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1&rec=4&run=13

东营市河口区政府副区长马保文 (摘要)
一、“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河口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锐意改革,拼搏进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和各种困难挑战,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出又好
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膨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
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按可比价格,是“十五”末的2.6倍,
年均增长21%。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主营业
务收入380亿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4.4倍和7.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1%提高到38.8%。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9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23%;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亿元, 年均增长20%。财税金融稳健运行,2010年实现一
般预算财政收入7.65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2%;全区金融机构各
项存贷款余额达到135亿元和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18%。镇属经济加快发展,
镇街财政收入达到1.4亿元,是“十五”末的13倍。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支撑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始终把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作为重中之重,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膨胀总量,推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 末的13.8: 58.2:28调整为5.9:
56.1:38。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装备、风力发电等支柱产业加
速膨胀,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630万吨,2010年原盐产量达到100万吨,风电装机
总容量达到19.7万千瓦。园区经济拉开新的框架,“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对河口经济开发区实行封闭运行机制,工业总产值五年增长了
6倍;中海石化和富海工业园累计完成技改投入8.3亿元,综合加工能力大幅提升;
能源装备制造园落户企业15家,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河口高效生态经济产业园
完成起步区配套建设,已联审落户阳谷华泰橡胶助剂、泰岳石化油品质量提升等高
端产业项目8个, 计划总投资64.7亿元。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全区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由44家增加到106家,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达到53家,过10亿元的达
到11家; 中海石化与中海油集团成功达成战略合作,富海集团入闱全国制造业500
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到91家;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传统产业持续壮大,建成良种棉基地20万亩、
生态高效渔业基地40万亩、 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246处,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
蟹等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形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开发整理土地17.8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8.1万亩,新增耕地5.6万亩,治理
骨干河道5条120公里, 维修病险水库2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服务业加
快发展,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华欧国际商贸城、银
座购物广场、安居·中央街、黄河口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综合商贸设施建成投用,
物流企业发展到40家;生态旅游业实现破题,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
的原则,五年共修订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道路交通、湖滨新区等
规划30余项, 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89%。加大中心城建设力度,坚持内部提升和外
延拓展相结合,高标准实施了银河公园、鸣翠湖公园、环城水系等景观工程,建设
了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广电中心、第二殡仪馆等公益设施,启动实施湖滨新区开
发和李坨旧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海昌路、海宁路、海盛路、河聚路等城市主干道
路13条38公里,新增水面138万平方米、绿地120万平方米,中心城建成区面积扩大
到19.8平方公里。 完善配套市政公用设施,投资4.5亿元,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
污水管网配套和天然气管网改造工程,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加快推进村镇建设,启动实施了村庄
迁建合并工程, 城镇化率达到77.95%;五年建设改造农村公路300余公里、危桥19
座,新建农村住房4960户,改造农村危房1288户,新增沼气用户4680户,铺设供水
管线2800余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黄河口中
心渔港开港运营,滨海大道绿色生态河全线贯通,河仙路、北外环、荣乌高速连接
线建成通车。 创新造林绿化模式, 在全市率先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累计植树
1040万株,绿化面积7.76万亩。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节能技改项目
21个,取缔土小污染企业42家,河口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开
工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4.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财政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化运作机制更
加完善。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土地流转
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建立了区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万
亩。企业改革取得新成效,油田改制企业达到15家,安诺其纺织材料有限公司实现
与总公司捆绑上市。政府机构、医药卫生、粮食、价格、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稳步
推进。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十一五”期间,共
洽谈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5个,累计到位外来固定资
产投资86.4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五年累计利用
外资8100万美元,完成出口总值1.7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8倍和2.6倍;
全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45家。
5.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五年来,区财政对科技、
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23.5%。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五
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92项、 申请专利1128件, 组建院士科研工作站1家, 被评为
“全国科技进步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城乡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适
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了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教学
仪器更新、抗震安全改造和“两热一暖一改”试点工程,职教中心综合教学楼、河
安小学建设工程顺利完工,被授予“全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室50处、镇街卫生院4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处,
区人民医院顺利搬迁,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
办了河口区首届油地军港运动会、广场文化艺术节、闹元宵等活动;建设小康文明
村71个, 镇街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大院,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加强计划生育综合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深入实施普法依法治理,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荣获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依法行
政先进单位”称号。扎实推进“平安河口”建设,加强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综合治
