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638&run=13

刘凤鳌(1879~1962年),太平乡太和村人,原籍山东省沾化县泊头乡曲牟村,开明绅
士。
刘凤鳌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孔孟之道熏陶。成年后广泛交游,崇尚中
庸之道。经常出面调停邻里、乡间纠葛,仗义疏财,渐成为乡间小有名望的人物。民
国时期,曾任乡长,遇事总是多方应酬斡旋,尽量使地方百姓少受搜刮骚扰。凡征粮
征款,对富豪足额征敛,对贫苦百姓尽量减免,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负担。他的大儿
子在国民党部队当营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刘凤鳌屡次对其劝戒斥责,但其不思
悔改。刘凤鳌最终宣布与其脱离父子关系。
1941年,义和庄解放,刘凤鳌把自己六、七十亩地全部分给太和村农民,把30只
羊送给原籍曲牟村的农救会和自卫团。1942年1月,刘凤鳌出任沾化县抗日民主政府
第七区第一任区长。1942年9月,沾化县第一次参议会在义和庄召开,刘凤鳌被选为
参议长。他热心公务,积极为抗日政府工作。
1943年,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河北部分地区选送延安的3名干部,在无棣县境被伪
军张子良部扣押,中共党组织派刘凤鳌设法营救。刘凤鳌冒险奔波,经多方面交涉谈
判,促成用中共武工队捉到的一个与张子良有亲戚关系的伪军小队长换回3名干部,
并由张子良派人送3名干部安全通过津浦铁路,最后安全到达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刘凤鳌带领人民群众搞土改,发展生产,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参
战,保卫胜利果实。并带头捐款捐物,受到群众称赞。
全国解放以后,刘凤鳌因年迈体衰,告老还乡。1962年秋病逝。

扈大娘(1885~1949年),义和庄人,原名赵福。父亲赵美州在义和庄街上开一杂
货店,扈大娘幼年家贫,与扈延田结婚后,夫妻二人到神仙沟入海口处垦荒,并择一
高地,开起“扈家酒馆”。扈大娘为人豪爽,做事干脆利索,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在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引导下,扈大娘把小酒馆当作八路军的秘密交通站,不顾安危,一
次次从海上到陆地,为八路军清河军区秘密转运了大批根据地急需的枪支、弹药、布
匹、药品。
1943年10月初,清河军区秘密航船“大炕头”载着一批急需的军用物资从天津驶
进神仙沟码头,被日伪军发现,并派兵跟踪,危险关头,船老大求助于扈大娘。扈大
娘与日伪军斗智斗勇,终于在午夜将“大炕头”上的军用物资安全运到清河军区驻地

1943年11月,日伪军对清河垦区实行“二十一天大扫荡”之后,清河军区第二疗
养所(又叫隐蔽室屋子)200多名伤病员断粮数日,指导员宋成温又与上级失去联系。
某夜,他带一名战士跑了几十里路赶往神仙沟码头,把缺粮的情况告诉扈大娘,扈大
娘立即骑上毛驴,叫三儿子作伴,当夜赶到毛丝坨“义胜永”油坊,对掌柜郭俊忱说
了伤病员缺粮情况,郭俊忱忙把隐藏的3石白豆和豆饼挖出来,装上车,与扈大娘趁
夜晚,送到二所,解决了伤病员口粮之急。
1944年3月,垦区工委地下工作者邢钧奉命到神仙沟码头发动渔民,建立秘密抗
日组织,配合垦区抗日斗争。不料被汉奸发现并盯梢,邢钧左转右绕,始终抛不开跟
踪的汉奸,万般无奈,他只好向扈大娘的酒馆靠拢,但他下决心,不到万不得已,绝
不暴露扈大娘这唯一的交通站。情势万分危急,恰逢扈大娘给船家送菜而来,发现这
一情况,来到邢钧面前,冲口大骂:“我还以为你死在哪里呢?叫你去买鱼,咋这么
长时间不回来!都和你兄弟几个这样,老娘还开什么酒馆!还不都喝西北风去!快把这
几个菜送到‘盖海’(船名)上去。”邢钧心领意会,赶紧接过盛菜的托盘,匆匆而去
。扈大娘又回头对几个汉奸说:“几位咋有闲功夫来酒馆玩呀。来,我给弟兄们炒几
个菜,喝两盅解解乏。”几个汉奸早就闻名扈大娘交际广,不知她到底是刘佩臣的眼
线,还是傅瑞五的暗点,心中无底,只好就坡下驴,送扈大娘一个人情。
1949年,扈大娘在老家小李村生病,垦利县县长王雪亭闻讯,前往探望。同年1
2月16日,扈大娘病逝于小李村。

