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时令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5&rec=460&run=13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一度的盛节,俗称过年。腊月(农历十二月)中旬,
家家户户即置办酒菜、食品等年货。年除夕各家打扫卫生,贴春联(仅直系长辈死
后,晚辈3年不贴春联)。除夕下午上坟祭祖。夜晚各户灯烛辉煌,烟花鞭炮声接连
不断。黎明祭神灵,求平安。初一早更新衣,煮水饺,饭前放鞭炮。天亮后,人们走
门串户,给长辈拜年(姑娘除外),街道相遇,相拇恭贺。从初二开始走访亲朋,约延
续10天左右。县城机关、团体、部队初一集体拜年,叫"团拜"。元宵节 农历正月
十五晚上叫"元宵"。世俗有午夜(零时整) 测杆影以定是年旱涝,其法为:坚1尺之
杆,若影小于5寸则旱,若影大于5寸则涝,旱涝程度随影之长短而定.自唐代以来亦
有观灯的风俗,从十四至十六日,夜晚张灯放花,农村旧俗有十四日晚主麦,十五日
晚主谷, 十六日晚主豆,是日晚月明风静为收灯,意喻这一年该作物丰收。十六日
晨吃水饺, 鸣鞭炮。许多民间艺术,如高烧、竹马、旱船、芯子等,走村串街进行
表演。此俗建国后仍存,"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1979年恢复,并较前活跃、隆重。
80年代后,元宵节除民间艺术会演外,文化、工会等部门还组织灯展、灯迷晚会。
二月二 为中和节, 亦称仲春。唐朝为金钱会,清代至建国前称青龙节,意龙
始行雨。农村有煎食正月糕意除虫、用杖击梁意避鼠、炒揭豆意避揭之俗。
寒食 本地寒食与清明并称。俗称"大寒食"、"二寒食", 第三天为清明节。
历代有寒食日禁火做饭和到坟莹添土、祭祖之习。建国后, 禁火之俗渐除。清明
日煮鸡蛋, 并染成红色;用红颜色为牛、羊染角、染背;机关、团体、学校为革命
烈士扫墓。节日期间,人们插柳、踏青、打秋千.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家家吃糯米棕子,门上插艾裔。小孩的手
腕、脚腕上系五丝花线细绳。并有"五月端午夹枣树"之俗(即用斧子砍枣树1~2圈,
提高坐果率)。
六月六.人们蒸糕、磨炒面,是日有"曝衣书、避虫蛙"之习。
七月十五 俗称鬼节或祭祖节, 实际本地过七月十四。建国前各户将供桌置
于堂屋中, 摆上瓜、果等供品,焚香祭祖。建国后此俗改筒,只携带酒菜、纸张去
祖坟祭奠。
中秋节 即农历八月十五.人们改善生活,以庆秋收。当夜幕降临、明月升空
时,在院中桌上置月饼、水果,敬奉月亮;同时饮酒赏月。现此俗犹存。
重阳 九月为菊月, 九日为重阳节。清朝和民国初期人们有登高赏菊、饮莱
英酒的习俗。建国后此俗不盛。
十月一日 是祭祖日,群众有上坟祭祖之俗。
腊八日 原是佛教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
道日. 这天佛寺取香谷及果实等做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后演变为民间习俗,农村
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建国后,是日晨做粘米枣粥。今此俗不盛。
送灶 即"辞灶王"。旧时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神升天之日。每家将供奉
一年的"灶王",中午奉祀后小心翼翼地揭下来焚烧,送其上天,朝见玉帝。希望"上
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带金银"。建国后此俗渐除。
新节日 有新年,即元且,俗称阳历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
动节; "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值节日到来之际,机关、学校、
群众团体分别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