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1&A=8&rec=75&run=13

【概况】1998~1999年,共投入专项救灾救济资金98.7万元,救助受灾、贫困群
众12183人(次),维护了城乡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1998年5月,建立实施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东营区成为全市首家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区(县)。
双拥工作不断发展,连续两年均顺利通过全省双拥工作检查验收,取得“双拥模范区”
荣誉称号。 1998年4月,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区农村广泛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制度,全区统一制定民主理财和民主议事规则,实行公开时间、公开栏样式、公开内
容三统一,并在全省率先取消财务公开中的“其他”栏目,增强了村级工作透明度。
辛店镇、史口镇的村务公开试点工作成为全市的样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全区第
六届村委、第三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自1999年1月下旬全面展开,至4月底,换届选
举工作全面完成。全区选民参选率高达95%以上,共选出新一届村(居) 委会干部647
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175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230名,党员147名。5月,
接受全省村居换届选举检查团的检查。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行政边界勘定工作全面
展开,东营区勘界办公室于1998年5月成立,来自民政、水利、城建等部门的6名干部
组成勘界队伍,并配备了车辆、通讯工具等。勘界人员踏勘310多公里,勘定县 (区)
行政边界4条,埋设界桩37块,整理勘界资料3万多字,处理边界纠纷26起。其中东营
区与利津县勘界成果被评为全省勘界成果一等奖,东营区勘界办公室被评为全省勘界
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10月,全区村镇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展开,历时2个月,共设立
乡镇、街道办事处驻地标志牌11块,沿主要交通路段村镇地名标志33块。1999年11月
5日, 全区城区地名标志设备工作会议召开。年底,东城范围内的地名标志设置试点
工作全面完成,西城也全面展开。1998~1999年分别完成地名命名12例和78例,完成
地名更名6例和4例。1998年,全区共清理社会团体76个,注销不合格社团5个,对9个
不规范的社会团体进行限期整改。对社会团体会员收费收据实行了统一管理。1998年,
实行婚姻登记巡回服务, 在龙居、西范、油郭、六户4乡镇设立了婚姻登记巡回登记
点, 并出台了《为民解难服务承诺制度》 。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677对、离婚登记
190对、调解不离40多对,出具《夫妻关系证明书》93对。婚姻登记合格率100%,女
性初婚晚婚率99.6%。1999年婚姻登记与管理工作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共办理结
婚登记5688对,离婚登记250对,女性初婚晚婚率达到99.9%,为历史最好水平。
1998年,实现社会福利彩票销售额150万元;1999年,实现销售额350万元,其中组织
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认购“98抗洪赈灾”彩票50万元。

【创建双拥模范区】1998年,为全面落实全市拥军工作现场会会议精神,加大双拥工
作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双拥共建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区六大班子领导分
别走访驻东营区的东营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济空雷达站等部队
单位, 送慰问品、慰问金3万余元。全区主要交通路段树立永久性双拥标语牌23块,
过街横幅6幅。车站、商场、银行等服务行业均开设“现役军人、烈军属、复员军人、
伤残军人优先服务”。为全面落实双拥工作“五个一”工程,分别为东营军分区、武
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区人武部等驻军购买电视机1台。投资8万多元为某部
整修外部环境, 修沟筑路600米。为消防东营区中队配备机动车1辆,购买流动书橱1
个和洗衣机1台, 解决了部队生活和训练中的实际困难。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
全民拥军意识,投资20万元对牛庄烈士祠实施全面维修,对祠内路面进行绿化和硬化,
对英烈事迹、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重新布置了烈士事迹展室,增加了东营区抗日战
争史陈列室,使这一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面貌一新。清明节,全区机关事业单位、部分
乡镇的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等2000余人参加,在牛庄烈士祠举行建区以来规模最大的
祭悼革命烈士活动。原渤海军区政治委员景晓村的夫人王梦琳老人应邀参加了祭悼活
动,并向区委、区政府赠送了《景晓村文集》。各界群众自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拥军优
属活动, 共为驻军、驻警和优抚对象办实事134件。安置城镇退伍军人50名、转业志
愿兵57名,安置率100%。4月,省双拥工作检查团对全区双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东
营区再度保持了“双拥规范区”荣誉。
1999年,区委、区政府将创建“双拥模范区”工作列入全区重点工作,在调整充
实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
常设性双拥工作办公室。为积极营造浓厚的社会双拥氛围,全区各主要交通路段树立
永久性双拥标语牌和过街横幅33块(幅)。各结对共建单位分别为驻军驻警部队配备了
1台微机和100册图书。区委、区政府多次对驻军、驻警部队进行走访慰问。以“爱心
献功臣” 为主题的优扶活动深入开展,全区各界群众为优抚对象办好事、解难题160
余件(次) ;发放贫困优抚对象临时救济金50多万元;投资近10万元为8名军休老干部
的住房进行修缮, 安装了防盗设施;投资3万多元对牛庄烈士祠部分危房进行修缮,
加强了对祠内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各乡镇敬老院为院内的优抚对象特设了光荣间,并
配备了沙发、彩电等物品。为认真解决“三老”优抚对象住房难、就医难问题,分别
拨专项资金8万元、 13万元,用于优抚对象修建住房及解决部分二等乙级以下伤残特
困优抚对象的医疗费用。各类优待、抚恤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并及时提高了优抚对象
抚恤、 补助标准。全区优待抚恤平均标准在全市名列前茅。11月30日~12月2日,全
区第四期退伍军人岗前培训班在渤海宾馆举办, 130人参加培训班。全年共安置城镇
退伍义务兵和转业志愿兵133人(其中义务兵117人,志愿兵16人),安置率100%。9月,
东营区再次顺利通过全省双拥检查验收,不仅保持了“双拥模范区”荣誉称号,而且
为东营市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做出了突出贡献。东营区民政局被市政府记集体三
等功。

