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1&rec=81&run=13

〔机构状况〕利津县文化局是全县文化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文化馆、图书
馆、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场管理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吕剧团6个企事业单位和17
处乡镇文化站。文化局配局长1人,副局长2人,其他工作人员5人。1991年全县城乡
专业文化工作者146人,其中干部22人,职工124人,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7人,有初级
技术职称的47人。
〔工作概况〕1991年,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加强
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全县增购图书15000余册,长江4型16毫米电影放映机
2部,吉林微型双排汽车1部。全县10个乡镇安装闭路电视,多数乡镇为文化站配置了
录像机和彩电。明集乡政府拨款10余万元装修了高标准的“明集影院”。吕剧团、文
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明显改善。
1991年全县文化工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群众文化工作蓬勃发展,农村文化
队伍日渐扩大;文学创作有新的突破,有的作品敲开了国家级权威刊物的大门,还有
的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吕剧团走横向联合、攀亲结友的改革之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双丰收,全年演出150多场,创收近4万元;电影工作又一次全面超额完成市公司下
达的发行、放映、场次、观众四大指标,受到省、市电影公司表彰;群众文化活动空
前活跃,全县城乡组织各种文体活动182场次,举办各类研讨会、学习班、座谈会40
余次。元旦、春节、建党七十周年和农村社教中,几次形成群众文化活动高潮。
1991年1月,中共利津县委召开常委会听取了县文化局关于近几年来文化工作情
况的汇报。同年9月,县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听取了县文化局关于文化市场管理情况
的汇报。1991年8月1日,中共利津县委以《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
为题下发利发(1991)45号文,把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摆进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群众文化〕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是全县城乡文化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机构。1
991年全县形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基础,以农村文化院、县直单位文
化室(职工之家)为骨干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
1976年全县18个公社都建起了文化站(1983年六合公社文化站划归河口区),配备
了文化站长。1984年乡镇文化站升级,建设文化中心(东营市文化局制定了统一标准
),当年罗家、陈庄两站率先通过市级验收成为文化中心站。1986年盐窝、汀河、集
贤、北宋被验收合格。1988年和1989年,明集、北岭、付窝、前刘也相继通过验收。
至此,全县已建成达到市级规定标准的文化中心10处,同时建成农村普通文化院140
处。1991年,山东省文化厅颁布了新的文化院中心标准,文化局先定了傅窝、北岭、
明集等5个乡镇着手进行升级准备工作,迎接1992年的省级验收。
1991年,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成“职工之家”(文化室)65处,职工小家49处
。这些“职工之家”是各单位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成为城镇职工的重要文化阵
地。
全县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91年组织农村文艺演出活动166场次,其规
模之大、场次之多前所未有。年内全县城乡组织书法、美术、摄影、剪纸展览及其他
艺术活动50余次,发现了一些艺术新秀。
〔艺术团体〕1991年,全县仍保留一个专业艺术团体--利津县吕剧团。吕剧团的
前身是利津县京剧团。1987年5月,县剧团实行体制改革,由京剧改为吕剧。该单位
为全民所有制正股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1991年,县吕剧团设副科级团长1
人,副团长2人,有演职员31人。剧团自改革以来,走“向上攀登、向下深入,横向
