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企业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6&rec=145&run=13

产品销售
1986年前,全县工业企业多实行计划生产,由企业主管部门下达生产计
划,企业组织生产。1986年始,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自主选择经
营方式,安排产、供、销,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
售方式。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全面实行厂长负责制,并先后推行了两轮承
包经营。县主管部门以契约方式向企业下放人、才、物和产、供、销经营管
理权,企业根据产品销售情况,自主决定生产,实行以销定产。1988年后,
各企业据其自身特点,制订销售额、资金回收额与工资奖金挂钩等激励政策,
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企业、宣传产品;采用向市场、消费者调
查的形式,反馈产品性能、供求信息,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由计划指导生产向市场引导生产的转变。
20世纪末,坚持把产品销售工作作为促进全县工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
一方面,以建立市场部、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建设为重点,认真研究国内外
市场和社会需求,找准市场定位和突破口,抢占市场空间,促进了企业营销
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
产品展销活动,多形式拓展省外市场及国际市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定提
高。万达集团、万得福科技植物蛋白有限责任公司、华大玻璃纤维制品有限
公司、宏远纺织有限公司、新世纪机件制造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7大类百余
种工业产品实现出口创汇。2002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397613万元。
企业达标升级
1986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
结合围绕“一上”(质量)“三下”(消耗、费用、成本)“两保”(效益、
速度),抓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开展企业进档升级工作。以县化肥厂、县农
机修造厂为试点单位,搞业务培训,全面加强定额、质量、物资、计量、财
务、安全管理,职工队伍建设及技术进步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整
体素质。
1987年,在全县工业企业中,推行满负荷工作法。1989年始,垦利县工
业企业先后开展企业标准化、计量、全质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会计
管理等达标升级活动。1989年,县炼油厂顺利通过省化工厅组织的“无泄漏
工厂”复查验收,县农机修造厂、县炼油分厂通过三级计量验收。县炼油厂、
县化肥厂分别通过档案管理国家二级和省级先进单位验收。同年,县化肥厂
推行规范化工作法,建立厂内银行,实行二级核算,使企业管理逐步达到规
范化,科学化。1990年,全县7家企业设备管理通过省市验收,1家企业通过
二级计量验收,10家企业通过三级计量验收,2家企业通过标准化验收,县
炼油厂通过设备管理和节能管理省级先进企业验收。1990年12月和1991年4月,
县电业局、县炼油厂两家企业分别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91年上半年,化
肥厂、农机修造厂、市二棉、万达集团、胜坨集团、光明集团、北辛店油棉
加工厂、服装厂等8家企业相继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991年下半年,国务院
下令停止企业达标升级活动。
年度重点企业管理活动
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质量
品种效益年”活动。各企业不断抓管理,上品种,增效益,竞相展开劳动竞
赛。1994年,开展以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运动,
抓制度建设,企业效益显著提高。1995年,开展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的“管
理效益年”活动,并结合县情开展劳动竞赛。1996年后,重点以财务管理、
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为中心, 推行规范化全方位的企业管理, 深入开展以
“实施管理示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效益年”活动。石化总厂、化肥
厂、胜通集团、万达集团、市二棉等5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管理示范企业,石
化总厂被评为全省现场管理样板企业。1999年,开展“学邯钢、学海尔、学
亚星”活动。2001~2002年,各企业相继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企业
发展方向,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推动管理创新。
技术质量管理
1986年后,县工业主管部门为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除帮助企
业引进技术人才外,大力倡导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各企业与周边地区
大型企业、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区建立协作关系,接受新型技术转让,
开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企业内部大都设立技术管理科室,配备专职技术副
厂长,负责企业内部的技术鉴定和管理。许多企业在车间班组,成立QC小组,
进行课题研究攻关活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多数厂家在努力提高职
工素质的同时,不惜重金聘请高科技人才,以适应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上
规模、上档次、创名牌、求发展之需。
财务管理
1986年,为全面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主管部门继续对各企业的财
务管理实施监督和必要科目的集中管理,按财政、统计部门的规定,对财务
报表审查、汇总编报,及时帮助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搞好财务分析
及成本核算,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指导,定期培训、考核,提高财会
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负责企业资产和财务的审计,考核企业财务制度执行
情况,审查企业财产的盈亏和报损处理;收缴企业管理费;督促企业配齐会
计、出纳,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依其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结合生产用物资由国
家计划分配改为自筹,推行全面的经济核算制,实行企业、车间、班组的本
利分析,加强成本管理。在“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下,为激发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大都采用“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效益
工资”、“聘任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计酬,把职工的利益
与企业效益挂钩。1988年后,随着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国有企业的
财务管理大都集中在承包者身上,实行“一支笔”签批制度。
劳动人事管理
1986~1987年,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的调配仍由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只有
雇用少量临时工的自主权,在编干部职工的流动经企业报主管部门、再分别
呈报劳动局批准后方可调动。必要的奖励和经济处罚、警告、严重警告由主
管部门同意即可执行,辞退、开除则需报请劳动局批准。1988年后,随着国
家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厂长有权任命副厂长和中层领导
干部(报主管部门备案),还可据生产经营之需实行定编、定岗、定额、定
员,有权组织实施班组车间优化组合,对优秀职工有3%的晋级权,对严重违
纪职工有依法辞退开除权;职工亦有停薪留职自谋职业权,使职工和企业具
有了双向选择权,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企业干部职工离休、退休均
按国家规定报主管部门呈请组织人事、劳动部门批准执行。对职工文化、业
务技术培训等,企业均可自主决定。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按国家规定的条
件,由企业报请县管理部门评定,由企业决定是否聘用。
安全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垦利县成立安全委员会,下设安全办公室。机构几经
变更,2001年7月,成立垦利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至2002年,全县有27家
企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9人,兼职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470人。县石化公司建立规范的消防队,配备专业消防车辆和各种消
防器材,其它企业立足自身特点配备相应消防队伍和消防器材。
县安全机构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均进行3~6次安全生产检查,查找事故隐
患,督促整改。2002年,全县组织12次统一的大检查活动。检查前,县安委
会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划分任务、职责,确定检查重点,提出检查要求,
由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检查中,一般按照“全、细、实、严”的
要求,采取“听、看、查、议”的方式,查找问题,逐一填写《安全生产检
查表》,最后由检查组负责人和企业一把手分别签字。对查出的事故隐患,
督促隐患所在单位制订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实行
检查和整改责任制。同时,在全县开展安全生产六个专项整治活动。其中,
在道路和水上交通运输安全整治中,2002年,查纠各类违章65300人次,查扣
无牌无证机动车辆6210台,暂扣证件1350个;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
中,查出火灾隐患165处,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34份;在民用爆破器
材和烟花爆竹专项整治中,取缔非法生产、销售烟花爆竹14家,没收爆竹、
烟花价值24万元。在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中,取缔加油(气)点、加油车120
处,限期拆除违规违法加油站点5家,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2家,查出事故隐
患100余条;注销5家企业的运输资质,淘汰车辆30辆;在海洋渔业捕捞安全
整治中,检查渔船679艘次,限期整改54艘次,禁止离港9艘,签证2372艘次,
年检462艘。在“锅容管特”整治中,共检查单位114家,提出整改意见414条,
取缔“土锅炉”6台,对183台“锅容管特”设备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