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3&rec=1&run=13

重修《青城县志》序(一)
盖自结绳之后,有书契记事之文曰:志。在天文则分经纬,于地理则辨山川。
《禹贡》一书,经两条于四隩;职方所记,恢五服而九畿。元和详郡国之书,太
平著环宇之纪,广舆别为考略,通志代有增修,数者垂编具有深义。一为万祀,
定经久之界,谓名山大川无改移;一为王者,明无外之规,任寸地尺天皆入贡。
若乃溯人文于下,邑必须考志乘於彼都。括苍补遗,成於楼公璩之手,吴兴掌故,
见於徐献忠之编。高陵赖泾野而传,武功籍对山而著,凡皆同条而共,贯允为体,
大以思精夷。考青城原有“旧志”,怡则荡於回禄,再则迄於神宗。人往风微,
浸归磨灭,鲁鱼亥豕,莫订伪讹,轶事既患其无征,古本并虞其脱略。自非续加
纂辑,何以昭示来兹。于是,邑侯方公以报最之馀閒,矢讨论之微志,搜彼记载
属予编摩,爰乃慎校稽勤披阅,聚公私之简帙,核新旧之见闻,或博访缙绅,或
旁咨父老,或取证於正史,或兼采夫家传,或远索之残碣断碑,或近得之遗文传
稿,裒为叙次汇成全编。为征信而阙疑,亦厘舛而正误,发凡起例,标举指归、
挈领提纲,总期划一。仿列史之载,循吏增入名宦诸人,表彤管之有礼宗,重订
烈女一志。首尾略具凛信,今传后之心事实颇详参。略迹原心之论,百五十年之
事,敢云掇拾无遗。一十二卷之书,业已次第告竣,风土景物之名胜、览者昭然;
忠孝节烈之流传,吁可鉴矣。於戏乡国数典,足征一统之;车书都邑,考文永奠
万年之疆。理幸生圣代,共际休明,部次州居,属词比事,例衷诸史。讵等琐言,
外纪之诬义附于经,非同丛说笔谈之谬学。渐淹贯承,绪论于先民,才谢宏通庸
希风于作者,计此日校䌷既毕。留备征文考献之资,俟他年著述有人,大启石室
金匮之秘。爰弁数语,冠於篇端。
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小春朔日,莱阳丙子举人周瑊撰
重修《青城县志》序(二)
志何昉乎?昉乎史也,而辞婉于史,史尚褒贬;志无讥刺似同而异者也。古
者海内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太史公因一国之事裁而为史。有纪有传以至天
官、河渠、礼乐、律历、封禅、平准无不详书。志则包举郡邑巨细必録,如山川、
宫室、沟洫、风俗、田赋、学校、礼制、兵防、秩官、人物,至于灾异卹政亦必
备载。是则同其文而异其权,史则恶恶;严志则彰美而示劝为多。按周礼,小史
掌郡国之志。 盖又昉此欤! 然其源自九邱出尔。 昔陈寿作《三国志》,常璩作
《华阳国志》,然皆史也。而冒志名,志者大要以正疆域,辩士贡、考俗、昭文,
鉴往而垂来,不可废也。而郡邑志之详略异焉。邑志宜详,郡志宜略而等之,故
凡邑乘前编,纲举目张文简事实者,宜复随时逐一厘正,稍有未妥者,务义例归
一。删其不经,汇其方策,征其逸事,补其艺文,咨采从前未编之遗,订正群书
失收之典,如是得观厥成焉。夫志也者,所以纪事实也。事无关于政体,无益于
民生者概不可滥书;纪星野、则谨四时占验,所以重农事也,纪地理、则谨川泽
陂池,所以备旱涝也;纪武备则详扼塞,所以严防守也;纪学校则详条教,所以
端士习也;纪名宦则重政绩,所以劝循良也;纪选举则先经济,所以抑浮华也;
