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黄河抗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5&rec=100&run=13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 使河床逐年淤高,80年代,河床高出一般地面3米左
右。一到汛期,黄河水位猛涨,直接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防洪汛 汛期按季节习惯划分为桃汛、伏汛、秋汛,统称为洪汛。3、4月间,
黄河流域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黄河水量增大,下游易出现洪峰,此时桃花正开,
故称“桃汛”。7、8月间,时值“三伏”,黄河中游常降暴雨,汇入黄河,使河
水猛涨, 不断出现洪峰,谓之“伏汛”。伏汛洪水急来速去,陡涨暴落。9、10
月间,虽已入秋,但黄河流域经常阴雨连绵,黄河基流加大,洪峰时有出现,称
为“秋汛”。秋汛洪水来势一般缓于伏汛,但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清末筑官司堤后,汛期一到,政府即组织民工防汛,在堤上修铺,明确责任,
分段防守。各堤铺相隔较远,为便于联系,每铺立1旗杆,备1面黄旗和1盏灯笼。
白天出险挂黄旗, 夜间出险挂灯笼。还备1面铜锣,以便传报,首尾相随,以便
通力合作,进行抢护。1935年版《青城县志》载,“每岁伏汛,由县内一、二、
四区摊夫上堤,助防水患,在堤上搭盖小棚,谓之窝铺,每处民夫10名,昼夜防
守,自7月1日至9月1日止”。沿河设兵防水,平时填垫浪窝,运土运料;汛期则
巡视险工,设法防御。
建国后,1952年,高青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拟定的《防汛
办法》,制定了防汛组织领导的具体意见,并根据执行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充实。
防洪组织:县设防汛指挥部,区设指挥点,有关村由村干部负责指挥防汛事
宜。沿河区乡为第一防线,组织防汛队;其他区、乡为第二防线,组织预备队。
凡年龄在18—55岁者,均编入防汛队和预备队。以各村民兵组成抢险队;每个防
汛屋配备1名长期防汛员,平时护堤护树,汛期查水防险。
警号规定:凡堤身发生渗水、涸漏、树坑、漩窝等情况,以急吹哨为警号,
集合附近防汛员抢护;凡发生漏洞和堤坡坍塌及大溜靠堤等险象,不论平工险工,
南岸击鼓,北岸打钟报警;凡出大险地点,白天悬挂红旗,夜晚悬挂红灯,防汛
员立即吹哨。防汛组织看到标志或听到哨音,马上击鼓或打钟,直到人已足用时
方得停止。
设防标准: 洛口水位28—29.5米,本县刘春家相应水位17.3—18.35米,为
警戎水位,必须按标准设防。在险工地段,固定专人摸水和专项检查,严格轮流
查水,按时向县政府报告洛口、刘春家水位和工程状况,工程抢险队做好一切准
备。一时发生险象,立即召开技术人员会议,提出抢险方案,尽快投入抢险。在
平工地段各级防汛指挥组织上堤办公,对防汛抢险工具、料物进行检查,动员沿
黄群众废除生产堤,保证上下级联系畅通。洛口水位29.5—31米,刘春家相应水
位18.38—19.4米, 为严重状态,此时水将全部漫滩。险工地段设防标准是,有
专人摸水, 白天3次,夜间1次,主坝随时摸水;每班有1名国家干部和两名工人
进行险工查水;凡根石下褶、局部坍塌或水退补坡等险工,如险情不大,用料不