王香武(1890~1970),义和镇王集村人,开明士绅。王香武出生贫苦农民家庭,
从小逃荒要饭,当长工,贩鱼虾,难得温饱。近20岁时,借亲戚80吊钱,到西双河买
了几亩荒地垦种。他勤俭精明,日子渐有起色。1921年后,黄河在义和庄一带淤出大
片好地,王香武举家迁到义和庄以东王家集村,一面开荒种地,一面替大地主阎凤舞
放租土地,从中渔利,通过种地、收租、经营粮棉、放高利贷等手段,数年内成为义
和庄一带的大户。树大招风,王香武屡遭劫难。1931年2月14日,王香武被土匪绑票
,卖了当年收的一千多口袋大豆,第二年6月才被赎回来。1939年秋,王香武被国民
党军队以“借”为名,敲诈200石粮食。兵匪一家,巧取豪夺,使王香武倍感世态炎
凉。
八路军进驻黄河垦区后,通过与八路军接触,王香武逐渐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先后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参加八路军抗日游击队。
1941年的一天,他偶然从一个伪军口里打听到日军要“扫荡”义和庄的消息,遂巧妙
地把这一情报送给驻义和庄的八路军,使抗日军民安全转移。王香武还经常以他经营
的中兴粮栈为掩护,为八路军转运枪支、弹药、布匹、药材等军需品。
1945年,沾化县全境解放,王香武被推选为工商联区商会会长。他响应减租减息
号召,退出粮租300多石。在土地改革中,把全部家产(包括土地)献给了政府。1948
年6月,年近60岁的王香武投身革命队伍,在渤海区进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
2月,随解放军南下,在杭州任花纱布公司保管主任。1958年5月退休回乡后,仍热心
于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1970年病逝。

