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时令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4&rec=73&run=13

春节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天未明即起,煮水饺,燃鞭炮,庭院置香案,
祭天地三界之神灵,说话要吉利,不许讲讳语。长辈要给小儿压岁钱。天亮开始
串门拜年,晚辈向长辈叩头行礼(未出嫁的姑娘除外)。街邻有嫌隙者,拜年言
和弃前嫌,辞旧迎新。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又名上元节。 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凡四
夜张灯,十四主麦,十五日主谷,十六日主豆,十七日主蔬菜。月明无风为收灯,
名曰占岁灯。每晚灯火通明,男女老少,结伴观灯,热闹非凡。农谚云:八月十
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们常常踏雪观灯,又谚云瑞雪兆丰年,元宵飘雪,
预示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灯之后,家家户户的主人都要端着灯盏室
内院外照耀一遍,意为驱邪逐祟,不招虫虫蜮蜮。
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多样的各种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
划旱船、扮芯子等,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
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正月十六是叫闺女回娘家的日子,俗称“叫客”。过去,多用小推车、毛驴、
马车去接闺女。闺女临走时,要给公公、婆婆磕头辞行,待婆婆告知允许住的天
数后再走。住娘家不能超过二月二,一般在正月二十八送回。对出嫁的闺女,三
年内娘家每年都要叫。
二月二 传说中是蛰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龙抬头”。周礼规定,此日为天
子劝农之日,历代帝王都于此日亲自执犁耕田。二月初二起,各种农闲时的娱乐
都应结束,开始春耕备播。青城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
蝎子蜇。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
可口。还有把面粸子和蝎豆一块炒的。人们用吃炒蝎豆和炒粸子来祈祝多子多福,
家人平安。传有“二月二炒豆子,大人孩子一溜儿。二月二炒粸子,大人孩子一
席子”的谚语。
清明节 是民间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含三日,即清明前天的寒食和“百五日”
(小寒食)。“一百五,去添土”,给祖坟添土,保持封土不减。寒食祭祖上坟、
吃鸡蛋,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大概这是古代“寒食”禁火的遗俗。插柳、踏
青、放风筝、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清时时节,风和日丽,正是郊游踏
青的好时节。放风筝时,如果风筝断了线,落到谁家宅院,主家就认为不吉利,
就把风筝踩烂。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是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户户食粽
子,门上插艾和桃枝,用以避邪。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
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大人则饮雄黄酒,以避病患。妇
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
驱瘟避邪。
五月十三 民间相传是“关老爷磨大刀”的节日。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
式,又称“雨节”。五月中旬前后,夏收已毕,新麦入囤,习惯上坟祭祖,让祖
先“尝新”,叫“上夏麦坟”。
六月六 即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天贶节。人们都在这天搬出衣箱晾晒衣
物,以防雨季发霉或虫蛀,谓之“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生虫,也叫
“晾箱”。读书人家则把书籍搬到院子里日光下晾晒,称为“晒书”。
六月六做炒面。这天早晨人们把小麦、大麦等放在铁锅里炒到黄熟,然后磨
成粉。食用时,将炒面盛到碗里,放少许盐或糖,然后用沸水冲拌、食用。
七月七 七月初七,民间俗称“乞巧节”。因这个节的活动主要在晚上,所
以又叫“七夕”。传说这天晚上,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搭一座鹊桥,让被王母娘
娘分离在天河两岸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七夕”之夜,民间有乞巧活动。
身穿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集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然后借
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钱,谁穿上线,谁便被视为向织女乞得“巧”了。能穿上
线的少女,被认为能够找到一个称心郎君。
七月十五 世称“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又叫“鬼节”。由于过去民
间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在同一天,所以,有人认为祭祖的传统中有佛
教超度众鬼内容。旧时当地有“请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时拔五
谷(高梁、谷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为一束放于堂前,祭毕将“家前”
送走,置五谷于大门上,寓意祈求丰年。
中秋节 即八月十五日,又称“仲秋节”。人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
家人团聚,又有“团圆节”之称。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仲秋之
夜,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上月饼、石榴、枣、毛
豆荚、花生、葡萄等瓜果,全家人一起赏月。民谚有“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
石榴敬老天”的说法,称为“祭月”,拜后分食,合家欢宴赏月,谓之“圆月”,
以示全家团圆。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也叫“九月九”、“重九节”。我国古代
以单数为阳,九为阳数之最,两“九”相逢,所以叫“重阳”。旧有重阳节登高、
插茱萸、饮菊酒的风俗。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是“三冥节”之一。
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奉告祖先秋收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外,还用彩纸
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给祖先捎去过冬衣
服。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民间称为“腊八节”。民间多用米、豆、枣、
花生煮“腊八粥”,据说吃了能增福。
腊八清晨喝“腊八粥”。一般人家的腊八粥,是用小米或糯米、大红枣加水
熬制而成。殷实的积善人家有在腊八这天舍粥(又称“放粥”)的习俗,以积阴
德。后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
日,故又称“辞灶”。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
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
他上天说坏话)、水饺(取自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的说法)。拜祭磕头时,
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
君像揭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并让小孩分食灶糖,燃放鞭炮,意味着送灶
君上天了。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
送灶王爷上天,还有一个讲究:一家人必须都在家才能送,如果家里有人不
在家,要等到春节人全祭祀后再送灶王爷上天。
送灶以后,据说是诸神上天,从此时到除夕,百无禁忌,民间称“没忌讳”,
嫁娶无禁。所以,有人结婚,在来年查不出“好”日子时,就多选择在年底这段
时间里结婚。
除夕 腊月三十日或小月二十九日为年除日,这天为岁穷月尽之日。下午门
上贴桃符(春联),晚上人们常通宵不寐,叙旧话新,祝贺来年有好运,叫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