理,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秩序持续稳定。人民防空、
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全省新一轮双拥模范区检查验收;老
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应急管理、对
台、档案、统计、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6.民生保障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65元,年均分别增
长10.3%和12.5%。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油地军港就业联动服务中心,五年
累计安置城镇就业1.12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9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4%以内。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120元、1130元,分
别提高到4320元、162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800元提高到3600元,五
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6300万元, “阳光190”社会救助中心被列为全国首批居民
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单位。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参保率达到
95.7%, 位列全省试点县区第一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城市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镇街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
贵的问题。 积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农村特困群众安居房690套、农村建
国前老党员安居房22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80套、廉租住房60套、货币化补贴156
户,政府让利支持油田建设职工住房6186套,群众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2010年,是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一年来,
按照区委“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要求,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措施,
集中突破,举全区之力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和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
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项目攻坚行动,探索建立了区级领导牵头负责、项目
推进评价考核等推进机制,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两次, 对41个投资过
5000万元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 集中推进, 目前已开工建设28个,计划投资
89.4亿元; 竣工投产12个,其中过亿元项目8个,完成投资21.1亿元,经济发展后
劲明显增强。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组建成立了油地军三方共同参与的领导指挥机构,
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投资3.84亿元,实施西外环建设、海宁路改造、城区安
全警示系统建设、湖滨新区开发、李坨旧村改造等重点工程18项,通过强化调度、
一线推进,各项工程全部完成年度计划。机关效能提升行动,从转变机关作风、创
新效能监察机制、优化发展软环境入手,健全完善区长公开电话、市民心声等民意
诉求渠道,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区行政
审批(许可)事项办理平均提速50%以上,全面提升了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始终做到
“六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区
域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形势,自我加压,迎难奋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
实步伐,全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10项指标均实现了翻番,
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始终坚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不松劲,立足河口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运筹,研究确定了“科学规划‘一区五园
一带两线’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中率先崛起”的总体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河口实际的发展路子。三是始终坚持以
解放思想为先导,连续三年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区上下干事创业、
争先创优的热情充分激发,在规划引导、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四是始终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将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
核心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园区发展和城市建设,集中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建设
项目和工业项目,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增长,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五是
始终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围绕就业、教育、
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和群众所需所盼所求,累计投资25.7亿元,实施
便民项目、实事50余项,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始终坚持区域和谐发
展的原则,高举油地军港团结发展的旗帜,建立实施了油地军港联席会议制度,推
进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五年
累计实施共建项目42个,落实共建资金25.1亿元,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融合、
一体发展。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
较低;二是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比较脆弱,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四是税源结构
不尽合理,增收压力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
巨;五是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展望“十二五”,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
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回升势头明显,科技进步、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
中央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口区作为两大经济区的融合
交汇点和发展最前沿, 支持政策更加密集, 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随着全市
“三路两港一场”立体化交通体系的形成,产业北移步伐加快,河口区作为东营港
腹地支撑区,必将最先接受辐射,推动临港经济向纵深拓展,实现港区联动、一体
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
远,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辽宁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已经抢占先机、加速崛起,潍坊、滨州、莱州等周边地区
也竞相赶超,发展势头迅猛。如何发挥优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跨越
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务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更加奋
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科学规划‘一区五园一带两线’经济发
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率先崛起”总战
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产业素质,完善基础设
施,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率先建
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创新区和中国宜居
宜业湿地之城。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
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17%, 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打造成为黄
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化工基地、盐及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
渔业基地和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基地。
——产业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4:56: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初步构建起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蓝色海洋经济体系、新能源产业体系、绿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产业体系、生态水系湿地系统、生态化社会体系等七大高效生态经济社会
