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劳动就业与计划调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2&A=1&rec=447&run=13

职工队伍
建区前,境内除油田外,只有部分商业、供销单位及乡镇企业,职工较少,分别
归沾化、利津、垦利县管理。河口区成立后,地方事业不断扩大,企业增加,职工队
伍逐渐壮大。1986年,职工总人数达到155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754人(固定
工505人,合同工67人,其他182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802人。1988年,全区职工
总数增加到222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843人(固定工541人,合同工151人,其他1
51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382人。1992年,全区职工总数263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
工1390人。
1993年,河口区国有企业职工4425人,其中地方国有企业职工1191人,集体企业
职工1524人,之后逐渐减少。
1986~1995年,全区共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3031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1996~2000年,继续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劳动合同管理范围已覆盖各种用工形式,
2000年合同签证率达到94.3%。
劳动就业
建区初期,河口区城镇待业人员就业问题并不突出。由于胜利油田发展和地方企
事业单位增加用工,当年的待业青年基本上都能安置。1988年以后,就业形势发生较
大变化,“农转非”人员大量增加,城镇待业青年增多。1989年全区待业青年达到1
630人,比1980年增长近7倍,待业青年的增长超过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
增长速度。据此,区政府确定,改变政府单一的招工就业政策,全面贯彻“在国家统
筹规划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就
业。具体采取5项措施:(1)鼓励兴办一些劳动密集型项目,招收待业青年。(2)大力
发展劳动服务公司,消化部分待业青年。(3)鼓励自谋职业,城镇待业青年就业观念
逐渐转变,自谋职业成为现实就业的重要渠道,所从事的职业扩展到商品经营、餐饮
服务、汽车运输、出租、建筑安装等。(4)突出发展工业企业,1996年建设河口区化
工厂,安置待业人员200余人,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合资企业2家,安置劳动力
200余人。(5)开放劳动市场,向外输出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实行双向选择,1
996年外输劳动力204人,其中油田43人。至2000年,共外输劳动力1554人。河口区就
业安置工作基本达到劳动力供应与需求平衡。

1985~2000年河口区就业安置情况表

┌──┬────┬────┐
│年度│待业情况│安置人数│
├──┼────┼────┤
│1985│ │242 │
├──┼────┼────┤
│1986│246 │160 │
├──┼────┼────┤
│1987│359 │142 │
├──┼────┼────┤
│1988│1032 │447 │
├──┼────┼────┤
│1989│1630 │634 │
├──┼────┼────┤
│1990│570 │380 │
├──┼────┼────┤
│1991│274 │246 │
├──┼────┼────┤
│1992│331 │281 │
├──┼────┼────┤
│1993│252 │191 │
├──┼────┼────┤
│1994│282 │222 │
├──┼────┼────┤
│1995│364 │328 │
├──┼────┼────┤
│1996│897 │779 │
├──┼────┼────┤
│1997│616 │543 │
├──┼────┼────┤
│1998│404 │316 │
├──┼────┼────┤
│1999│103 │61 │
├──┼────┼────┤
│2000│729 │734 │
└──┴────┴────┘

说明:1996年后安置人数为“人次”。安置人数含招工人数。

计划调配
建区后,区劳动部门根据企业用工需要,进行劳动力调配。在企事业单位内,调
整企业劳动组织,按照照顾生产的原则,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压缩非生产人员,充
实生产第一线,加强计划管理,清退计划外用工。职工调动坚持四项原则和六条标准
。四项原则:①符合政策规定;②工作特殊需要;③家庭困难较大;④在劳动计划标
准内。六条标准:①夫妻一方在河口区且长期两地分居的;②家在河口,父母年老体
弱,身边无健康子女照顾的;③干部调入后,配偶随调的;④在河口落户的离退休干
部和引进的科技人员的配偶及一名子女;⑤对调;⑥生产确需的人员。按照以上标准
,每年办理一次调动手续,1984~1993年,年均调剂150余人。1990年开始,对调入
河口区的工人进行控制。1994年后,工人调动权限下放,由企业之间直接办理,劳动
力流动相对频繁。1996~2000年共办理职工调配32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