1999年度各类优抚对象抚恤、定补、困难补助标准

┌──────────────┬────────────────────┐
│属别 │抚恤、定期补助、困难补助(单位:元) │
├───┬──────────┼────────────────────┤
│烈 │农村 │烈属、因公牺牲:105~110;病故:100~105│
│属 ├──────────┼────────────────────┤
│ │小城镇 │烈属、因公牺牲:115~120;病故:110~115│
│ ├──────────┼────────────────────┤
│ │大中城市 │烈属、因公牺牲:120~125;病故:115~120│
├───┼──────────┼────────────────────┤
│复 │抗日战争 │95 │
│员 ├──────────┼────────────────────┤
│军 │解放战争 │92 │
│人 ├──────────┼────────────────────┤
│ │建国后 │90 │
├───┴──────────┼────────────────────┤
│带病回乡 │48~50 │
├──────────────┼────────────────────┤
│60年代初退职武警 │建国前入伍的200 │
├──────────────┼────────────────────┤
│1954.11.1~1957.12.31老退休 │40 │
│军人 │ │
├───┬──────────┼─────┬──────┬───────┤
│在乡伤│特等 │因战:5340│在职伤残军人│因战:1000 │
│残军人│ │因公:5180│ │因公:970 │
│ ├──────────┼─────┤ ├───────┤
│ │一等 │因战:4000│ │因战:800 │
│ │ │因公:3870│ │因公:760 │
│ │ │因病:3740│ │因病:750 │
│ ├──────────┼─────┤ ├───────┤
│ │二甲 │因战:2120│ │因战:455 │
│ │ │因公:2010│ │因公:435 │
│ │ │因病:1920│ │因病:415 │
│ ├──────────┼─────┤ ├───────┤
│ │二乙 │因战:1320│ │因战:360 │
│ │ │因公:1240│ │因公:340 │
│ │ │因病:1200│ │因病:330 │
│ ├──────────┼─────┤ ├───────┤
│ │三甲 │因战:900 │ │因战:260 │
│ │ │因公:880 │ │因公:240 │
│ ├──────────┼─────┤ ├───────┤
│ │三乙 │因战:780 │ │因战:205 │
│ │ │因公:780 │ │因公:195 │
└───┴──────────┴─────┴──────┴───────┘

【救灾救济】1998年夏季,东营区持续阴雨,农田积水形成内涝,成灾面积8.22
万亩,重灾面积2万亩,雨涝造成危房627间,倒塌房屋51间。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
力,受灾群众的生活和灾区的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和迅速恢复。全区共发放救灾救济专
款39万元。7~8月,长江、嫩江、松
花江流域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全区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踊跃捐款捐物,
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的抗洪抢险斗争。全区共捐款905457元,棉衣被8186件。调
拨给灾区圆葱83.26吨,大蒜40吨,总价值37.2万元。为石油大学的160名灾
区学生制做防寒服160套。 救灾捐赠物资的质量和数量均列全市首位。城市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15元。7月,下发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通知》,将全区20个村转居的居
民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建立实施
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250公斤粮食。11月,发放棉
被2000余条,衣物1000余件,帮助受灾群众顺利度冬。全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共
1308人,发放保障金12万元、保障粮232240公斤;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共有316人,
发放保障金17万元。
1999年,东营区先后遭受春旱、夏旱、雨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全区农作物受灾
面积19911公顷,成灾面积13429公顷,受灾人口5436人。全年共发放救灾资金60.7
万元,及时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
了动态管理, 使保障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共计330人,发放保
障金3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23人,发放保障金13万多元,补助粮25.5
万公斤。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出台了《东营区社
会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全区的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完善,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保供养】 1998年,集中入院供养老人255人,入院率为42%,高于全省平均数。
全区敬老院以副补院项目创收30万元,增强了敬老院自我发展的实力。史口镇敬老院
被评为全省模范敬老院,牛庄镇敬老院院长周冠友和辛店镇敬老院院长盖广云被评为
全省“优秀院长”。
1999年,全省敬老院实行等级评定制度。东营区制定下发《敬老院等级管理实施
方案》 和《敬老院评分标准》。全区投入资金40多万元对8处敬老院进行院舍整修,
为优抚对象院民设立光荣间,配备沙发、彩电等用品。全区新增院民34人,集中入院
供养人数达到289人, 入院率达到58%。以副补院项目创收17万元。牛庄、辛店、史
口3处敬老院被评为全省“一级敬老院” ; 西范、胜利、六户3处敬老院被评为全省
“二级敬老院”。

【殡葬改革】1998年,全区殡葬改革工作稳步发展,火化率达到98%。龙居乡火化率
从全市最低跃入上游水平。西范乡和油郭乡通过加大对土葬回潮现象的治理力度,在
民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挤出资金配备了殡仪车,提高了殡改服
务质量。
1999年,殡葬改革工作,在提高火化率的基础上,着重抓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工
作。6月2日在龙居乡召开全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和部分村(居)代表参加的
殡改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龙居乡“民政、土地、城建、公安等部门齐抓共管、综合
治理,通过建章立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改革陈规陋习、提倡丧事简办”的做法。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有关规定,全区殡葬改革、移风易俗
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全区火化率达到99%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土葬回潮、借丧葬
事务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市文明委、市民政局于12月29日在东营
区召开全市殡葬工作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了东营区的经验。

(李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