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人物简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4&rec=79&run=13

(1948年并县后去世的)
李树枫(1887~1985) 字丹庭,博兴县曹王镇唐家村人。1911年毕业于潍
县广文大学。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湘潭益智学校任教;翌年转入济南警监学校任
数学教师。1918年考入齐鲁大学医科;1925年毕业后,在青城开设“广德医院”。
1928年去惠民城行医;1949年3月在惠民师范学校任校医。1953年5月到高青县人
民医院任医师,直至去世。他不但医术较高,而且忠厚耿直,热爱祖国。在抗日
战争期间,他曾营救3名八路军干部。
张清福(1891~1963) 号醒悟,青城县郑家纸坊村人。山东省第四中学毕
业后自学大学课程,取得各科结业证书。以优异成绩通过特种文官考试,授职于
山东省长途电话管理处,任处长。
当时处长有人力包车,但他从来不坐,上、下班总是步行。车夫劝其坐车,
他执意不从。他衣着形同村夫。一次去省府开会,新换的门岗不认识他,又观其
衣着不像官员,拒之门外,直至出示名片,门岗才敬礼放行并道歉。他并不责备,
还表场门岗责任心强。每逢回家总挤点时间拜访村中长者。对同龄、晚辈也同样
打招呼,谈家常论世俗。回家有时与拾柴的街坊同行同干。在省城的青城老乡,
生活困难者上门求援,总是慷慨相助,受其资助者为数不少。
于友恒(1892~1959) 字世民,青城县水牛李村人。1915年考入齐鲁大学
医科。1924年在北镇教会工作一年。1926年在高苑县城自办“世民医院”(为高
苑县西医之始) 。 1928年, 高苑发生匪乱,医院关闭。1929-1945年,在北镇
“鸿济医院”任医师。经多年临床实践,医疗技术日趋提高。1946年,应田镇大
众医院之聘,任医师。期间收治不少外伤和危重疑难病人,因而慕名就医者络绎
不绝。同年11月应邀去济南铁路医院任医师。1951年回到家乡,在县医院任医师。
于友恒在多年的医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行医态度和蔼,注
重职业道德。为病人诊病细心认真,用药精当,疗效显著。1950年,曾为旧镇高
某摘除尿道口侧赘生物,术后半月痊愈。
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对贫苦病人多有周济,在鸿济医院时,北镇街张×
×之外祖母家5口人均患梅毒病, 痛苦至极,且无钱治疗。他得知后,主动登门
为其免费施治,愈后全家甚是感激。
他不满旧社会的黑暗和反动政府的腐败;痛恨汉奸,睥睨权贵,具有“贫贱
不移,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1944年春,曾因营救3名八路军战士而被日伪逮
捕,后经多方交涉获释。晚年,他腿脚不便,仍坚持门诊。
吴玉衡(1900~1972) 高苑县和家店人,旧制高小毕业。初任小学教师。
1946年, 任丁夏区文教助理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8月,任高城镇
中心小学校长。1948年调任草庙完小校长。后任青城完小校长。他任校长十几年
间工作认真,积极肯干。草庙本是庙址改校(抗战期间)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
一所简陋校院,他初到后稍加修整,收了五、六年级各个班,师生均住在附近农
户。经他四方奔波筹资备料,带领师生亲自动手,几年中就建成了三套整齐的院
落。
他待同事一视同仁,工作上敢于负责,故此,老师们以他为良师益友,极大
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在全县总是名列前茅。
在四十年代, 他仅有每月230斤薪粮,他让自己的女儿延缓上学时间,而供
给比其女儿年幼的贫农女儿窦元梅念书。以后又相继供给两个学生,受其零星资
助的更是举不胜举。
李冲凡(1900~2002) 原名李庆春,青城东街人。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幼年家境贫困,13岁时便跟随邻村在上海开盔头店的老板陈兰亭学徒,因其刻
苦用功,深得师傅喜爱,几年的功夫便在行业内小有名气。1916年春,梅兰芳到
上海演出《霸王别姬》,配角为盖叫天,因两人身高差异太大,配戏难度较大。
李冲凡毛遂自荐,昼思夜想之后拿出了设计方案,他将盖叫天的粉底乌靴加到七
寸,又设计了雷锋塔式的七层头盔,翎子尾接在二层上,并将其靠背旗改为八个,
在技术上作了安插处理;梅兰芳的凤冠原是前高后低;李冲凡把它颠倒改做,这
样一来,他们俩在舞台上的身材就高低相称了。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事后梅兰芳
称李冲凡为“盔头大王” 。1938年秋,香港长城电影公司以月薪400元银币聘用
李冲凡。1951年,他用六个月的时间义务为香港的国庆活动扎制道具,为确保香
港首次庆祝国庆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1957年7月1日,李冲凡响应国家的
号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启程归来,在县、地区剧团工
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李冲凡在香港的背景,被革职回家。1982年平反。
2002年病故,享年102岁。
杨云乔羽(1904~1982) 名守元,号翔南,青城县南关人。幼年丧父,家
境败落,靠外祖父资助,毕业于山东省模范蚕业学校。毕业后曾任教师、国民党