何思源(1896.7.30~1982.4.28),字仙槎,山东省荷泽市城内人(原曹州府)。1
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年9月赴美留学,10月底,注册芝加哥大学学习。1
921年毕业后转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秋从美国到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24年
由德赴法,入巴黎大学深造。1926年冬学成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当时中山大
学校长戴季陶非常赏识何思源的渊博学识和人品。1928年初,蒋介石委托戴季陶在大
学高级知识分子中物色山东籍人才随军入鲁,以备重用。戴季陶推荐了何思源,称“
何知识渊博,懂数国语言文字,著作颇丰,人品淳朴,且为孝子……”。1928年2月
,何思源被蒋介石任命为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并兼代理主任,5月2日随军进入济南,
5月16日又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府委员。6月2日,正式就
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韩复榘不战而逃,何思源也随军撤退。1938年初,韩复榘
被蒋介石处决,何随新任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返鲁。秋,何思源随沈到利津,成立山东
省政府鲁北行署,何思源任主任,负责领导鲁北4个专员区共27县的抗日军政事宜。
1938年冬,沈鸿烈率省府去鲁南,临行将海军陆战队一个团留给何思源,作为保卫行
署的武装力量。
1939年1月,日军进犯鲁北。何思源率行署由利津县城撤至陈家庄,不久又退往
义和庄、老鸦嘴一带(今河口区境内)。这里北临渤海,地区辽阔,芦苇遍地,河汊纵
横,地形极为复杂,便于游击活动。何思源到达后,即着手恢复和领导鲁北4个专员
区,27个县政权建设,苦撑待变。一时间,义和庄、老鸦嘴、老爷庙、大夹河一带成
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鲁北地区军政中心。当时鲁北各县土匪、国民党杂牌军、土匪招
安部队不下几十股,数万人。各部队经常向民间抢粮,为了争抢粮食,有的部队之间
竟动用武力。何思源为此极为苦恼,军队没粮吃,兵变为匪,既瓦解了抗日力量,又
扰害了老百姓。百姓不能生活被迫逃亡,军队也就无所依托。何思源日夜焦虑,以致
经常失眠、便秘,身体非常虚弱。他经常召集部队讲话,在行署报刊上写文章,鼓动
抗战斗志,加强必胜信心。为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壮大势力,他把张子良、吴德胜
、张景月、周胜芳、李寰秋这些势力较大的杂牌军编为山东省保安旅,人数在千人以
下者则编为山东××区保安团。
这期间,何思源整理鲁北各区、县政务和各地军队的整编,环境条件较稳定时,
经常过问当地的教育事业并给予支持。他协助当地政府在老鸦嘴、义和庄、老爷庙办
起3处规模较大的乡村学校,让学校每天升国旗、唱抗日歌,并自编教材,推行新式
教学,逐渐消除私塾教育。
1939年秋,欧战爆发,曾给何思源以很大鼓舞。当时他精神异常振奋,经常对人
们说,“世界大战即将到来,抗战胜利一定会提前实现”。
自1939年冬,日军由原来对鲁北的点、线政策改为点、面政策,加紧控制和巩固
占领区,集数县侵华日伪军对鲁北进行多次扫荡,并推行“三光政策”、“移民政策
”,鲁北行署控制圈缩小至老爷庙、大夹河、义和庄、太平镇、老鸦嘴等沿海一带,
何思源生活也异常艰难,有时一连数日在芦荡、柽柳林中,渴了喝咸水,饿了吃炒豆
。当时,除了收听广播电台的一点新闻外,其他任何消息也得不到。1940年,有一次
五区副司令张新阶率军到达义和庄,何思源去召集军官会议,说:“欧战已经打了一
年,英法联军虽然失利,但是英、美、法利害一致,美国迟早要参战。美国就是当时
不参战,希特勒打败英、法后也要进攻苏联,那时希特勒也一定要求日本出兵,世界
大战就要打起来,我们的抗战胜利是毫无问题。”
1940年4~5月,何思源在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指示下,曾两次组织对广饶解放区
发动进攻,但都遭到失败。
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通道,进一步打击和消灭敌
人,1941年秋,清河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领导机关通过住在八大组的鲁北行署参
议刘汉卿与何思源取得联系,建议双方进行谈判。经过协议,清河军区派政治部宣传
科长张辑光为代表,与何思源在利津县东宋村举行谈判。谈判中,八路军要求渡过黄
河与何思源协同作战,何则坚持在各自所占区域内活动,不允许三旅过黄河,谈判持
续一天终于破裂。八路军随即渡过黄河,开始对何部进行反击。1941年10月,八路军
山纵三旅解放老爷庙、老鸦嘴、义和庄,何思源被迫率陆战队残部及鲁北行署逃亡惠
民一带。
1941年12月31日,何思源在天津意大利租界的家属被日军逮捕,由日军驻沾化县
的日军小队长小林爱男将何的家属押至沧县、惠民,派人持信要挟何思源降日,许以
高官厚禄,信中说,南京汪伪政府的部长和山东伪省长任由选择,否则杀死其家属。
何思源一方面安排手下秘密扣押意大利在鲁北的传教士、修女70余人,一方面在魏良
庄集合军民,把劝降的人押去会场,何思源作讲演,他把日军给他的劝降信让会场上
的人看,并当众把信撕得粉碎。驻惠民的日军仍不死心,便选了一个朝鲜籍日本翻译
前往何思源驻地,想作最后劝降工作。何思源接见朝鲜翻译时说:“朝鲜人民也是受
日本人压迫的,你应和我们一起抗日。”并再次表明自己坚决抗日的态度:“我们与
日本之间只有战争,无其他话可说。至于我的家属已陷入日本人之手,生杀在于日本
人。日本人以为要挟可使我屈服,他们完全看错人了。”何思源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
勇,终于取得胜利。
1944年11月,何思源被任命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到济南接收日军投降事宜
。1946年10月18日,何思源辞去山东省主席之职,于11月底改任北平市市长。1949年
,北平解放前夕,他被华北七省、市参议会推选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北平和平解
放积极奔走。1月28日凌晨3点,何家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害,寓所被炸,何思源全
家6人1死5伤,小女儿何鲁美不幸遇难。但他不畏强暴,忍痛带伤,坚持与其他代表
同到前线与解放军洽谈。解放军进城接管北平后,四野政委罗荣桓特地去医院看望何
思源,由于何思源临时转移别的医院,未得相见。不久,北平第一任市长叶剑英在北
京饭店宴请何思源。2月22日,傅作义到西柏坡谒见毛泽东主席,回来后立即去看望
何思源,转达了毛泽东主席对何思源的问候。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要求参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三期学习,通过
一年多的集体学习,他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觉悟大有提高。195
4年12月21日,何思源作为新中国政协委员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
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当选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任中央委员。此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从事出版编辑工作,以他精通英、
法、德等国语言及渊博的知识,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全国政协会刊
编辑部等单位从事编译工作。1956年3月16日,何思源参加以陈毅为团长的中央代表
团,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影响下,何思
源遭到迫害,甚至被红卫兵抄家。可是不久,红卫兵又把抄查的部分东西送回何思源
家,并说:“首长指示,何思源对北京解放有功,东西应当送还。”
1982年初,何思源因脑血栓猝发住院治疗,后又引发心脏病,终因医治无效,于
1982年4月28日病逝于北京。