联合、攀亲结友”的新路子,打开了新局面,收到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1年
演出141场,创收3万余元,比1990年增长2%,比1985年增长50%。
利津县吕剧团在体制改革前,曾上演过京剧《三姐下凡》、《碧玉簪》、《英台
抗婚》等传统剧目,在本省小有名气。改为吕剧团后,先后上演了《通婚记》、《姊
妹易嫁》、《状元与乞丐》、《借年》、《李二嫂改嫁》、《李二嫂后传》、《艳阳
天》、《沂河两岸》等传统戏和现代戏。同时还自编自演了《单等南来雁》、《超级
游击队还乡》、《抢娘》、《扒墙头》等新戏。1991年,剧团排演了《回龙传》、《
拾子恩仇》、《李天保吊孝》等3部传统戏和《牵红线》、《不用你管》、《洞房闹
剧》、《社教新曲》等小戏。
为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县吕剧团还排演了税法、环保、交通安全、计划
生育、保密法、人口普查等方面的专场节目。
〔文艺创作〕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在文化局领导下由县文化馆具体组织、指导和
通联。近几年,随着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文学新秀不断涌现,写出发一批较好的作
品。有些还在《小说选刊》、《词刊》、《山东文学》等国家级、省级文艺权威报刊
上正式发表。
1991年全县专业创作人员10人,其中文学4人,美术1人,摄影2人,音乐3人。业
余作者112人,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30人。全县有省作家协会会员2人,省戏剧
协会会员5人,省音乐协会会员1人,省砚笔书协会员2人,省书法艺术促进会会员1人
,东营市文联委员4人。
1991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情况见附表
在市级以上发表的文艺作品一览表
┌───┬──┬────────┬───────┬──────┐
│作者 │体裁│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或报刊│备注 │
├───┼──┼────────┼───────┼──────┤
│林慧婷│小说│黄布包 │东营报 │获征文一等奖│
├───┼──┼────────┼───────┼──────┤
│″ │小说│叠错 │黄河口文艺 │″ │
├───┼──┼────────┼───────┼──────┤
│″ │小说│三月水上漂的故事│岁月(5) │″ │
├───┼──┼────────┼───────┼──────┤
│赵玉武│诗 │无碑人生 │东营报 │″ │
├───┼──┼────────┼───────┼──────┤
│″ │诗 │月亮 │科技诗刊 │″ │
├───┼──┼────────┼───────┼──────┤
│″ │″ │新淤地 │黄河口文学 │″ │
├───┼──┼────────┼───────┼──────┤
│″ │″ │白磷 │科学诗刊 │″ │
├───┼──┼────────┼───────┼──────┤
│″ │″ │思乡 │黄河口文艺 │″ │
├───┼──┼────────┼───────┼──────┤
│″ │″ │英雄儿女 │东营报 │″ │
├───┼──┼────────┼───────┼──────┤
│″ │″ │无土种植 │山东科技报 │″ │
├───┼──┼────────┼───────┼──────┤
│″ │″ │间苗 │农村开发报 │″ │
├───┼──┼────────┼───────┼──────┤
│″ │″ │煤 │山东地质矿产报│″ │
├───┼──┼────────┼───────┼──────┤
│″ │″ │汲水的人 │山东青年报 │″ │
├───┼──┼────────┼───────┼──────┤
│″ │″ │风筝 │山东人口报 │″ │
├───┼──┼────────┼───────┼──────┤
│″ │″ │牵牛花 │科学诗刊 │″ │
├───┼──┼────────┼───────┼──────┤
│″ │″ │风 │″ │″ │
├───┼──┼────────┼───────┼──────┤
│″ │″ │另一种心境 │黄河口文学 │″ │
├───┼──┼────────┼───────┼──────┤
│″ │″ │乡村情感 │黄河诗报 │″ │
├───┼──┼────────┼───────┼──────┤
│″ │″ │石墩 │黄河口文艺 │″ │
├───┼──┼────────┼───────┼──────┤
│李俊三│诗 │无题 │农民日报 │″ │
├───┼──┼────────┼───────┼──────┤
│″ │散文│窗外鸟语 │新环境报 │获征文三等奖│
├───┼──┼────────┼───────┼──────┤
│″ │″ │梦梦 │黄河口文艺 │″ │
├───┼──┼────────┼───────┼──────┤
│″ │″ │这么一片荒原 │东营报 │″ │
├───┼──┼────────┼───────┼──────┤
│″ │″ │七月致祖国 │黄河口文学 │″ │
├───┼──┼────────┼───────┼──────┤
│″ │″ │某个夜晚 │黄河口文艺 │″ │
├───┼──┼────────┼───────┼──────┤
│″ │诗 │教师节 │东营报 │″ │