纪人物则重实行,所以敦节概也。凡此皆实政,无非所以为民也。古人以土地、
人民、政事分纪,诚卓有所见,非苟而已也。
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仲夏,贡生李允升撰
重修《青城县志》序(三)
夫邑有志乘,国有史书,用著先进,懿行以昭后世,使人民知所劝惩,得有
观感而兴起也。然史书所载善恶并存,邑志则专注善行,不善者缺焉。亦寓善善
从,长恶恶从,短之微意也。青邑自明万历三十年,杨司空梦衮先生重修。因曾
遭回禄重修,亦无异创修。崇论宏议焜耀一时,续志称为良史,才非虚誉也。至
清乾隆二十四年,越一百五十余载,经孝廉张倬先生续修。凡邑中、故家、遗俗、
名公、硕德、博采其前言往行,集为撰述,以示来兹。惟科第恩荣功业卓著,方
得列於选举,忠孝节义宿儒名流始能加入人物,道有可传文足历力世,乃可书于
艺文,是志书所序。不但纪德位禄勋名已也,亦欲使后起者,仰闻望之隆,动百
世仪型之慕耳。煌煌钜策不可为邑中名教大法哉。计自张公而后迄今逾一百七十
余年,其中徽猷伟绩、忠孝贤良,湮没失考者更仆难数何?文献之无征阒焉。无
闻若斯之久也。兹因县长王公树森留心世道,倡修县志,而旧志年远失修,鲁鱼
亥豕,莫可辨认。幸有李公允升续稿藏留,持此以作粉本,校对无讹。若管中窥
豹,全豹瞭然在目矣。岂意,采访初兴、王公交卸,新任葛公家俊握篆青邑,奉
内政部及省政府颁修志之令。征求各县旧志程式,以不背党义务合时宜为宗旨。
值此国体更变,世势迁移之际,上宪明令未宣体式,如此难定也。嗣经民政厅奉
省政府令征取六朝秦汉以上碑碣图书,青邑无考。又征取明朝以上者,有焦文炳、
董积躬、杨梦衮诸名公碑碣存焉,遂印刷若干份以呈上闻,旋即民国新组织条例,
随各局所陈明宗旨利益,以昭建国大纲,令群黎遵守奉行,又除十柜采访员报告
事迹外,逐汇集百余年见闻所及,各抒管见以备展览采择。庶於沿革建设之新法,
盛衰兴废、祥异灾变之故迹,有所稽考,续述不致泯灭无征也。尚望后起之君子
继此而详加参订,得以留传不休,不惟东邹有庆,国家亦与有光焉。故历叙原委,
略作承前启后之小补云。
中华民国十八年,岁次己已,邑贡生韩履青谨识
续修《青城县志》序(一)
民国癸酉年冬,余奉命握篆青城,夙夜靖共,求可以兴利除弊嘉惠于民者,
切实推行。勤政之余,索观县志,以征文献于先哲,乃枣残梨缺,字迹模糊、鲁
鱼亥豕之处亦多。青邑县志修自乾隆二十四年,迄今百七十余年未曾续修。所有
历代文献,湮没而不可考者,不知凡几,后人欲有所因革损益而无所适从,余甚
忧之,尤幸近奉省令饬各县一律续修志书。余首倡之,邑绅和之,刻期设立志局。
延聘通儒、主任编辑,并分遣多士,广为采访,期限三月从事续修。现经脱稿、
首卷起星野迄古迹,志之本意也;中卷录典章、文物、事实变更、志之通例也,
末卷纪文词、补遗缺、附杂志。乃推广绪余而羽翼乎。斯志也,衍其目六十有九,
约其类一十有八。若土宇离合之迹、户口登耗之由,风俗人才美恶盛衰之实,与
夫征役之所以昔寡而今多,庄田之所以昔无而今有,建置之所以昔废而今兴者,
必皆循例以定其名,立论以通其义。详不繁,而欲明,简不遗而欲覆,末敢自信
也。质诸名流复行校正事竣,当序以识其岁月,呜呼! 志岂易言哉。免惟兹土,
在元前为东邹、在明初立为县,列入国图。因之,贤人君子宦迹亦多矣,皆缺而