多,可抛石加高补缺,若要石大量走失或估计可能继续走失,而又非数十方、百
余方所能修补完善,且类似险情又在其它坝不断产生或可能产生,可采用抛枕维
护;紧急状态时,领导力量、工程技术力量要重点使用。在平工地段,要通知防
汛基干班带足工具料物上堤;及时巡堤查水,观察水位涨落。
险情鉴别及抢护办法:因堤身、堤基有獾洞、军沟或施工时压实质量不好,
结合处存有弱点,漫水时间长,渗流集中,从背河堤皮或堤脚流出浑水,为漏洞。
抢护时先找准洞口,采用软楔堵塞、软帘覆盖、铁锅或木板堵塞、网兜堵塞或临
河筑围堰等措施。因河堤土质不好,在背河堤脚或远一些的地面、水塘出现冒水、
翻沙现象称为管涌。抢护办法一是修做反滤围井,二是填塞筑台。因堤身浸水时
间较长,薄弱堤段的背河坡下部有水渗出或特别湿润现象为渗水。抢护办法一是
修做粘土前戗,二是背河修做柴土帮戗,三是开沟导渗。遇大风卷波浪拍岸,冲
刷堤坡,致使堤坡坍塌,此现象谓之风险。抢护采用打桩编柳箱、挂柳防浪、浮
枕防浪、土袋防浪、抛土袋固堤根等办法。大水漫滩后顺堤走溜,溜刷大堤,造
成堤坡坍塌的险象,多采取挂柳缓溜、篓箱、捆枕等办法抢护。严重堤段可用柳
石枕或抛石枕抢护。由于大堤基础不均匀等原因,使大堤沉陷、裂缝,是大的险
情,须即进行翻修或灌浆处理。当堤身断面单薄或施工质量不好,渗水性大,加
之洪水持续时间长,堤坡土壤饱和或堤顶堤坡堆放土石等重量加大时,易造成脱
坡,可采取土袋帮戗、柴土帮戗和开沟导渗等措施抢护。由于防洪堤低,洪水过
高,出现漫溢,可修做纯土子堰、土袋子堰、席土子堰、柴枕子堰抢护。
防洪记实:高青县解放后大的抗洪抢险有以下几次。
1949年9月22日,洛口流量7410立方米/秒,刘春家水位18.32米,出现漫滩,
淹没土地5.12万亩。在草庙(今木李乡)堤段发现“人造洞”险情,经采取措施
及时抢护,化险为夷。
1958年7月17日, 花园口出现2.23万立方米/秒洪峰。 7月23日, 洛口流量
1.19万立方米/秒,相应水位32.09米。这次洪水流量大,洪峰高,刘春家、大道
王险工出现几处险情。刘春家险工1、2、3号坝因秸帚年久霉烂,全部下褶1.7米,
防洪人员立即采用柳枕加高的方法抢护,排除了险情。23日20时15分,在刘春家
险工41号坝堤顶下2.5米处,出现0.4米直径的洞口向堤身灌水,旋即用草捆塞住,
然后用装满土的麻袋填,连夜进行翻修,及时排除险情。24日,本县马扎子水位
22.87米。此日漫滩面积为5.22万亩。刘春家水位19.54米,大道王水位18.62米。
25日,大道王险工段背河堤脚外严重渗水,并有翻沙鼓水现象,水口直径2厘米,
经采用反滤层的抢护办法,在洞口处铺一层麦秸,后用蒲包装土压实,险情很快
被排除。 26日7时,大道王又一险工段坝身褶陷,坝胎被溜冲刷,38、40号坝褶
陷长5米, 宽1米,高2米;32号坝褶陷长10米,宽1.5米,高0.3米。险情严重且
继续扩大,抢护队伍先将坝身原石块拆除,再用柳枝填塞,继用片石修补坝身,
排除了险情。
1976年初秋, 黄河中游连降暴雨,河水陡涨。据当时记载:入汛以来,从8
月中旬到9月上旬共出现6次洪峰, 其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9月8日5
时第6次洪峰到达,刘春家水位达20.39米,比1958年洪峰水位高0.85米。比1975
年洪峰水位高0.57米,是高青县治黄以来最高水位。洪峰到达后,滩区全部漫溢,
53.5公里大堤全线靠水, 偎堤水深一般2—3米,深者达4米以上。因特大洪水浸
泡,堤防、险工、虹吸、涵闸不断出现险情。渗水、管涌、脱坡、陷坑、洞穴、
裂缝及风浪坍坡等险象先后出现43处, 6处护滩工程全部淹没,滩区28个村庄有
22个进水,倒塌房屋5360余间,滩地作物全部受灾。