├───┼──┼────────┼───────┼──────┤
│″ │诗 │向上 │农村开发报 │″ │
├───┼──┼────────┼───────┼──────┤
│″ │散文│听话 │黄河口文艺 │″ │
├───┼──┼────────┼───────┼──────┤
│刘曰温│小说│宝匣子、暖秋 │黄河口文艺 │″ │
├───┼──┼────────┼───────┼──────┤
│″ │报告│让金盆流金 │东营报 │征文优秀奖 │
│ │文学│ │ │ │
├───┼──┼────────┼───────┼──────┤
│″ │小说│乡村故事 │黄河口文学 │″ │
├───┼──┼────────┼───────┼──────┤
│″ │诗 │邱少云 │科学诗刊 │″ │
├───┼──┼────────┼───────┼──────┤
│″ │诗 │农人 │黄河口文学 │″ │
├───┼──┼────────┼───────┼──────┤
│″ │诗 │却 │南国诗报 │″ │
├───┼──┼────────┼───────┼──────┤
│郭青贤│小说│外面的诗界 │黄河口文艺 │″ │
├───┼──┼────────┼───────┼──────┤
│″ │″ │日子 │黄河口文艺 │″ │
├───┼──┼────────┼───────┼──────┤
│″ │″ │冰糕 │黄河口文学 │″ │
├───┼──┼────────┼───────┼──────┤
│″ │″ │心事 │东营报 │征文三等奖 │
└───┴──┴────────┴───────┴──────┘
┌───┬──┬───────────┬───────┬──────┐
│牛吉山│散文│春秋赋 │黄河口文艺 │″ │
├───┼──┼───────────┼───────┼──────┤
│″ │小说│告别荒原 │黄河口文学 │″ │
├───┼──┼───────────┼───────┼──────┤
│″ │小说│十字路口 │黄河口文艺 │″ │
├───┼──┼───────────┼───────┼──────┤
│李建敏│报告│热血国土 │山东文艺出版社│征文优秀奖 │
│ │文学│ │ │ │
├───┼──┼───────────┼───────┼──────┤
│″ │文艺│心涧源流的旋律 │东营文艺界 │″ │
│ │评论│ │ │ │
├───┼──┼───────────┼───────┼──────┤
│″ │诗评│春雷撼心魄,长风绿新原│″ │″ │
├───┼──┼───────────┼───────┼──────┤
│″ │诗评│风飞化白雪,落地绿新原│″ │″ │
├───┼──┼───────────┼───────┼──────┤
│″ │报告│闪光的星座 │东营报 │″ │
│ │文学│ │ │ │
├───┼──┼───────────┼───────┼──────┤
│″ │诗 │荒原三步曲 │黄河口文学 │″ │
├───┼──┼───────────┼───────┼──────┤
│″ │诗 │黄河三步曲 │黄河口文艺 │″ │
├───┼──┼───────────┼───────┼──────┤
│李国英│诗 │概念 │当代青年 │″ │
│ │ │ │新诗一千家 │ │
├───┼──┼───────────┼───────┼──────┤
│″ │″ │思索(二首) │黄河诗报 │″ │
├───┼──┼───────────┼───────┼──────┤
│″ │″ │这个地方 │黄河口文艺 │″ │
├───┼──┼───────────┼───────┼──────┤
│薄文军│诗 │七十年代思索 │黄河口文艺 │″ │
├───┼──┼───────────┼───────┼──────┤
│″ │散文│心的日记 │黄河口文艺 │″ │
├───┼──┼───────────┼───────┼──────┤
│王爱君│诗 │点燃红烛 │黄河口文艺 │″ │
├───┼──┼───────────┼───────┼──────┤
│″ │散文│这个黄昏 │黄河口文艺 │″ │
│ │诗 │ │ │ │
├───┼──┼───────────┼───────┼──────┤
│刘敏 │特写│养鸡小记 │东营报 │″ │
├───┼──┼───────────┼───────┼──────┤
│刘爱梅│诗 │茫然 │黄河口文艺 │″ │
├───┼──┼───────────┼───────┼──────┤
│李泽琴│诗 │大雁与乌龟 │东营报 │″ │
├───┼──┼───────────┼───────┼──────┤
│″ │″ │丑小雀与俊小雀 │黄河口文艺 │″ │
├───┼──┼───────────┼───────┼──────┤
│许冬梅│″ │无题 │黄河口文艺 │″ │
├───┼──┼───────────┼───────┼──────┤
│″ │小说│角色 │东营报 │″ │
├───┼──┼───────────┼───────┼──────┤
│杨莉君│散文│四季之歌 │农村开发报 │″ │
├───┼──┼───────────┼───────┼──────┤
│明玉华│诗 │献给共和国年青的土地 │东营报 │″ │
├───┼──┼───────────┼───────┼──────┤
│″ │散文│柽柳赋 │东营报 │″ │
├───┼──┼───────────┼───────┼──────┤
│孟范俭│歌词│故乡的河 │黄河口文艺 │″ │
├───┼──┼───────────┼───────┼──────┤
