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4&rec=14&run=13

虹吸工程 为利用黄河水发展农业,青城、齐东两县合建虹吸工程。1933年
4月,由建设厅派人员测量。1934年1月,高青县与齐东县各派第四科长会同建设
厅技正曹瑞芝与陆大工厂订立合同, 虹吸管直径21吋,5月在马扎子正式开工。
建设厅派技佐陈次玉和两县第四科长及技术员、工程师等共同办理。10月,建设
厅技正曹瑞芝验收虹吸工程并投入运行。两县各开行水渠一道,长10公里,同年
史家试淤区淤出沃田200余亩。
打井 高青县虽居黄河之滨,但多受决溢之害,不蒙灌溉之利,水、旱无法
调剂,膏腴又变为沙碱。1933年,由建设厅提倡水利,分挖井、虹吸二项,挖井
数量无可统计, 只记挖井贷款及督导办法:1、水车钻井每眼160元;2、钻井每
眼120元; 3、水车砖井每眼100元;4、砖井每眼80元;5、土井每眼40元(井筒
深在3丈以上,井口有5尺以上砖筒为之)。挖井贷款后,由建设局督率,挖井人
员导助,于是各类井数陆续增加。
黄河堤防 青城县地处黄河下游,南起马扎子,北到杂姓刘,为南北走向;
往下为东西走向,至翟徐,呈索头状依于黄河东南岸,境内黄河堤长约35.5公里,
水面一般500米左右,汛期宽达2000米以上。1883~1948年,黄河大堤经6次维修。
清咸丰八年(1858年),境内黄河段修筑民堰。清光绪九年(1883年),清
政府为防洪水漫溢,在民堰之外再筑大堤,人称官堤,称民堰为二堰。1884年,
官堤完工, 底宽17米,高2米,临河、背河坡地分别为1:2.5和1:3,这是境内黄
河第一次修堤。
第二次修堤, 1886~1894年废民堰,以官堤为基础加培高度为2.2米,帮宽
12.1米,顶宽6米。
第三次修堤,1895~1904年,加高0.8米,帮宽4.4米,顶宽6米。
第四次修堤, 1905~1908年,因1900年五道口凌汛决口而加高0.5米,帮宽
2.7米,顶宽7米。
第五次修堤,1936~1937年,国民党政府组织民工固堤,加高0.5~1米,平
均帮宽4.9米,顶宽7米,局部宽8~9米。
第六次修堤,1946年,中共青城县委和民主政府带领人民复堤,首先填沟、
垫坑、 修补坡脚残缺, 翻挖掘明显洞穴,然后培厚、加高,在原基础上,帮宽
2.4米,加高0.8米,顶宽6~7米不等。
1947年7月, 继续复堤,时值汛期,黄河归故道初次迎洪,高峰连接,持续
时间长, 险情不断,最严重处顶宽7米的大堤坍塌的只有2.5~3米。原因是第五
次修堤时, 堤坡5行大柳树,只是拦腰砍伐,残留堤内的半截树身隐患所致。解
放军闻讯赶来抢险,军民经6天7夜的奋战,终于保住了大堤的安全。
附:
漯水 又名漯川。古漯水行于济水北、黄河南,流经豫东,是鲁北大川。古
漯水由今黑里寨崔孟李入青城县境,经中店、刘家镇、徐家寨、青城南、花沟北、
义和镇出境,河最宽处8.5公里,最窄处2.5公里。东汉永平十二年,王景治黄河,
修筑西起荥阳东至千乘海口的千里堤坊,上游占漯水河道,下游走惠民县境至利
津,本地漯水河道仍为支流。南北朝末期,漯水河道淤堙。
黄河马扎子决口 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1895年8月),黄河洪水连续上涨,
险要处河水与堤顶相平,加之连续降雨七昼夜,堰内外大水茫茫。由于平时无备,
临时抢修泥堰, 远道取土督战不力,8月10日凌晨,河水在马扎子决口,口门在
今11~19号坝之间, 大堤桩号为120+150~120+500。该处临河堤高2.9米,背河
堤高4.7米, 决口口门长350米,水深5米。河水主流按当时地形高低,顺大堤向
东北,至码头、连五庄再离堤折向正东至苏家,迂回向东南到青城,流至花沟、
双柳树,再越吉池沟向正南到曹家庄,至此水分两股,一股越支脉河,注小清河
流向博兴、广饶;另一股反向正西至吉祥头,流至黑里寨北,迂回至长里庄、演
马, 又反向黄河大堤,经苇园终止。在上述范围内,其中东牛王水深3.5米,落
沙2米;杂姓刘水深1.8米, 落沙1米;小刘家水深1.3米,净清无淤。在决口处方
园10公里内, 除口门附近落沙2米外,其余114个村庄,19.8万亩土地,落沙0.5
~1.5米不等, 平均压沙13225万立方米。从此,地被沙压,沃野变瘠壤,3年内
未能恢复生产。洪水所至,死人无计,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沿堤居民自马扎子上
首的官庄、经家,至下首孟口、堤上阮,都迁移到堤上搭窝铺栖身。11月间,河
水下降,主流归槽,开始堵口,以黍秸为主,桩绳配合,将口门堵复。马扎子决
口冲跌处形成巨坑,约2000平方米,水深3米(即史家大潭),后常年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