杨子青(1900~1980年),原籍山东省郓城县陈楼村,少年家贫。1924年,杨子清
夫妇迁至太平乡一顷六村,垦荒为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白天下地劳动
,晚上四处串连,发动群众抗日。区委干部、抗日骨干常到他家开会,他与妻子放哨
了望,探视敌情。杨子清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干部,传送秘密文件,隐藏枪
支弹药、军需物资。他遇事大胆心细,从不慌张,他家成为八路军的“堡垒户”和“
秘密联络点”。1942年4月,日本侵略军在河口境域进行大规模“扫荡”。当时,区
委书记杨聚源身患伤寒,病倒在双胜村,未能转移,日本侵略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情形十分危急,杨子清知道后,不顾个人及全家的安危,把杨聚源背回家中,藏在地
洞里,外面巧妙伪装,躲过敌人搜捕,杨子清夫妇精心照料病人,直到病人安全康复

解放后,杨子清被选为区农救会会长。1950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杨子清积极响应送子参军,并动员同村4名青年一起参军参战。他
与妻子商量,把结婚时的一副银耳环和三枚银戒指捐给政府。1953年,本村一名青年
牺牲在朝鲜战场,死者的母亲经受不住这一精神打击,失去理智,想起当初儿子参军
时是杨子清带的头并做过动员工作,于是把悲愤向杨子清发泄。杨子清打不还手,骂
不还口,委婉劝解,赢得群众赞叹,也感动了烈士家属。
杨子清的三儿子当村干部后,他经常告诫说:当干部就是为大家办事,操心受累
,千万莫贪心。
1980年,杨子清临终时嘱咐儿女们:要响应党的号召,破除旧的习俗,死后务必
火化,一切丧事从俭。子女们遵照他的遗嘱,丧事新办,一切从俭。

程克钧(1918~1986),字义昌,原籍山东省寿光县小七河村。1924年随父母迁居
沾化县义和庄(今河口区义和镇),以垦荒、租种土地谋生。程克钧在困境中刻苦读书
,考取了惠民中学,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爱国教育。“七七”事变后,惠民中学
解散。程克钧闻讯老家马保三招兵抗日,在老师王余音带领下,与同学高有盈等十几
人,两度回乡寻找抗日部队。1938年6月,程克钧等终于在寿光县单河村参加八路军鲁
东游击队(后改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1939年1月,任团宣传队队长,并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0年1月,任清河军区独立团一连指导员。在王高、坡里、院里等对日战斗
中,作战勇敢,指挥沉着果断,受到上级表扬。
1942年10月,清东独立团被日、伪军重兵包围于“清水泊”。程克钧身先士卒,
带一个连强行突围,杀开一条血路,掩护军区机关、伤病员冲出日、伪军合围圈。以
后,在八里庄、利津城等战斗中,程克钧率领的连队愈打愈勇,屡立战功。清河区附
近据点的日、伪军称程克钧为“程克星”。
1945年9月,程克钧所在的部队整编后北上,改编为热河纵队第一旅,程克钧任
一营教导员。翌年1月,在平泉阻击战中,程克钧率领一个营,激战两昼夜,打退国
民党两个加强团的轮番进攻,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是年,程克钧所在部队北上。
在三江平原剿匪战斗中,程克钧率一营深入人生地陌的大草甸子中,与十几股心狠手
辣、狡诈险毒的惯匪斗智斗勇,生死相搏,终于将土匪一股股消灭,程克钧也在殊死
的激战中身负重伤。
在辽西会战中,程克钧率部担任阻击任务,以一个营的兵力顶住敌人一个整编师
的轮番进攻,血战三天两夜,完成阻击任务,受到野战军、纵队首长的嘉奖。
1949年1月,程克钧任43军129师387团政治部主任。期间,该团被列为野战军政
治工作模范单位。1950年秋,程克钧任132师政治部主任。1960年调佛山军分区任副
政委、政委。1970年调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战斗130余次,多次负伤,并荣获三级独立
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
1986年5月6日,病逝于广州。