体系。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乡一体
化进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湖滨新区开发、城镇组团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
区城镇化率达到79%以上; 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城市污水、生活垃
圾实现全收集、 全处理,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20%,打造成为
黄河口湿地生态之城。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3.5万元和1.3万元, 年均增长10%以上;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2.4%以内;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政
治和谐稳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十二五”时期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
坚持以园区、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为载体,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深度推进开发建设,
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要素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推动区
域率先崛起。
1.强化园区带动,加速产业集聚。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错
位发展”的原则,集中突破“一区五园”,明确园区定位,实行分类指导,打造产
业集聚高地。河口经济开发区,以打造省级一流经济开发区为目标,提升完善配套
功能,稳步推进园区西扩,逐步实施化工企业搬迁,集中发展以清洁生产为特征的
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推动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河
口高效生态经济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分区规划,创新运营管理机制,集中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新化工等高端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为省级
经济开发区。黄河口海洋经济产业园,按照“港区联动、陆海统筹、港园一体”的
原则,依托东营港、黄河口中心渔港和临港产业区,集中发展现代渔业、船舶制造、
海洋化工、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打造环渤海重要的新兴蓝色经济区。黄河口能源
装备制造园,以大项目为支撑,着力发展石油装备、风电设备、光伏设备、新型材
料等产业集群,打造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富海工业园,高标准实
施园区配套,重点推进富海石化油品质量提升及上下游关联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
产业链延伸,打造绿色生态化工基地。黄河口农产品精深加工园,依托优势农产品
和特色种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档功能食品等产业,集中新上一批蛋白
质、多肽、多糖和血红素提取等高科技项目,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
园区。
2.强化城镇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整体规划、互补联动、
组团发展”的原则,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
能力。提升拓展中心城区,加快实施“南融、北控、东改、西扩”,稳步推进城中
村、棚户区和油田大院子改造,集中突破湖滨新区开发,完善道路、水系和市政配
套,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培育形成以孤岛、仙河为东翼,以义和、新户为西翼的组团发
展新格局,完善基础配套,壮大镇域经济,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村庄迁建合并,推动农村社区集中布局,实现农村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力争到2015年全区所有行政村全部纳入社区服务网络。
3.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带动,提升发展承载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现有路网
骨架的基础上,优化拓展城区内部交通网络,提速推进西外环路建设,积极推进环
渤海高等级公路河口段、河口至东营港疏港公路建设,构筑畅通、快捷的城市干线
公路体系;加快黄河口中心渔港建设,重点实施航道整理、码头扩建和产业园基础
配套工程,建成环渤海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渔业集散地;加快完善防潮体系,
重点实施潮河—挑河段新堤建设,构筑北部沿海防护屏障;加快引、蓄、排、节等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城乡电网升级改造,推进广电网、互联网、通信网“三网”融
合,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基础保障。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
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主线,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
端高质高效产业,以增量优化带动总量膨胀,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加快构筑现代产
业体系。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
化的要求,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优化提升石油化工、盐及盐
化工、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集聚,扩大生产
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区石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
原盐、 烧碱产能突破200万吨和60万吨。加快发展石油装备制造、风机设备制造、
农机具生产等装备制造业,注重错位发展、差异竞争,鼓励发展成套装备、终端产
品和特殊组件,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改造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实
施品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膨胀规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
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完善产业规划,落实扶持政策,集中引进一批
大项目,努力抢占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制高点。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抓市场、带龙头、建基地”的要求,以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为核心,集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冬枣、水产、畜牧、棉花等优
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养殖、林下经济、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好海洋经济
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和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两园区三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5万亩黄河口无公害冬枣基地、 10万亩黄河口优质海参基地和10万亩黄河
口大闸蟹基地,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形成产业规模。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
政策措施,集中扶持壮大一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
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力争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70%
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质
量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打造黄河口优势品牌。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繁荣经济、增强发展活力的重中之
重,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调优结构,膨胀规模,努力提高在生产总值
中所占比重。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
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东营港、黄河口中心渔港、环渤
海高等级公路等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临港生活服务基地、黄河口渔业集散基地和黄
河口仓储物流园等物流园区,构建综合性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突
出“黄河口、大油田、原生态、金海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集中突破神仙
沟、滨海长廊两条精品游线,高标准开发一批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
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链条。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活体系。突出高效生态特色,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推行清洁生产,严格节能评估审核和环境准入,合理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强化对
黄河故道、万亩刺槐林、湖滨新区及水源、滩涂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深入推
进“三网”绿化工程,规划建设环城森林防护带,打造生态宜居新河口。按照减量
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重点实施