不为,或为而不传,余何人斯,敢妄议耶! 虽然志即史也,志以纪郡县之事,史
以志天下之事。定是非,别善恶,以公劝惩者,史也。考俗尚验政治,以备采摭
者,志也,史以严万世之大闲,志一表一时之公论。大闲立、僭窃不敢逾,公论
明,而邪议不能惑。志有资于史也、大矣。欲为维持世道计者可无虑哉,此孔子
不足征之叹,所以发也。是郡县之志似缓而实急也,余不敏曷,足以与此。夫惟
食其食而不怠其事,民之休戚,实切於身,政之利弊,亲击於目,既不忍以不言,
又不能以无言,故不自知,其言之戆且激也。取讥获戾,乌可逭乎。昔李吉甫作
元和郡国志,谓,为政者,执此可能治天下噫,是编也。后之君子,恕其妄而察
其愚,则于斯邑,临政之始,或未必无小补云。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孟春之吉,洵阳杨启东震声氏撰
续修青城县志序(二)
志一统者,博而宜精;志一邑者,约而宜备。虽大小不同,而传信则一。夫
贵乎传信者,岂徒矜雅赡广见闻,供文人学士诵习已哉。将使山川、城郭、庐舍、
井田,先哲之典型,民生之休戚,披图展卷,灿若列眉,而莅斯土者,兴利除弊,
易俗移风胥视乎。此青城县志,自乾隆中叶以后,失修迄今一百七十余年,无起
而继之者。吾乡震声杨君适权斯邑,奉省令重修县志。盖与邑绅王君雨村,董君
贡如诸君子议定续修,谆谆嘱余总其事,自惭浅陋数充滥竽。夫一邑土地、人民、
典章、文物,凡足以验兴废、考得失,备为掌故可资考镜者,惟志书是赖。惟去
吉愈远,变迁愈杂,续编亦愈难。况民国肇造以来,其政教之转移,人文之升降,
因革损益,率多变更,苟非博雅淹贯,硕学通儒,精心纂辑,而欲粹然一帙遽告
成功,不戛戛乎,难哉。余学业荒疏,本集思广益之旨,与诸君子搜罗探讨,务
期详尽,若国侨为命必由草创,讨论修饰,以收润色之功,何况于志。即以涑水
紫阳之贤,而通鉴纲目两书,犹资刘范蔡赵诸公之襄助,余何人,斯敢自用哉。
虽然以百七十余年之事,敢云掇拾无遗,一十八卷之书业已次第告竣,限期短促,
迫於速成,获戾贻讥在所难免,至率尔操觚尚希原谅,用赘数语付诸简末,是为
记。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孟春之吉,古泉州赵梓湘谨识
旧志凡例
旧志修於乾隆二十四年,迄今一百七十余载,其间典章文物,风土人情,政
治之因革,时事之变迁,以及名宦高贤,孝妇义士,他如务农种谷,敬教劝学,
美不胜书。俱宜逐条补入,以续往古,以振来兹,俾后之考古者借资考镜。兹将
旧志凡例录后,以备存古之一具。
旧志未知始於何年,明神宗癸丑毁於火。万历三十年,邑人杨司空梦衮重修
时,尚为诸生文赡事,该信使良材惜多残缺。近孝廉张君倬有志纂修,属草稿未
定,赍志以殁,今特为成之。
国家赋役原有定额,但例多变更。兹先载旧志,原额至某年某例随时注明,
亦提纲挈领,委悉别有,全书不及备载。
学校大典,有能修举废堕者,惟书首事之人。如明化堂书董钟和,若邑侯司
铎止於职官名下,连及之,不复赘。
吏兹土者,循绩卓越,德政及人例入名宦,旧志不列,今特表而出之。
凡人物旧志及济南志者,概不敢遗,以世次久远,原委难稽,毋庸妄加去取。
凡人品功业显著者,入人物志,俱以时为先后,不以先后为优劣。
阀阅世家贤才辈出,若重序世系,未免嫌其琐屑,兹止详前传后,但注明系
其子孙,庶一览了然。