为战胜黄河特大洪峰,县委边续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对策,主要领导到第一
线指挥防洪。从8月26日开始,每0.5公里设1—3个班。后增到4—6个班。全县上
堤的基干民兵班542个,7000余人。其中抢险堵漏队318人,照明班51人,武装保
卫民兵41人。 从县、公社分批抽调干部998名,到防洪第一线,发动群众加强防
守,组织搬迁,抢收农作物,筹运防汛料物。对防守二线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发
动和组织准备工作, 全县7处公社及县直机关组织1。6万人的后备防汛力量,编
成8个抢险团、48个营。各单位昼夜有人值班。
防汛期间,出现紧急情况的是孟口堤段。8月24日夜,孟口护滩1号坝上串水,
水溜直冲大堤。 9月5日3时,彭家道口、孟口9至11及15号坝相继漫滩,使3股水
溜在孟口道口处形成交叉溜,紧扫堤根而下。此处大堤正处拐弯,与溜向成夹角,
形成倒溜之势, 再加此处是春季新加高、帮宽,堤基是新淤2米左右的沙土,防
冲刷能力差, 致使31号汛屋以下150米处,长180米的一段大堤出现大坍塌。从9
月5日4时开始,到6时就塌了3米宽。以后水位猛涨,溜势加大,冲刷力增强,坍
塌达8米左右,情况非常紧急。
险情发生后, 省、地、县有关领导到第一线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54803部
队赶来支援;青城、黑里寨和杨坊管理区组织的抢险队赶到现场,进行紧急抢护;
老董村组织200多名男女劳力,割下自己的芦苇,运往工地。经过一天紧张战斗,
使险情暂缓和,是日夜水位继续上涨,险情又有发展。青城、花沟、黑里寨、田
镇公社筹料40万公斤,送往工地,各公社立即组织人员和拖拉机、马车、地排车
连夜到达工地,所筹料物在凌晨5点陆续运到。10点左右,天气突变,风雨交加,
因水位猛涨和风向影响,险情继续扩大,广大干部民兵经过一昼夜的苦战,险情
趋于隐定。9月7日继续捆枕固基,同时打桩挂柳抢护,缓溜防冲。9月8日,河水
再次猛涨,边溜继续加大,冲刷力更强,堤根水深3—4米。因篓箱浮力大,不易
下沉,又采用捆枕固基的抢护方法。水势过去后,接着在进水口打桩挂柳,缓溜
落淤, 使险情转危为安。此次抢险共用秸、苇料31万公斤,柳枝1万公斤,木桩
400根,铁丝275公斤,麻绳577根,麻袋4000条,工日1万个。
防凌汛 每年“立春” 前后,黄河上游冰凌开始融化,而山东一带河面仍未
解冻。上游排下的冰块堵塞在尚未解冻的河段,壅高而成冰坝,使水位陡涨,形
成凌汛。
建国后,防凌主要采取破措施,但因河道长,冰量大,加之气温变化无常,
有时破冰后又复冰,往往效果不大。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防凌措施由过去
以破冰为主变为以调节河道水量为主,即运用水库进行调节,利用引黄涵闸分洪。
同时辅以破碎盖面冰、冰坝、冰排等措施。
本县凌汛少于洪汛。建国后只出现两次大凌洪。
1955年初春,大量冰块从上游泄入县内河段,冰块最大者75立方米,淌凌密
度占河面宽的80%,刘春家河段两岸边凌30米左右。随着凌块的堆积,到1月初,
县内有20公里河面被凌封,1月14日,冰封达35公里,水位从14.5米上涨到15.34
米。凌汛出现后,县组织了打冰基干班2227人,动用各类打冰工具1575件,经过
7天奋战,沿河打冰总长度3.21万米,完成打冰路线20.3万米,打冰面积324万平
方米,撒草木灰6.57万公斤,撒土无计。采取上述措施后,冰凌迅速下泄,冰流