海水综合利用、油盐化工产品接续利用等重大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努力争创低碳生
态示范城市。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持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
合,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创新和开放拉动,努力增强经济发展
活力。一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依托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和骨干企业,积极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组建一批
科技研发平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转变;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和产业
创新团队,为加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智力保障。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适应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优
化外贸结构,拓宽开放领域,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深入实施招商引资,继续抓好
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创新招商机制,提高项目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努力实现新
的突破。三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
运营,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吸引股份制银行到我区设立
分支机构,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金融自助服务
终端试点。加快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做好国有未利用地改革试点争取工作,
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健全完善“一区五园”管理体制,形成科学
规范、统一高效、建管一体的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
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搞好农村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
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政府机构等各项改革,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
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河口建设。始终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
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一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采取更加积极的就
业政策,完善产业引导就业机制,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抓好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扩面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均达到省级基本办学
条件标准,30%的学校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60%的学校创建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
务全覆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关心支持妇女儿童、残
疾人、老年人事业,统筹抓好档案史志、双拥共建、防震救灾等工作。三是积极发
展先进文化。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
“一场三馆”和区图书馆、博物馆等文体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农家
书屋、农民健身、信息资源共享“四大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文化活动,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
“六五”普法教育,不断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
关系,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平
安河口”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是深化油
地军港团结共建。牢固树立团结协作、共兴共荣的观念,创新共建机制,拓宽共建
领域,整合各方资源,着力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区域稳定、就业保障等领域深
化合作、互惠发展,共同建设和谐幸福新家园。
三、2011年政府工作任务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一般
预算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8%以上, 进出口总值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主要约束
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持续下降,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1.着力在扶持骨干企业发展上下功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培强做大
主导产业,强化规划引领,鼓励中海、富海、通海等骨干企业瞄准行业前沿,围绕
石油燃料、有机原料、高端橡塑等上下游链条,引进一批先进工艺设备,带动产业
转型升级。坚持扶优扶强,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实行分类指导,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开展对外合作,培育一批同行业领先的大
企业集团和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梯队。力争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0家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60家、过10亿元的14家。积极支持油田改制企业转换经营机
制,破解发展瓶颈,尽快做大做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省
级石油助剂及轻烃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和金属材料理化分析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院
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中科院老专家工作站,争取设立国家石油装备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河口分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银企合作,加快推进
企业上市,加强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年内重点做好常青树化工、金舜钢管等企
业上市辅导工作。
2.着力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下功夫。继续实施“百千万”特优农产品生产基
地建设, 重点建设15个百亩精品园、15个千亩示范片和5个万亩特优农产品基地。
大力实施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重点建设3万亩黄河口无公害冬枣基地、
5万亩黄河口优质海参基地和5万亩黄河口大闸蟹基地, 年内认证无公害产地产品3
个、 绿色食品2个,全区“三品”认证食品达到40个以上。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实施潮河疏浚治理、义和镇三合片田间节水灌溉和新户镇北李片、河口
街道西五片等小流域治理工程, 新建改造农村危桥11座,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实
施六合街道土地开发整理0.8万亩,建设现代渔业标准化池塘1万亩。规划建设农业
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部减
免农民农业生产性水费,由区、镇分级负担。
3.着力在提升服务业质量层次上下功夫。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按照旅游业发
展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快神仙沟和滨海长廊沿线旅游资
源开发,加快升级军马场农博园、孤岛植物园、新户百枣园等特色景点,积极推进
烟台蓬达温泉游艇度假村、湖滨新区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富海冷链物流、中海利兴现代物流等项目建设,提
高综合性物流配送能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休
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中海商贸城、东营攀登国际汽车博览中心等项目,
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
(二)深入实施“三大行动”。今年是实施“三大行动”的第二年,也是见到
明显成效、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一年,必须进一步明确重点,加大攻坚力度,着
力在完善产业体系、拉开城市框架、提升机关效能上求突破。
1.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施突破。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扩大投资、调整结构、拉
动增长中的载体作用, 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攻坚行动,重点抓好总投资138亿元的47
个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膨胀升级。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全面落实“四个一”、两审
终审、联合审批等制度,继续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促进各类项目加快建设。重
点推进富海石化2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通源石油化工正构烷烃加工、山东戴瑞
克新材料等新上项目,加快推进泰岳石化油品质量提升、华锐风机设备制造等续建