艺文志所载,皆取其有关于青邑山川人物,决不泛及。
闺闱节烈,实关名教,惜僻壤下户类多湮没,其得於志乘者,第存什一于千
百例,得具书。
原志不分卷数,今厘为十二卷,各冠小序,俱予撰次,庶纲目井井,便于观
览。
志与史异,原不厌详。青城尤甚,地僻事简,特广为搜讨,以备信史。
续增凡例四条:(光绪十九年,李允升续)
邑志,首列天文体例宜尔,不必傍推曲引,以畅其说。“史记”天官书,五
行志,可尽征乎。分野纪于历象,占验惟重民务。此郡邑所同,惟祥异稍有不合,
录其可征信者,而于旱潦尤详。三代而下,救荒、善政、规划尤为精,当邑吏民
有能得其意而赈贷有方者,并著其名於篇。
邑志,学校多者有附於建置中者,岂曰无当,然于先王化民成俗之本旨则失
之矣。书院所以育英才也,馆舍膏火有司宜以时规划,虽曩兴而今替者亦备志之。
社学,古侯国小学也,邑无贫富,乡各有师,弦诵之声相闻,其前有者,附载之,
无使废堕焉。
选举志列荐辟一科,乃青志自金元以前,纪载无征,事多遗缺,后虽屡经纂
续搜罗颇富,体制略具,而荐辟殊寥落,前志不录今莫可考核矣。惟念盛世三途
并用,则掾仕与援例者,皆宜咸登,庶见朝廷一命之荣云。
前志义例,未能划一者,当一一厘正,归于切实,或补,或芟、或新增,或
附见要,以义例为断,事出於因,义同於创,虽分类不同,而事有关涉。所谓师
其意而不师其迹云。
续志凡例
一、目录次序,本天地人物之义,审其次第而分别置之。仰观俯察,以辨方
位星野,固全志冠矣。四时占验灾变异征,天人互相感召。故岁时祥异次之,相
其阴阳乃兴版筑,则疆域建置次之。郡邑既成,任贤分治,故次职官、次户口、
次田赋,民居既奠秩祭是崇,则祀典次之。化民易俗教学为先,故次教育,教化
即修誉髦斯作。故次选举,次新政、次兵事,登庸功立,观化俗成,故次人物,
次列女,人贵物贱故次物产,而邑之可传者,具是矣。虽然丛杂之伦,奇零之数,
亦不容漏也,故以拾遗次之,至艺文,则统天地人物,而光辉万世者也,故以艺
文终焉。
二、志欲其详,不厌辩论,其中旧志所已及者,则书旧志,李氏所续增者,
则书李志。属张君倬底草者,则书张记。至乡耆之绪言,老成之卓见有可采者,
亦必书其姓氏,不敢矜为己有,亦不敢附会雷同。
三、懿好本属同心,是非自有公论,如青邑,以往名宦旧有乡贤,以至节义
孝友,代远年湮,惟赖采访者据实以闻,若得一名实相符者,尤必公同摩对,稍
涉游移,不敢滥为登载。
四、桥梁与道路原相济而成,旧志於建置内,仅记桥梁而道路缺焉。兹补添
道路与桥梁,同列舆地门内,较为适宜。
五、旧志祀典礼节过繁,兹择其要者存之,以取删繁就简之义。
六、地粮漕米,沿革变迁,数有增减。兹就现在征解之数,取归简要,俾易
了解。
七、旧志有学校一项,止载文庙学宫与名宦乡贤等迹,兹合新设学校及宗教
汇为一篇,更名曰:教育志。
八、旧志风俗一项,今改为礼俗,盖礼系定制,俗有不同,相沿已久,渐失
礼意者,有仍系古礼名称全非者,故以礼俗二字名篇,较为合宜。
九、人物志中,笃行孝友,最不易称,必其人已没其行可传者。然后能入现
在者,不得立传盖棺论定,姑以俟之将来。
十、寺观,唐代建置甚多,现在率多废圯,所存无几。兹与金石古墓并列入
古迹,以为谈古者证。
十一、旧志无新政,兹以改建民国特志新政数条,以志沿革而重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