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全县12个乡镇机关(含企事业单位),各类建筑总面积96.1万 平方米,其中公共设施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 1985年前,全县近半数乡镇不通汽车,村与村之间均为高洼不平的土路 相接。通电村仅占总村数的30%左右;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至2002年底, 全县乡镇村实现电、讯、沥青路、人畜用水渠道、电视转播“五通”,其中, 建成乡镇村沥青路总长400余公里;输水管线200余公里;90%以上村庄用上 了自来水;100%的村庄通程控电话。 中心城镇建设 1998年,胜坨镇中心城镇建设活动全面展开。至2002年底,投入中心城 镇建设资金达3.8亿元人民币。2000年,永安乡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乡) 镇, 至2002年底,原乡政府(博新路两侧)以西,建成楼房28栋,建筑面积 10万余平方米,新修道路1万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1.8亿元。 小城镇建设试点 郝家镇为县政府确定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工业园区制定了控制性详规, 城镇详规覆盖率80%以上。村庄规划率95%以上。2002年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 共2510万元。 村庄建设 1991年前,全县农村新建房屋基本全是在原有宅基地上拆旧盖新。1991 年后,新建房屋基本按照新村规划建设,不仅排列有序,而且建筑样式美观, 多为三厅两厢、二厅二厢式或出廊出厦的厅房(也叫“锁皮厅”)。至2002 年底,全县332个村民委员会中,85%以上村民住房为石料、水泥根基、砖墙 结构的瓦房,少数村庄开始建造二层楼和成片的别墅楼。农村平房面积460 万平方米,楼房面积40万平方米。 规划改造示范村典例 工农村 位于胜坨镇政府东北6公里处。2002年,全村共117户,440口 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董集、宁海等地迁来垦荒种地而定居的。当时 的居户多为无院独屋,房屋结构:墙体为梭圾(在茅草地里,用铁锨切成四 方土块),屋顶用秫秸绑成直径80~100毫米的把子排列起,上面用麦穰泥封 顶。1965年后,多数改用3~5层砖作基,土坯或泥叉垒墙,半起屋脊,以木 棒为梁檩,屋顶铺苇、或秫秸箔,泥封。 2001年5月,聘请东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工农村新村规划》, 同年,报县政府批复实施,被市建委确定为全市规划改造示范村。至2002年 末,全村水、电、路、讯、暖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投资15万元,在全镇率 先完成校舍改造,达到“六配套”标准;投资20多万元,建起高标准、多功 能的“村文化大院”;采取集体补贴与个人投资的办法分批建造别墅小区, 已有24户从旧平房搬入按新规划标准建成的二层楼中居住。 高盖村 位于垦利镇南7.7公里处,2002年末,全村222户,730口人。 该村是20世纪40年代从广饶、蒲台(现博兴)一带逃荒来此定居的百姓。20 世纪80年代前,村庄无统一规划。村民多在自己原有宅基上建房。其房舍建 造十分简陋,多为就地垒坯或泥叉墙,半起脊,5~7檩,秫秸或苇箔上头泥 封顶平房,大多数农家无院墙。20世纪80年代后,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连年 成倍增长,该村新村规划于2001年底,经垦利县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分 别墅区和平房区,分别按照山东省推广的优秀农村住宅九号、十一号设计图 纸建造。至2002年底,建成45户。是垦利县村镇建设示范村进展最快的村之 一。 乡镇村建设管理 1993年,垦利县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与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 简称建委)规划股合署办公。各乡镇设建设服务站,为县村镇建设管理办公 室派出机构,其工作人员大多是乡镇非脱产干部或农民合同制工人。1995年 后,胜坨、郝家、高盖等乡镇,先后成立乡镇建设委员会,没有成立建委的 乡镇也明确了由乡镇土地管理所兼负建委的职责。2001年2月,乡镇调整合并 后,全县5个建制镇和2个乡都重新组建建委。2002年4月,垦利县村镇建设管 理办公室撤销,设立村镇建设股,为县建设局下属行政单位。 1989年后,山东省开展“十百千”(全省创建十个村镇建设先进县区, 一百个村镇建设新型乡镇,一千个村镇建设明星村)活动,实施“百新工程” (全省建设一百个新型乡镇),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 办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建设纳入法制轨道。1996 年,垦利镇村镇建设管理划归城区范围,涉及18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