│″ │人物│文化沃土播春华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专访│ │ │ │
├───┼──┼───────────┼───────┼──────┤
│赵安亭│论文│论文艺与无产阶级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 │政治的关系 │ │ │
├───┼──┼───────────┼───────┼──────┤
│刘云生│照片│ │开发报 │″ │
├───┼──┼───────────┼───────┼──────┤
│孟范俭│照片│词作家孟广征(三幅) │经济日报 │″ │
├───┼──┼───────────┼───────┼──────┤
│于汝仁│素描│不到的战旗 │黄河口文学 │″ │
├───┼──┼───────────┼───────┼──────┤
│邢炜 │歌曲│黄河的回忆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集 │ │ │ │
├───┼──┼───────────┼───────┼──────┤
│″ │歌曲│香甜的歌 │江苏人民出版社│全国工人 │
│ │ │ │ │歌曲银奖 │
├───┼──┼───────────┼───────┼──────┤
│″ │歌曲│汽拖工人多么荣光 │词刊 │全国职工三热│
│ │ │ │ │爱歌曲三等奖│
├───┼──┼───────────┼───────┼──────┤
│″ │″ │一片痴情献给祖国 │天津歌声 │″ │
├───┼──┼───────────┼───────┼──────┤
│″ │″ │请到咱们大厦来 │中南工业大学 │全国职工三热│
│ │ │ │出版社 │爱歌曲优秀奖│
└───┴──┴───────────┴───────┴──────┘

〔文化市场管理〕利津县文化市场管理所于1990年1月建立,为股级事业单位,定编
3人。建所以来,配合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对文化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整顿,颁
发了《利津县文化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发放了“利津县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1
991年,县文化市场管理所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对全县文化市场进
一步加强管理和整顿。10月份,会同宣传、公安、工商等部门,对音像制品和图书市
场进行了一次专项整顿。检查书摊7个,磁带销售点13处,查收淫秽图书110册,录音
磁带6盘。
1991年全县文化市场设有桌台球46处,图书摊点9个,音乐茶座1处,都领取了经
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证。
〔图书事业〕
1991年全馆有干部职工10人,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
采编室、资料室和农村图书辅导组。图书馆面向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全县精
神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近几年改革前进,增设了图书租阅和零售业务。
1991年馆藏图书16500册,订阅报纸75种,期刊142种。年内接待机关、农村、学
校、工厂阅览读者9500人次,解答科技咨询105件次。1991年5、6月间,县图书馆举
办了“图书服务宣传周”活动。他们走上街头,摆摊设点,悬挂横幅、广泛宣传。通
过图书展销、报刊阅览、服务咨询等形式,为广大读者服务。宣传周期间,共接待阅
览读者3500人次,销售图书600余册,解答咨询150件次,办理借书证40个。
〔图书发行〕
利津县新华书店负责全县中小学师生教材的征订发行和一般图书的供应,是副科
级文化企业单位。1991年,书店下设2股(业务股、财务股)1室(办公室)和利城、陈庄
两个图书发行门市部,共有干部职工23人。
1991年,县新华书店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严格实行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干部
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
水平。实现销售额142万元,上交利税7万元,利润4.6万元,比1990年增长3%。
在1991年再版《毛泽东选集》的发行工作中,全店职工深入机关、学校、工厂、
企业、农村,登门服务,送书到人,博得群众好评。全县共发行《毛泽东选集》502
0套,20080册。书店职工齐宝华,被评为全省“毛选”发行工作先进个人,受到省委
宣传部和山东省出版总社的表彰。

(孟繁俭王增民)
〔文物〕利津县文物管理所负责收藏和管理全县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组织文
物展鉴、研究、考证、鉴定、交流和收购文物等活动。该所于1984年12月从县书馆中
分出建立。初建时有文物干部3人,1991年增至7人。其工作分为文物研究与鉴定、文
