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4&rec=46&run=13

学校沿革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青城县在嵩青书院旧址成立县立高
等小学堂。1907年,全县有高等小学2处,学生32人;初等小学31处,学生343人。
民国初, 小学教育有所发展。 1917年, 有小学55处,其中高等小学2处。
1929年,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小学发展较快。翌年,有小学95处,其中完全
小学2处,共有学生3376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0%。
学制 1905年,实施“癸卯学制”,规定小学修业为9年,其中初级小学5年,
高等小学4年。 1912年, 规定小学修业7年,其中初级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
1922年实施“壬戍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2年。建国初,小学沿用“四、二
制”。
课程设置 1905年,初级小学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历史、地
理、格致、文学、体操、国画、手工共12门。高等小学设修身、读经、讲经、中
国文学、中国历史、农业、商业、算术、地理、格致、国画、体操、手工共13门。
每周授课时间初小为30学时,高小为36学时。
1912年,取消读经、讲经课程,增加国文、算术课时,农业、商业、国画、
手工课程由随意科改为必修科。后课程设置屡有变动,大致为国语、算术、公民、
社会、 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1936年7月,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上课时间
执行教育部《修正小学章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课程未变,日伪统治区将修身课改为精神训话
课。抗日根据地将修身课改为抗日爱国教育,其他不变。
乡村小学经费 各乡村小学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支付,学校其他费用由学校属
村按地亩筹措,县补助之办法。以免学费为原则,视各校情况,征收杂费,每生
一年不得超过一元。
县补助办法 1、学校经县备案者方得享受补助;2、学校人数须25人以上者;
3、 学生成绩核查平均在60分以上者;4、学校设备初具规模者;5、男女合校每
添女生一名年补助一元;6、单设女生一个班,每年补助大洋80元;7、领取补助,
学校管理员须出具收据。
附:
短期学校 1932年,县政府向社会招考了一批短期小学(扫盲)教师,工资
每月15元(银币),县府统一发服装,上身中山服,下身马裤,全省在章丘县统
一培训,由教育厅科员任教师,教育厅长何思源和乡村研究院院长梁漱溟也有时
亲临讲课。
全县短期小学(半日制)54处,学生多为女生,因男生大都入了国民小学。
在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夜校中,教育内容主要是抗日教育,保家卫国,驱逐日
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同时也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是识字教育,以政治时事教
育为主,文化学习为辅。
解放战争期间,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号召人民
支援战争,一切为了战争,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后期,由于时局
已较稳定,夜校的学习,文化学习成分加大。
抗日课本 在日伪统治青城时期,进行奴化教育的同时,时任国民党第十区专员
的薛儒华创编了抗日课本,在辖区内各学校使用。当时学校配备两种教材,并在
课桌下挖一坑洞,平时用抗日课本,日伪扫荡时把课本藏在洞中,换上日伪教材。
另外,城外教唱抗日歌曲,有《在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
曲》、《保卫黄河》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