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管理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4&rec=44&run=13

教育行政 清代,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为儒学署,亦称学署、学宫、县学等。
学署内设教谕1人,训导1人。教谕为县之教育行政长官,主要负责文庙祭祀、教
育所属生员等;训导是教谕的辅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青城县奉令废
科举,撤学署,成立劝学所。
1912年,改劝学所为视学所,1917年复称劝学所,设所长1人,劝学员2人。
1924年改称教育局,劝学员改称视学员。1928年,将视学员改为县督学,并增加
教育委员2人。 1933年,改教育局为县政府第五科,下设行政、视导两股;有科
长1人,科员1人,县督学1人,教育委员2人。
1944年,青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设文教科,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小学教
育和扫盲工作。 1945年日军投降后,青城县民主政府设文教科,有科长1人、科
员2人。
学校管理 清朝末年,小学分为初级小学与高等小学堂。初级小学规模较小,
一般不设负责人,教员由办学单位聘请,但需向劝学所备案。高等小学堂属县立,
设学监(或堂长) 1人,总管学校事务,教师则由学监聘请。业务上由劝学所管
理。
中华民国建立后,小学仍分初级、高等。初级小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并负责聘任教师。高等小学仍由县立,校长由县任命。对高、初级小学教师学历
要求较严格。1929年实行义务教育,学校骤增,体制管理有所改变。各区创办高
级小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委派校长、聘任教师。
40年代, 青城县仅有2处联办中学。名为省立,实属地方联办,仅报省厅备
案。
校舍与设备 清末民国初期,初等小学校舍多租用民房,北伐以后小学多有
专用校舍,也有庙宇祠堂改用的。高等小学由地方筹资兴建。1945年后,亦有没
收的地主豪绅的宅院。
建国初,县内小学、中学教学设备仅有简单的教学挂图。之后教学仪器、教
具、标本等由省教育厅逐渐配备。
教育经费 清代废科举制以前,乡村私塾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和地方捐资;
书院办学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拨款,二是学田收入;学宫经费全由官拨。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青城县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有产业收入、官府拨
发、学生缴纳等形式。主要用于教职员工资、生活补助及教学用具的购置等。
民国初年,教育经费的来源为田赋附捐、学田租金两大类,另有基金利息、
杂税附捐等。主要用于高、初等小学的日常费用。1935年,青城各学校的经费来
源为:县立小学完全由县拨款;大杨家、义和镇、彭家庙、八里庄、清河镇小学
则由该学区自筹,由县补助一部分;其它106处初级小学则由办学单位自筹。
抗日战争时期,青城县境内三种政权并存,教育经费来源各异,日伪统治地
区其教育经费从人民手中勒索;根据地或游击区,共产党所办教育事业经费由各
村自筹;国民政府统治区,其经费来源大致与抗战前相同,但数额大为增加。如
1932年青城县年国民教育经费总额为19716元,而1943年教育经费则为35332元。
在经费使用上,社会教育经费与教育临时费比抗战前大有增加。是年,青城县经
费支出情况是:教育管理委员会1524元,学校经费21720元,社会教育10648元,
学校补助费1440元,教育临时费5968元。
1909年青城县教育经费情况表
单位:元(银币)
收入 收入分析
1730 产业租入244官款拨给180公款提充542学生交纳506乐 捐258
支出 支出分析
1908 职员薪津12, 教员薪金1208仆役工食70副食用品440图书标本器
具83,杂用95
国民时期青城县教育行政领导一览表
┏━━━━┯━━━━━┯━━━━━━━━━┯━━━━━━━━━━━┯━━━━━┓
┃ 姓名 │ 籍贯 │ 职务 │ 学历 │ 时间┃
┠────┼─────┼─────────┼───────────┼─────┨
┃ 张连尊 │ 茅子王 │劝学所所长 │北京初师 │ 1917年┃
┠────┼─────┼─────────┼───────────┼─────┨
┃ 王杏林 │ 段王 │教育局局长 │师范本科 │ 1924年┃
┠────┼─────┼─────────┼───────────┼─────┨
┃ 李荣祥 │ 宫家 │教育局局长 │山东省立一师艺术专修科│ ┃
┠────┼─────┼─────────┼───────────┼─────┨
┃ 董景智 │ 董家 │教育局局长 │师范 │ 1928年┃
┠────┼─────┼─────────┼───────────┼─────┨
┃ 张家庆 │ 郑家纸坊 │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山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 │ 1929年┃
┠────┼─────┼─────────┼───────────┼─────┨
┃ 段继业 │ │教育局局长 │ │ 1930年┃
┠────┼─────┼─────────┼───────────┼─────┨
┃ 王寿征 │ 兴王 │民众教育馆馆长 │农村师范 │ 1930年┃
┠────┼─────┼─────────┼───────────┼─────┨
┃ 齐振铎 │ 杂姓刘 │教育局局长 │山东省立二师 │ 1931年┃
┠────┼─────┼─────────┼───────────┼─────┨
┃ 董曰信 │ 结网刘 │第五科科长 │山东省立一师 │ 1933年┃
┠────┼─────┼─────────┼───────────┼─────┨
┃ 杨敏斋 │ 南彭家 │教育科科长 │山东高等学堂 │ 1939年┃
┠────┼─────┼─────────┼───────────┼─────┨
┃ 杨晶泉 │ 杨坊 │第五科科长 │山东省立四中 │1938~1940┃
┠────┼─────┼─────────┼───────────┼─────┨
┃ 黄法章 │ 扒沟李 │十六联中校长 │北京平民大学 │ 1941年┃
┠────┼─────┼─────────┼───────────┼─────┨
┃ 张连尊 │ 茅子王 │青城简易师范副校长│北京初师 │ 1942年┃
┠────┼─────┼─────────┼───────────┼─────┨
┃ 王馨堂 │ 段王家 │建华中学校长 │国立东南大学 │ 1943年┃
┠────┼─────┼─────────┼───────────┼─────┨
┃ 陈恩普 │ │文教科长 │ │ 1944年┃
┠────┼─────┼─────────┼───────────┼─────┨
┃ 王苇塘 │ │耀南中学校长 │ │ 1945年┃
┠────┼─────┼─────────┼───────────┼─────┨
┃ 王宏图 │ │文教科科长 │ │ 194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