物收购、野外考古和文物保护等项目。
县文物管理所自建立以来,在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全县历史文物和革
命文物进行了普查,广泛开展了野外考古和征集社会流散文物等工作,发现和确立了
本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90年革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1991年继续进行普查和
征集工作。文物安全工作设施100%达标,多次受到上级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表彰
。对馆藏文物进一步搞了清查、登记、立卡、入档工作,对全县文物保护标志进行过
多次检查,完好律达100%。1991年,全县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3处。馆藏各种文物2899件。
〔电影〕利津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91年设发行、宣传、维修、财会4个股,
有县城电影院1处、乡镇电影队19个,年底公司干部职工33人。
1991年,县电影公司强化管理措施,继续推行规划放映和电影预收费制度,加大
科教电影片的放映。全年共完成发行收入80006元,比1990年增长8.7%;放映收入2
17924元,比1990年增长9.1%;场次7506场,比1990年增长8.8%;观众690多万人次
,比1990年增长8.6%,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公司下达的四项计划指标。
1991年开展农林科教电影汇映活动中,全县放映科教影片104部,1510场,观众
610万人次,向农村广大群众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全年还先后组织了对《焦裕禄》
、《开天辟地》、《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大决战》等重点影片的发
行放映。由于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安排周密,收到了良好效果。
〔广播电视〕
1.机构状况:利津县广播电视局,于1984年7月由广播事业局改名。配局长1人,
副局长1人。1991年广播电视局设行政股、技术股、事业股、线路股、广播站、电视
转播台、广播电视服务部等7个业务单位,共有干部职工41人,其中干部7人,职工3
4人(临时工、合同工7人)。下属有16处乡镇广播站。乡镇广播站干部职工40人。
2.有线广播:1991年,全县有广播机18台,总功率12.4千瓦。从县站至各乡镇广
播站的广播信号线133杆公里。从乡镇广播站至各村的广播线路总长450公里,分别比
1985年增加3公里和36.5公里。1991年,县广播站增设了无线频发射机,16处乡镇广
播站增设了无线调频接收机,。县站节目通过两种传输形式同时送往乡镇广播站,实
现了有线、无线双保险。无线调频广播系统的安装应用,在利津广播事业史上是一次
大的飞跃和突破。
1991年,全县510个行政村,有423个行村通播。入户小喇叭5450只,入户动圈喇
叭205只,入村大喇叭520只。广播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播率和广播覆盖率分别比
1985年提高6%和17%。县站编采播人员8名,其中编辑3人,记者2人,播音员2人,
通联1人。每日早、中、晚三次播音,日播时间6小时。播出节目除转播中央、省、市
台新闻节目外,自办有《利津新闻》、《新人新风》、《学习园地》、《法制与道德
》、《为您服务》、等5个文字节目和《戏剧欣赏》、《音乐会》、《曲艺大观》等
文艺节目。同时还同县保险公司、县环保局分别联合开展了“保险杯”和“环保杯”
征文活动。
一年来,通讯队伍有较大发展。各乡镇都配有1名农民记者,建有乡镇中心通迅
组,形成农村和县直机关两支业余骨干通讯队伍。至年底,全县有业余骨干通讯员1
25名,一般通讯员180名。全年县站上稿5230篇,采用稿2332篇,是自建立广播站以
来上稿、用稿最多的一年。1990和1991,县站连续两年被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先
进集体记者。
3.电视。县电视转播台,在1985年建台初期,仅有1台10瓦电视差转机,共能差
转胜利油田1频道电视节目。到1991年底,已建成具有300瓦电视发射机一套,60米高
的发射铁塔一座,3.2米地面卫星接收天线一套,接收发射功能齐全的电视中心。电
视覆盖半径由1985年的2.5公里扩大到15公里。电视图像清晰度有了显著提高。每天
用14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
1991年,全县已有10个乡镇、21个县直单位安装了共用天线和闭路电视。有16个
单位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天线,使电视覆盖率扩大到35%以上。全县电视村已由198
5年的34个增至156个。入户电视机总数由1985年的4000多台增加到28000多台,其中
入户彩色电视机10000多台,比1985年翻了10番。
1991年,利津县电视转播台已有电视摄像机4台、录放机6台,办起了每周两次的
《利津新闻》。全年共自采电视新闻537件,播出《利津新闻》141组,制作专题片1
