技术等级考试
1998年8月17日,全县首批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共645名,参加了统一组织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业务
理论两项考试,有365人考试合格并获得了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
1998年4月,利津县公安局被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
1998年,山东利华益集团跨入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利税百强企业行列
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县
1998年1月开始, 利津县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程。由县广播电视局和电信局共同实施,架设乡镇到
村的光缆干线。到年底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县。
首家GMP认证的中药企业
1999年7月30日,山东凤凰制药厂通过国家GMP认证(胶囊剂,颗粒剂),成为全国第八家、山东省首家
通过GMP认证的中药生产企业。
第一家校企联合工程
1999年8月30日, 利津县纺织总厂与中国纺织大学签订协议,成立了“东营市纺织研究中心”。有中国
纺织大学3位专家组成的项目洽谈组,进驻利津县纺织总厂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棉纺、静电植绒等8项研
究开发课题,并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从此,作为东营市第一家进行校企联合的国有工业企业,正式进入
校企联合工程实施阶段。
利津国画之最
1999年8月, 为迎接澳门回归,由我县画家于汝仁创作的巨幅国画“九九归一·江河图”创作完成,并
与观众见面。该画总长99米,象征澳门回归,歌颂祖国美好河山。
第一个中心镇
2000年2月,陈庄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心镇”,是东营市五大中心镇之一。
2000年4月,利津县被评为全国“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
2000年5月1日,“齐鲁风采”电脑福利彩票在利津正式发行
2000年7月,利华益集团经山东省经贸委批准,晋升为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首次通过“一推双考”公开选拔科级干部
2000年6~7月,利津县通过“一推双考”(推荐、考试、考核)选拔科级干部。此项工作经宣传发动、
推荐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核和县委常委研究确定人选、岗前培训等步骤,遵循公开、平
等、 竞争、择优的原则,从全县304名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中选拔出20名综合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优
秀年轻科级干部。
各项存款首次突破10亿元
2000年7月1日,全县金融各项存款突破10亿元。
首次推行政府采购
2000年8月7日,利津县对县审计局、县教委采购的笔记本电脑、微机室及语音室全套设备实施政府采购。
采购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 通过4家厂商的公开竞标,最终由东营海威电脑有限责任公司和东营校园电
脑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本次采购活动节支资金15%。
2000年8月,县政府决定,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工资。
全市第一个电话乡
2000年,傅窝乡实施“电话乡”工程,全乡38个村装机总量达到电话村标准,占总村数的84%,在原有
程控电话960部的基础上, 新装电话1620部,装机户数占总住户的62%以上,率先建成全市第一个“电
话乡”。
2000年12月,山东凤凰制药厂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高科技企业”
2000年,利津县万亩“渔农”样板园被评为市级优秀工程
2000年,利津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
第一个全国绿化千佳村
2001年,虎滩乡郭西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之一。这是利津县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
第一个省级著名商标
2001年4月,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凤凰城”牌药品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第一家省级研究所
2001年5月22日, 山东凤凰药物研究所由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成立。这是利津县第一家由省科技厅批准的
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省级研究所。
利津县勘界工作完成
此次勘界始于1997年, 2001年5月结束。共勘定6条县界,全长350公里。改变了利津县有史以来行政区
域无法定边界的状况。
医学科研成果国内首创
2001年,由利津县中心医院内科医师王庆斌等人承担的“黄连素改善工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
和“复合液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醉临床研究”,两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
两项医学科研成果均属国内首创。
利津首开城乡公交车
2001年9月利津县相继开通市、 县公交车,结束了利津无城市公交车的历史。9月27日首次开通131路、
132路无人售票东营至利津县城线路;12月,利津县城至虎滩专线公交车开通,覆盖沿路41个村庄。
利津县在全市率先成立水务局
2001年10月13日,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利津县水务局,与水利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是东营市
第一家涉水事务管理专门机构。
利津县首座热电厂
利津县热电厂,2001年12月26日正式投产,并网发电。
外贸出口首破千万美元
2001年,利津县创汇企业外贸出口累计1062万美元,同比增长43.5%,首次突破千万美元。
利津县评选出首届劳动模范
2001年,开展评选县级劳动模范活动。经层层推选,民主推荐,汀罗镇毛坨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亭等10人,
被县政府授予“利津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一个中国特色乡
2002年1月6日,北宋镇被中国特色之乡命名暨宣传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
2002年,利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
2002年2月,利津县人民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检察院”称号
利津县首家高新技术企业
2002年3月2日,山东凤凰制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东营市在
此次评审中唯一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列入了黄河三角洲跨世纪开发和建设“海上山东”规划的
配套项目。
最大单体别墅群
由上海荣辉房地产开发公司2002年3月投资建设的“大唐人家” 花园别墅区项目,占地103025平方米,
建筑面积291976平方米,建单体独院157户,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6800平方米。这是利津县
引进的首家生态型园林式别墅区项目,是省内最大的单体别墅群。
第一所民办学校
由东营美苑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东营环海教育发展研究策划中心共同投资创办的博远实验学校,于2002年
3月在陈庄镇落成。这是建国后利津县第一所民办学校。
利华益集团获殊荣
2002年5月,利华益集团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奥赛折桂
2002年6月,参加全国初中奥林匹克竞赛的利津县中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全市获一等奖的7人中,利津
县5人,且有4人列前4名,利津镇二中王成成同学夺得全市桂冠,明集乡中学荣获“优秀学校奖”锦旗。
首家通过2000版ISO900I标准质量认证的企业
2002年7月11日, 中国方圆化标志认证委员会为利津县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
书。成为全市首家通过2000版ISO900I标准质量认证的企业。
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敲响第一槌
2002年8月6日,利津县在县委会议楼举行土地使用权竞标拍卖活动,对凤凰广场以西的20亩土地以政府
名义公开拍卖。 来自滨州、东营、河口、垦利等地的50家企业主和本县100余户个体私营业主采取联合
竞买的方式参加了拍卖活动。 共获得土地出让金141万元(用于凤凰广场基础设施建设)。此次拍卖活
动的成功,开了利津县以政府名义组织土地拍卖的先河。
第一次获农产品进口配额证
2002年8月7日,国家计划委对雅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棉花加工贸易进口配额进行批复。经审查,
批复雅美纺织有限公司2002年棉花加工进口配额属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B类, 配额量1000吨。这是利津
县生产企业第一次获得国家计委颁发的农产品进口配额证。
“校校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开通
2003年,投资2400万元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开通,全县各中小学校都能够通过宽带或拨
号的方式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为全县中小学生接受现代教育提供了便利。
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2003年7月,利津县成立全市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首批57名外来投资者入选协会会员。
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
2003年8月8日,“东营津城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利津县第一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
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凤凰小区和和苏南花园的物业管理工作。
第一个全国重点镇
2004年3月, 利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是利津县唯一进入1887个全国重点镇的乡镇。同年12月,陈庄
镇被列入全省13个市场带动型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之一,是全市唯一入选的镇。
第一家国家级一流管理县属企业
2004年4月, 利津县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命名为国家一流管理县供电企业,这是利津县第一家国家
级一流管理县属企业。
三万亩土地开发项目招标
2004年5月,陈庄镇3万亩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由浙江横店集团以3567万元标价中标,
取得40年经营权。
县公安局获“利津人民卫士”称号
2004年7月21日,县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定,授予利津县公安局“利津人民卫士”荣誉称号。
乡镇长外出挂职
2004年,利津县组织各乡镇长到浙江省上虞市挂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