孙效敏(1920~1990),原籍寿光县,1925年家乡大灾,颗粒不收,随父母逃荒到
沾化县义和庄东北村。
1941年10月,义和庄解放后,孙效敏参加了民兵,并担任小队长。翌年冬,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5年2月,孙效敏参加沾西独立营,并被任命为新兵排长。在解放战
争中,先后参加三下江南运动战、四平攻坚战、辽西大会战、塔山阻击战。东北全境
解放后,孙效敏所在的六纵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孙效敏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
、团后勤处长。
1949年4月,孙效敏所在部队渡江南下,直取河南、湖北、江西、广东。10月,
攻克雷州半岛海康县。1951年,孙效敏调任海康县第八区区委书记兼县大队长。从此
,孙效敏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广东省海康县县委委员,广东省商业厅水产处副处长
、广东省副食品公司革委会副主任,省水产供销公司副经理,党的核心小组成员,省
水产局援外办副主任,省水产养殖公司经理。1983年9月离休,1990年8月10日病逝。

郭学琴(1921~1968),六合乡毕家嘴村人。自幼好学,1941年11月18日参加八路
军清河军区海防大队,任中队长,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指导员在军区
直属团领导下,执行海上剿匪、巡逻,押运粮食、弹药、枪支等特殊任务。1942年夏
,郭学琴带领海防中队利用地熟之优势,在刁口烂泥战斗中,缴获日军货轮一艘。不
久,他所在部队升级为华野10纵,他先后任10纵特务团营副教导员、教导员。在解放
郓城、朱集、蔺封、柳河、考城等战斗中,郭学琴带领全营屡立战功。
1949年4月,郭学琴任华野10纵仓库部主任,整个纵队的吃住、弹药、枪支、药
品……他无不牢记心头。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他总是和仓库工作的战友们尽心尽职,
将仓库管理得清清楚楚,保障了部队的后勤供应。
1949年夏,郭学琴积劳成疾,住苏北军区医院治疗。9月,转入山东军区卫生部
直属医院进行封闭式治疗。1968年12月2日病逝。

王友兰(1930~1988),原籍寿光县,1936年随父母迁至沾化县小河村(今属义和
镇),由亲友作保租地垦荒为生。
1945年2月,王友兰参加八路军,在清河军区沾西独立营当卫生员。他勤奋学习
救护、医疗、医药等方面专业知识,几年后成长为具有医、护等多方面技能的“八路
医生”。1948年秋,王友兰所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
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王友兰因在枪林弹雨中救护工作做出突出成绩,被评为纵
队模范医务工作者。
上海解放后,王友兰所在部队改编为上海警备部队,他被调到警备司令部担任卫
生队长。1951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深造。因幼时家贫,王友兰
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年小学。学习期间,王友兰以“要事业不要命”的拚搏精神,顽强
攻克学业上一个个难关,三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被破格留校任教。他在第二军医
大学先后任教师、副教授、药剂教研室主任等职。
1984年,第二军医大学药剂研究所承担建国以来第一部《药剂剂量规范》中部分
课题的编纂任务。王友兰率课题组优质高效完成编写任务。1988年10月17日病逝。

姚占岭(1946~1969),六合乡协胜村人。少年时代即助人为乐,见义勇为。196
0年秋,曾冒险从海潮中救起2名儿童。中学毕业后,姚占岭回村担任生产队会计。他
认真记帐、理帐,赢得群众的信任,都夸他是“好会计”。
1963年3月,姚占岭参军,4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他成长为一名军
马医生。1967年他随部队去江西“支左”时,已是军马医助,附近生产大队的病牲口
,只要找到他,他总是热情诊断、灌药,直到治好。姚占岭在部队干一行爱一行,干
一行专一行,成绩突出,连续5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模范党员。
1969年7月17日夜,医院供给排的一匹军马溜缰后,跑到铁路上,在满载旅客开
往南昌的475次列车将与军马相撞的千钧一发之际,姚占岭拼尽全力将惊恐立于铁轨
上的军马推向轨外,避免了一起车翻人亡重大事故的发生,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江
西省军区为他追记一等功,《江西日报》、《大众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
报》皆在头版刊载了题为《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战士--姚占岭》的长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