9部,共计1545分钟。
4.大办经济实体。根据“国务院宣传办实体,办好实体促宣传”和“自力更生,
以业养业”的指导思想,1991年,县广播电视局在局长薄纯祥的带领下,大办经济实
体,1985年仅有一个家电门市部和1个逢纫组,1991年扩大为家电经营维修部,制冷
维修部、酒类批发零售部、缝纫门市部和闭路电视安装队等5个门类。经营项目,由
1985年的销售电视机、维修家用电器和缝制沙发套3项,扩大到家电经营、家电维修
、制冷设备维修、酒类批发零售、沙发套和服装制作、闭路电视、共用天线、地面卫
星接收天线的安装等近10项。经营管理人员,由1985年5人增至16人。广播电视服务
部总营业额为77.64万元,实现纯利润10万元,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王秀亭)
〔档案局和档案馆〕利津县档案馆于1986年建立,以前是档案科,是县委、县府
的直属事业机构,归县档案局领导。档案馆自建立以来,一直与档案局合属办公,一
个机构,两个名称。1991年配备正副馆长各1人,其他工作人员3人。馆藏各种门类档
案14000余卷,图书资料5000多册。1991年10月,经山东省档案评审小组评审,利津
县档案馆以100分的优异成绩晋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
利津县档案局,负责主管全县的档案事业。为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工作部门,
列县政府编制序列。1990年,县档案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调研员1人,其他工
作人员2人。
1991年,利津县档案局坚持一手抓思想建设,一手抓业务建设,在档案工作中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1.丰富馆藏,做好档案的收集征集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应接收的档案收
集起来,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是丰富馆藏,提高服务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县档
案局(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上半年,将16个
乡镇及部分县直单位的4950卷档案接收进馆,编制了检索工具。其中文书档案3719卷
,人口普查档案39卷,统计、基建档案23卷,纪检档案1171卷。同时将保存在社会和
个人手中的一些珍贵档案资料征集进馆,征集印模176枚,地图76张,照片3幅。还征
集了“文革”前后的大量文件材料,经过审查、鉴定、整理,组成643卷,填补了利
津县委三年无档案材料的空白。
2.档案馆、室升级。加强档案馆建议,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实现档案馆升级是利
津县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为做好县档案馆的升级工作,利津县档案局(馆)全体
人员,加班工作,奋战10个月,完成了档案进馆、整理案卷、编制检索工具、编写史
料汇编、撰写《档案馆指南》、《中共利津县委组织沿革与领导人名录》、《李竹如
烈士文选》等工作。1991年10月,经省档案评审小组评审,以100分的优异成绩,晋
升为山东省三级先进档案馆。
利津县机关档案室升级工作始于1990年。当时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只有县委组织
部、史志办公室等5个机关档案室升为省三级先进单位。1991年,县档案局加强这方
面的工作,一方面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业务素
质;另方面,定期对确定升级的机半档案室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全年有21个机关
档案室升级,其中省二级先进单位8个,省三级先进单位13个。机关档案室升级工作
的开展,为形成一个以县档案馆工作为主体、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室工作为辅助、遍
布全县的档案工作网络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县档案事业的发展。
3.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
,档案利用工作的对象更加广泛,内容日益多样化。1991年,利津县档案局(馆)采取
一系列措施,保证利用者“有所需而来,有所得而归”。因而档案利用工作较前大有
提高。全年共接待利用者845人次,借阅档案资料2114卷(册),为编史修志、领导决
策、房地产确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提供了翔实的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了档案工
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凌云)