速度每小时达10~12.5公里,凌洪险情排除。
1969年初春, 天气异常寒冷,黄河封冻时间长。2月,冰凌三封三开,历史
罕见。 县内河段封冻50公里,冰量达750万立方米。马扎子险工以下积冰严重,
形成冰坝,一般高2—3米,有的高达5米,冰厚0.52米,冰花厚3.5米,过水断面
占河面的35%。 刘春家险工上首河道冰厚0.7米,冰花厚1.4米。马扎子险工以上
滩地有6公里两次串水漫滩, 且有继续扩大之势。参加防凌的干部群众不顾天寒
地冻,在大堤上昼夜值班,春节坚守岗位,并积极为防凌筹备各种工具和料物。
经月余奋战,轮番采用调节水量、破冰等措施,至3月19日,凌汛解除。
附:黄河决口
洪汛决口 1895年8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洪水连续上涨,险要处河水
与堤顶相平, 加之连续降雨7昼夜,堰内处大水茫茫。由于平时无备,临时抢修
泥堰,远道取土,督战不力,8月10日凌晨,河水在马扎子决口。
决口口门在今11—19号坝之间,堤桩号120+150~120+500。当时该处临河堤
高2.9米,背河堤高4.7米。决口口门长350米,水深5米。河水主溜按当时地形高
低,顺大堤向东北,至码头、连五庄再离堤折向正东至苏家,迂回向东南到青城,
流至花沟、双柳树,再越吉池沟向正南到曹家庄。至此水分两股,一股越支脉河,
注小清河流向博兴、广饶;另一股反向正西至吉祥头,流至黑里寨北,迂回至长
里庄、沙里庄、演马,又反向黄河大堤,经苇园终止。在上述范围内,其中东牛
王水深3.5米, 落沙2米;沙窝杨水深3.5主,落沙1.8米;南连五水深3米,落沙
1.5米;杂姓刘水深1.8米,落淤1米;小刘家水深1.3米,净清无淤。在决口处方
园10公里内, 除口门附近落沙2为外,其余114个村庄,19.8万亩土地,落沙0.5
—1.5米不等, 平均压少13225万立方米。从此,“地被沙压,沃野变瘠壤”,3
年内未能恢复生产。洪水所至,死人无计,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沿堤居民自马扎
子上首的官司庄、经家,至下首孟口、堤上阮,都迁移到堤上搭窝铺栖身。
11月间,河水下降,主流归槽,开始堵口,以秸稞为主,桩绳配合,将口门
堵复。马扎子决口冲跌处形成巨坑,约2000平方米,深3米,后常年积水。
凌汛决口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冬,天气严寒,本地黄河段一般冰厚
30厘米。1900年农历正月中旬,气候稍暖,上游开冻,冰水下泄。正月十九日,
解冻开河至大道王河段,夜间突然刮起北风,气温急剧下降,河道中乱冰插塞,
洪水漫滩偎堤。天微明时,冰水几乎与堤顶相平,无人防守。太阳刚出,桑行赵
附近大堤背河腰坡出现直径约20厘米的洞冒出浑水,半小时后决口。继而任刘赵
附近大堤出现直径约10厘米的漏洞, 堤顶很快出现裂缝,1小时后因无人抢护而
溃堤。 其后至中午时分,在庄子刘、尉家口附近又决口3处。初,堤外险区居民
集聚堤顶避难,后来,在两决口间的人群见四面环水,且口门继续扩大,处境险
恶,呼天号地,惊恐万状。
当日上午, 北岸马张家和张肖堂也突然决口7处,且处于险工大溜,临背悬
殊较大,水深流急,顷刻口门扩大,水位迅速下降。南岸是漫滩,主河道距大堤
1500余米,水流较缓。北岸决口后,南岸口门自动喷塞。
南岸从庄子刘至尉家口约1600米堤段,共决口5处,口门宽45—100米,冲沟
深1—3米。从此,该处称“黄河五道口”。此次决口,本地仅冲毁堤根附近村庄
的少数房屋,损失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