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灌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5&rec=96&run=13

建国后, 高青县土地灌溉以主水源,先后建设了马扎子、刘春家、大道王3
个引黄灌区。为便于管理,1982年将大道王灌区并入刘春家灌区。小清河建有唐
口扬水站灌区和樊家林引清灌区。在高岗、边缘地带建井灌区。
马扎子灌区 位于县境西部, 西起与邹平县交界处,东以干二排与刘春家灌
区相邻。 灌区内有428个村,计划灌溉37.9万亩。整个灌区地形西高东低,海拔
16.5—10.7米,自然比降1/7000。1957年,开工建设马扎子灌区,首先完成引黄
涵闸和沉沙池工程。1958年上半年,完成灌区配套工程。共挖沟渠条,搬运土方
1129万立方米,修建筑物1000座。当年夏灌区建成放水,灌溉面积达30万亩。此
后,灌区建设不断发展,配套工程逐年完善,到1982年,灌区建设用工日1080万
个,完成土方3080万立方米,累计投资613.97万元。
马扎子灌区大型引黄自流灌区,效益控制难度较大,特别是灌区配套工程难
以完善,灌区建成后常年实灌面积在12万亩以上,实引水量4000万立方米以上,
自1970—1983年,共引水5.66亿立方米。其经济效益,按灌区实用年限,用投资
分摊法计算, 每立方米水成本0.008元,根据灌溉后土地增加的收入,每立方米
水可获净利0.06元。灌区内的玉皇庙、石家等村,1980年和1981年,连续灌溉的
农田比不灌溉的亩增粮85公斤。
刘春家灌区 位于县境东部, 西起干二排,东至博兴县境。灌区内有402个
村, 计划灌溉面积46.7万亩。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2.5—7.5米,自然比降
为1/8000。由于古河流冲积等原因,灌区内自西向东形成条岭状高地,高地之间
为相对自然洼地。 灌区建设于1956年春开工,次年3月建成。在完成虹吸管建设
和沉沙池修筑工程后, 又开挖配套沟渠876条,修建筑物228座,完成土方981万
立方米,用工日345.5万个,投资108万元。1957年启用,当年灌溉土地43万亩。
到1982年, 灌区建设共完成土石方3594万立方米, 用工日1410万个,累计投资
934.4万元。
刘春家灌区建成运行后,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地形等原因,实际
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常年灌溉面积20—25万亩,引水量约8000万立方米。
截止1983年,累计引水17.05亿立方米。
小清河唐口、樊家林灌区 唐口灌区内包括13个村,控制面积2.2万亩。1955
年修建唐口扬水站, 提水灌溉,实际灌溉面积0.8—1.0万亩。1958年增修2条直
径0.8米、 长100米的引水涵管,建10米直径引水井1个。1963年又在黑里寨公社
聂家寺村设一分站,使灌溉面积有所扩大。樊家林灌区原属唐口灌区东半部的一
部分, 因在唐口灌区下游,水源不足,无力灌溉,于1971年另疏挖引水沟4条,
长17公里, 建引水闸一座, 配套建筑物8座,设计提灌面积1万亩,实灌溉面积
8800亩。1972年启用后,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由以前的150公斤增到225公斤。
井灌区 引黄、引清灌区建成后,农田灌溉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一部
分高远地片无法灌溉。自1965年始,全县在地下水源丰富、水质较好的45万亩宜
井区域内建井灌区。1966年,县成立打井队,组织、指导全县机井建设。1970年,
全县机井有437眼。 1974年,各公社成立打井队,打井队架增加到40余部,机井
建设形成高潮。 1975的,全县机井增加到1730眼,井灌面积扩大到8.1万亩。到
70年代末,陆续建成了黑里寨公社中店、田镇公社义和、青城公社成家庵等井灌
区,面积达4万亩。1985年,全县有机井4289眼,井灌面积17.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