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5&rec=166&run=13

曲同德
近年来,河口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富民与强区同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与稳定
和谐共进,立足实际,创新思维,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增幅居全市
乃至全省前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4年度农民增收先进县区。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施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河口区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
问题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在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努力做大做强
冬枣、水产、畜牧、芦苇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区冬枣园面积发展到11.8万亩,结果园
面积达到8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超过1.2万吨,创收入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水
产品总量4.23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13万吨,同比增长13%、17%。紧紧围绕“绿色”
和“生态”两块金字招牌,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成绿色无
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万亩,标准化养殖厂、养殖小区48个。二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促增收。
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重视农业资本的积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突出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加快培植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扩
大农民增收领域。2005年,全区5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5家,实现投资1.05亿元,出
口创汇200万美元, 振宇公司、悦鑫食品、力大王农畜产公司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
益良好。海星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养加销、科工贸于一体的渔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了12
万亩浅海护养基地,2004年,海星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三是发展民营经济促增收。
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加快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等服
务体系建设,为民营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提供平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
动民营经济扩规模、 增实力、上水平。全区私营企业已发展到731家,个体工商户发展
到4597万户,注册资金5.84亿元。四是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建立粮食直补工作机制,
发放补贴资金46.13万元。 通过电网改造、节水改扩建工程等,全区农民每年人均减少
生产经营成本136元; 清理涉农收费项目,每年减轻人均负担29元;全面取消农业特产
税和农业税, 人均减负99.26元,仅此三项农民人均减负就达264.26元,由此形成的乡
村两级收支缺口由区级财政转移支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城乡统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目的。区委、区政府始终认为,广大农民
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
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部分却是老百姓自己掏腰包,政府投入很少,对农民群众既
“欠帐”、又“欠情”。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新跨越,必须
进一步调整城乡利益关系,彻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城乡分割,促进现代交通、
通讯、供排水、有线电视及信息网络等资源更好地向农村延伸覆盖。按照这一思路,重
点实施了五大民心工程。一是“引水”工程。针对黄河调水调沙,黄河水位下降,引黄
灌溉难度增加,我区引用黄河水更加困难的实际,经过多方论证、协调,投资5000万元,
分期实施东部水源工程,建成了我区横贯东西的独立供水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困扰河
口区多年的水源问题;针对农村群众饮用水水质差,尤其是西部偏远乡村群众饮水难的
实际, 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整个工程改造供水管线55公里,总投资2357.26万
元,全部建成后,将彻底告别农村群众喝苦咸水的日子。目前,主管线已基本铺设完成,
年内60%的村庄实现集中供水,明年全部达到集中供水。二是“畅通”工程。着力实施
乡村通路工程,为进一步改善西部乡村公路交通条件,2004年,规划实施了义新路建设
工程,工程全长14.1公里,总投资i200万元。今年又投资5300万元,新建、改造乡村公
路206公里, 公路等级均为四级。同时,建设改造了36个行政村的村内公路,极大改善
农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认真开展城乡通车工程,先后开通13条公交
车线路,运营公交车达40辆,万人拥有客运、公交车13.1辆。同时,在全区农村开通学
生班车48辆,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难;扎实开展农村通信工程,目前,全区农村闭路电
视、 电话通信、 互联网通信都已联网入户,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
“治碱”:工程。紧紧围绕改良荒碱地、增加耕地,促进农民增收这根主线,立足资源
优势, 搞好荒碱地开发,五年来,共新开发“上农下渔”1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6
万亩,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四是
“清洁”工程。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和小康文明村工作,扎实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极
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2003年,我区一举荣获国家卫生城、全国环保模范城
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级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
市称号。 目前,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拥有省级文明住宅小区3处,仙河镇已成为
国家级示范住宅小区,国家级卫生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孤岛镇创建为全国卫生
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区已有8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小康文明村。五是“安居”工程。
针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实际,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目前,已安排困难群
众安居工程建设任务220户, 计划总投资635万元,预计8月底可全部完工并达到入住条
件;针对城市贫困居民、企业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实际,实施了城市贫困群众
安康工程。今年年初,我们组织区几大班子领导到城区贫困居民家中登门了解生活情况,
并组织建设、民政、劳动、土地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街道,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实
施了城市贫困群众安康工程。整个工程分两期实施,规划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