青城县政府职员、县党部书记。1938年任青城县长、周胜芳部参谋、保安四团副
团长。1943年,为摆脱日寇又投靠张景南,被编为保安十一旅第三团任团长,辖
五个营,有官兵九百余人。1943年秋,八路军清西军分区政委李曼村、中共高苑
县委组织部长李苦争、 青城县武工队副队长陈绍昆等人通过多次工作, 促其于
1945年2月率其三个营起义, 被编入青惠独立团并任团长。此举削弱了敌人,壮
大了抗日队伍。后离开独立团在吴化文处青年教导总队任职。1948年随吴起义参
加淮海、 渡江两大战役。 该部后编入华东海军,杨在上海军直招待所任文书。
1951年因历史问题而被遣散处理, 暂住在济南工作的儿子家中。1957年3月参加
民盟。 1988年4月,东海舰队政治部改变对其处理决定为:恢复其起义投诚人员
身份,按复员军人对待。1982年2月病故于济南。
张务聪(1905~1991) 青城县粉张村人。1928年,于中央测绘学院毕业后,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解放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古生物研究所绘制室工
作,为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他擅长绘制地质地图,描绘各种化石标本。他参与
绘制了《中国分省地图》、《中国地形大挂图》、《世界最新挂图》、《中国立
体图》 、《天文气象图》、《广西地质图》。至1985年80岁高龄离休。1991年9
月病逝。
赵和璞(1905~2001) 青城县新赵村人,北京大学肄业。1922年,以优异
成绩考入山东省邮政局,历任邮务生、邮务员、客车行动邮政局长,曲阜、阳谷、
章丘等县邮政局长,省邮政局办公室英文翻译等职。解放后在省建筑机械厂任会
计。在北大上学期间,已有一定的书法成就,经教务长胡适先生引荐结识了北京
书画院李少先,在省城由老乡(时任省财政厅第三科长)书法家郑干丞引荐,拜
全省第一流书法大师被誉为墨仙的王讷(清·进士)为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对
赵孟頫的《雪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北魏《元思墓志》、《元演墓志》名
作临池不辍,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省城许多商店、公共场合之招牌出其之手。
1989年,以85岁高龄书作“冷对青霜剑,甘注千古词”,参加济南市老干部书画
展,荣获一等奖。他不仅是书法家,也是收藏家。
禚宝南(1909~1985) 原名禚在琛,青城县双柳村人。童年时家庭较为富
裕, 其父禚双峰是清末秀才,长期教私塾。禚宝南自9岁起即随父就读。幼年多
病,身体孱弱。
1925年7月, 禚宝南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由同学李林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为便于工作,经组织同意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离校,
任邹平县国民党县党部宣传员。 1928年9月,考入齐鲁中学。翌年退学,任齐东
县国民党县党部宣传员。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33年毕业。先后在蒲
台县玉皇堂完小、博山东关怡园小学、莱阳师范附小任教员。1935年回家养病。
1937年3月,在济南鹊华桥陈公馆任家庭教师,同年7月辞职回乡。
1938年8月, 为保家卫国,禚宝南和从延安抗大回来的马节松在青城东纸坊
村拉起抗日武装, 番号为“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专区保安队特务营”。1939年3月
在敌伪联合进攻下,特务营被打垮,禚宝南返回家乡组织自卫团。
1940年,禚宝南在八路军三支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7月任邹平县文教科长。
1941年1月, 在韩连庄被日伪军逮捕,先被关押在青城,后解送惠民城日军宪兵
队,在敌人的刑讯下,禚宝南承认是国民党员,曾为八路军做事。后重金保释出
狱。
1942年1月,经王子彬介绍到清河区行署工作,任文教处教育科长。6月到垦
利县老爷庙创办完全小学,任校长。1943年10月,调任沾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
科科长。
1944年8月, 青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禚宝南被渤海行署任命为青城县县
长。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他主持青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日常工作。日军投降后,
组织各村改选民主政权。 1947年3月,禚宝南调离青城,任山东省河务局秘书主
任。1949~1957年,先后被惠民行署任命为省立四中副校长;惠民子弟小学副校
长;利津师范副校长;齐东中学校长;北镇师范副校长;惠民师范副校长。曾任
惠民县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并当选为惠民县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
表,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临终前,他将平生收藏的碑帖
6种、13部共160册全部献给国家。