项目,积极推进海螺10万吨/年塑料型材、神驰精细化工、澳亚集团万头奶牛牧场、
香港豪德商贸城等在谈项目,确保早日投产见效。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
发展的“头号工程”,优化重组专业招商队伍,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集中开
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高端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大、高、外项目。加强园区建设,
创新融资机制和运营方式,重点抓好河口高效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域环评和土地整平,
建设滨园路、明园路和草桥沟拦河闸,实施兴园路绿化亮化和海防路拓宽改造工程,
完善水电讯等功能设施;加快推进河口经济开发区排水管网、道路配套和企业职工
公寓建设,清理整合闲置土地,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2.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实施突破。按照“准确定位、拉开框架、挖掘内涵、
提升层次”的思路,加快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和道路、照明等专项规划
修编,完善规划指导体系。改造提升中心城区,高标准实施河聚路两侧美化亮化工
程, 加快黄河路、渤海路LED路灯改造,重点推进滨湖路南延及河祥路西延,搞好
路域、空白地及油田大院子绿化,提升城市形象。启动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工程建设。
实施城区集中供气改造治理,保障群众生活需要。全力打造湖滨新区,全面铺开鸣
翠湖生态湿地景观区建设,实施驳岸衬砌、节点硬化和景区绿化等工程,加快推进
黄河路西延、花园路建设,带动城市向西扩张。加快西外环路建设,完善桥梁和绿
化配套,构筑城市西部交通干线。加强村镇建设,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镇街
之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调整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村庄迁建合并工程,
新建农村住房1600户,改造农村危房600户,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处,
农村文明示范区1处,促进农民居住社区化、生活城镇化。
3.在全面提升机关效能上实施突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建设网上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服
务“三集中三到位”、并联审批等机制,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坚持严字
当头,加大查纠力度,严格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规定、涉企检查审核
备案和“企业宁静日”制度,继续开展“政企面对面恳谈”、“整治企业周边环境”
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
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严禁新上高耗能
高污染项目。深入实施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搞好草桥沟、神仙沟
等人工湿地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孤岛仙河污水处理厂建设,实
施城区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处理场配套工程, 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扎实推进
“三网” 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仙河镇神仙沟片、新户镇天河湾片等绿化示范区4
处,完善示范区2处,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9.5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0.7万亩。大力
实施“城市洁净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
面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四)强化财税收支管理。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突出培植高效支柱财源,巩
固壮大优势特色财源,着力抓好新兴后续财源,强化税收和各种非税收入征管,鼓
励引导工业企业主辅产业加快剥离,多渠道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结构调整和民生领域的导向作用,重点保运行、保民生、保稳
定,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管
理和运营,盘活有效资产,促进保值增值。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查处违规违
纪行为,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
(五)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加大就业再就业力度,设置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
业基金,年内新增城镇就业41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保
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划建设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提高困难
群众保障水平。 加强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廉租房货币化补贴320户、经济适
用房货币化补贴30户, 建设公共租赁房210套,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稳步推进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坚持教育优先,实施城乡幼儿园
标准化建设工程, 启用河安小区幼儿园,新建3处中心幼儿园、12处村办幼儿园,
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实验学校基础配套和河口一中实验楼扩建工程,改善办学条件。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从我做起、走向文明”主题实践活动,
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做好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坚持和
完善区长公开电话、市民心声制度,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安全生产集中整
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城区道路中心隔离护栏
和孤岛油区稽查监控中心建设,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解放思想,提升境界。顺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树
立战略的眼光、全球的视野、创新的思维,深入研究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在
实施国家战略背景下考量河口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变化中找准自己定位,既主动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更抢抓难得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后发优势,不断增强
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科学的理念、市场的手段推
动工作落实,做到以观念突围开辟空间,以改革创新扫除障碍,努力在黄河三角洲
开发建设中探索新路子、实现新突破、建树新作为。
(二)依法行政,科学决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机构改革,优化
政府组织结构,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
工作透明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
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面落实依法
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真正实现行政权力
阳光运行。加大行政监督力度,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行人
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
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自觉接
受各方面监督。
(三)务实高效,积极作为。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开
拓创新,努力在推进国家战略和河口跨越发展实践中砺练本领、增长才干。要牢固
树立公仆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的实事,
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大力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群众,切实在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经受考验,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
水平。要提高工作效率,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加强政府执行力
建设,对重点工作逐一量化分解,层层压实责任,跟踪督查调度,努力提高工作成
效。
(四)执政为民,廉洁勤政。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
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科技防腐平台,严格规范规划用地、工程招标、资金使用、
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权力运行,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
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改善民生、保障发展上,
努力构建节约型机关。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负责人要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
自律规定,勤勉尽责,秉公用权,切实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
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