面积8万平方米,共计解决1000余户城镇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目前,一期280户的建设
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明年8月底达到入住条件。
三、统筹城乡社会力量,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体,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根本。按照“强化农村班子、提高农民素
质、落实财力支持、开展共建帮扶”的思路,加大对“三农”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
支持,拓宽了治本途径。一是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深化和拓展“三级联创”活动,
加强村“两委”建设,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全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
人兼比例达96, 63%,“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95.39%。一批组织放心、党员信
服、群众满意的农村“双强”型人才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二是扎实开展农民科技文化
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活动,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
建立了12处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先后选送1542名农村干部到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
校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积极推进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五年来, 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70余期,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受训农民基本都能掌握1~2
门实用技术; 完善“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在全区发展科技示范户1014户,使2万农民
直接受益。三是坚持财力向下转移。区委、区政府始终对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在乡镇干部经济待遇上,区直干部能享受的,乡
镇干部全部享受, 同时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乡镇干部补贴,全部由区财政负担;实行
村级干部“工资统筹制”。村两委干部的工资由区、乡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区财政每年
拿出100万元,负责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工资的50%,另外的50%由各乡镇、
街道财政拨付,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组织资金缺乏、活力不是,基层干部缺乏内在动力
的问题,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四是扎实开展共建帮扶工作。坚持把干部下派帮扶作
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先后选派12批1100名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进一步健全民
情恳谈长效机制,在认真落实区级领导联系乡镇、村和企业,科级干部联系村、结对帮
扶下岗职工,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等多项制度基础上,2005年,组织实施了“三百工程”,
从年轻干部中选派100名优秀干部, 到广大农村开展帮扶、接受锻炼。共为所帮扶村新
上帮扶项目210多个,投入帮扶资金780余万元,修建村级公路17.8公里,修建桥涵45座,
建设文化大院4个,建设文明诚信一条街8条,建设整修水库6座,实施土地开发项目3个。
同时,修建沼气池120个,扶持种植、养殖专业户50个,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900
亩, 能使所驻村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320余元。始终高举团结发展旗帜,积极协调油田
帮助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共实施油田帮扶乡镇项目52个,帮扶物资折合人
民币60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实施城乡统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基础。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项重大责任,从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鳏寡孤独老人养老难等问题
入手,加快推进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做好困难群
众的社会保障工作。 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其中城市低保标准为每月260元,农村低
保标准为每人每年700元、 500斤粮食,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两个确保达到100%,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 五保老人全部实现集中供养。二是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
度,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的就医难问题。在农村,针对农民群众就医负担重,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的实际, 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后投入资金800万元,实施了以农村
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工程。目前,全区农民每人每年合作医疗
基金为52元, 其中省、市、区、乡、村四级分别补助3元、10元、10元、5元、4元,由
农民个人筹资20元, 参保人员65241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全覆盖。2002年以
来, 各级财政共为农民补偿医疗费用769.7万元,受益农民达43.2万人次。在城区,针
对广大城镇困难群众看病难的实际,在全面实行机关工作人员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
参照农民合作医疗制度模式,探索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并入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具体由城镇参保居民每人每年缴纳20元的保险金,其余32元由
区财政承担。 目前, 全区共有9000多名城镇居民参保, 区财政今年已补偿医疗费用
182.3万元,确保实现了有病人人都能医的要求。三是大力开展“阳光190”社会救助,
扎实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救助体系。始终把扶助困难群众作为一项重大责任,按照“确保
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的总体要求,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相继
探索开展了“百万千富民工程”、“希望计划工程”、“民情恳淡”、“爱心助困”等
一系列帮扶救助活动,为广大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2002年以前,由于社会救助机
制还不健全,致使各级各部门出现各自为事、多头救助,社会救助的针对性不强,覆盖
面不够广。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
2003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阳光190”社会救助中心,组建了“阳光190”爱心救
助超市,把原来由妇联、共青团、教育局、民政、劳动、工会、卫生、残联等部门管理
的救助对象也全部划归“阳光190” ,社会救助中心,整合全社会的救助资源和力量,
实行“一门受理、统一救助”。坚持区财政每年安

排专项资金80万元, 采取社会筹一点, 油田帮一点,财政出一点的办法,设立了
“阳光190” 救助基金,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集中开展了城乡低保救
助、五保户救助、医疗救助、贫困生救助、农村特困户、住房救助、临时救助、司法救
助等八方面的救助工作,确保了全区无一户因贫困而断炊少衣,无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
学。 目前,已累计发放救助金667万元,救助5000人次,实现了社会救助的无缝隙全覆
盖。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