王峻明(1910~2005) 花沟三村人。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青年
时代就有富国强民的远大抱负。三十年代初期,因王峻明德才兼备,被选任邹平
实验县第十三乡的“乡理事”。在任期间结识了张景南、刘矫非等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他不畏强权,带领村民积极与日伪斗争。日伪合流时期,王
峻明被迫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曾在博山柳杭先后开杂货店、茶庄,由于他经
营有方,以便民为主,服务周到,货真价实,所以赢得很高的信誉。解放后,他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投入公私合营,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麦收前,
他听说故乡花沟遭遇雹灾,慷慨解囊,把省吃俭用积攒的五千元钱无偿献给家乡
用以救灾。重阳节,他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四百盆菊花搬到县城展出,为县城锦上
添花,与众多退休人员共度老人节。2005年病逝。
郭子旃(1911~1958) 青城县郭坊村人。1929年离家到北京当学徒,1937
年,参加革命,在董必武领导下做地下工作,1939年由罗世文(曾任四川省委书
记,在渣子洞就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1946年,在燕京大学新闻系读
书,创办进步刊物《读书与生活》,担任副社长兼编辑。194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
国民党空军继续做地下工作。年底回到解放区,在东北军区空军工作,参与创建
中国航空学校,任副校长(正师职),后转到河南省安阳地委。由于健康原因,
长时间休养,1958年病逝。
马节松(1911~2005) 山东省济南市人,祖籍青城县龙虎庄。民革成员,
青年时代先后毕业于齐鲁大学理科和财政部盐务警官佐教练所,曾任山东盐务税
警第五队队长。抗战爆发后,赴延安抗大学习,后任第一战区游击总司令部上校
指导员、特派员,河北省政府军队视察员,第一战区总部驻十八集团军代表,苏
鲁战区总部参议,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委员蒋匀田秘书。建国后,帮助济南市政协
等单位回忆、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曾参与整理国民党在山东的历史资料二十余
万字。 1988年3月被聘任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多年来,积极参加文史馆组
织的各项活动,建言献策,勤勤恳恳,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作为积极推动建立济南“五三纪念碑”的倡导者之一,
亲自给李鹏总理上书,得到李鹏、丁关根和省委、省政府及济南市委、市政府的
大力支持,促成了“五三纪念碑”的建立,并以济南“五三惨案”亲历者的身份
多次为新闻单位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董景琦(1913~1987) 青城县老董村人。1935年,在山东省省立第四中学
毕业后考入曲阜第二师范学校。1937年,日寇侵占山东,在二师的教师楚图南、
任百戈、刘弄潮的引导下以随流亡团的名义赴西安,又几经周折于年底到达延安,
在延安抗日大学学习。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年抗战中受组织安排专修日
语。结业后,做日俘军官的改造教育工作。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解放石家庄、太
原等战役。1951年赴朝慰问,回国后任吉林省公主岭空军医院政委、铁道部沈阳
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1987年,因病治疗无效,逝世于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
葬于沈阳烈士公墓。
董子骏(1913~1993) 青城县老董村人。在其叔董景琦的影响下,于1937
年在邹平参加了马耀南领导的抗日军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由
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日寇俘获,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
1944年, 中国共产党开辟青城县抗日根据地, 他先后被委任一区、四区区长;
1949年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后留福建工作,退休前任福建龙岩地区中级法
院院长。
韩业镕(1915~1998) 青城县西北街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世纪
40年代初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被分配到甘肃省玉门老君庙油矿工作,是我国
最早的石油专家之一,系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在玉门老君庙油矿工作35年后,调
至天津塘沽渤海油田工作。其生平传略被收入《英汉石油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