〔史志工作〕利津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隶属县政府领导的正科级事业
单位,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工作人员4人。1990年12月,完成新编《利津县志》
的编辑出版工作。1987年至199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1991年,县史志办公室遵照省市史志部门和县府的部署与要求,主要进行了如下
几项工作。
1.发行《利津县志》。为做好新编《利津县志》的发行工作,县史志办公室通过
印发文件,召开会议,利用有线广播宣传,以及广泛联系等方法开展征订工作,全年
共发行志书3000余册(其中销售1100册,赠阅1900册)。县内发行到县乡机关和工厂、
农村,县外远销其他省市及海外。
2.编写史志专稿。1991年,县史志办公室为东营市编辑出版的《黄河口风物》一
书组稿40篇;为《山东省志、人物传》撰稿10篇为《中国县情大全》和《中国乡镇丛
书》撰稿18篇,总计13万字。
3.编写《利津县大事记述》为使史志工作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并为下属
续修《利津县志》积累史料,年内,县史志办公室编写了《利津县1986-1990年大事
记述》,全书近8万字。
4.撰写学术论文。根据修志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结合修志实践,开展方志理论
探讨。撰写学术论文。全年共撰写学术论文12篇,被省以上专业刊物采用7篇。
5.工作重点转移。根据《利津县志》出版后的新情况,适时进行了史志工作转移
,确定以编辑《利津县情总览》为主体工程,开展史志工作。下半年,调整利津县地
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建立《利津县情总览》编辑部,拟定编写大纲,为继续搞好史志
工作创造了条件。
〔党史工作〕中共利津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为实体办事机构,是隶属县
委领导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有办公室。预备党史委专职副主任1人、办公室主任1人
、工作人员2人。是全省党史系统先进单位。
1991年,县委党史委主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出版了《共产党在利津》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利津党
组织的创建及其活动。中共利津县委书记杨庆德为该书作序,全书12万字,由中共党
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七一”期间举行了首发式。县委决定,该书作为全县各级党组
织地方党史教材,发至党支部。
2、修订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利津地方党史大事记》。县委党史委于1990年写出
《大事记》征求意见稿,经过史料的核实与补充,于1991年进行了修订。全书25万字
,基本上反映了利津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时期活动的概貌,为专题研究提供了线索,是
利津党组织的一部重要史书。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和纪念利津县早期共产党员、全国著名烈士李竹
如牺牲50周年,经县委批准雕一像、建一馆、立三碑(“中共利津县委建立会址纪念
碑”、“利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会址纪念碑”和“小麻湾抗日烈士纪念碑”。199
1年6月28日建成并举行了揭幕式。李竹如雕像及其革命事迹陈列馆,从1991年4月起
已进行了雕像模型馆式设计,吁请资助,组织施工等工作。该工程拟于1922年11月2
日李竹如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落成揭幕。

(高荣国)
〔地名工作〕利津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是县政府领导下的副科级工作部门,隶属
县民政局,设主任1人,工作人员2人。1991年1月在全省第四次地名工作会议上,被
评为地名工作先进集体。
1991年,县地名办公室遵照省地名委员会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
新成果资料的复制上报任务。全年共上报国家地名808条,其中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
称627条,各专业部门名称121名,人工建筑物、纪念地、名胜古迹名称48条,其中办
事处1条,自然村5条,站、厂、场12条,学校2条,苗圃1条,事业单位1条。同时,
全面完成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成果资料的归档工作。
从1991年9月起,着手进行《地名志》和永久性地名标志“碑文”编辑基础资料
的整理,至年底,共收集基础资料530份。

(李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