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丧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82&run=13

一、丧葬的传统方式
中国农村的丧葬习俗,无论从传统的观念形态讲,还是礼法中的教科书讲,
它在人们潜意识里始终占据着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地位。在丧葬殡仪形式上,它
的程序复杂,内容浩瀚,耗资也大,远比办喜事要投入得多,当然,这里指的是
乡村中的有钱人。本村有谚语云:张家(吃)菜,李家(吃)糠,省下粮食出大
丧。以此足能看到,人们对吃得好歹不足挂齿,给老人送终时荣耀一番,才使门
弟风光。
据村里的老年人讲,从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多世
纪中,他们所见到的丧葬殡仪大致分三个档次。清末秀才李文长是本村的大地主,
在周围三乡五镇也是名门望族,他的丧葬殡仪是排七大殡。也就是说,从死后的
第一天算起到下葬入穴,恰好是七天的时间。在前六天里,四面八方来奔丧的,
祭奠的、领差的、忙殡的人车水马龙,灯盏彻夜,香火蒸腾。第七天出殡时,好
几支殡乐队合奏,十六人抬棺罩前呼后拥,从家门口沿街通往墓地达一华里半,
拜祭的食桌、席棚、台廊两厢排立,灵棺在孝子的一拜三叩中缓缓推进,连蒲台、
滨县、高苑的县太爷都赶来送殡。他的坟墓阔深,和已逝的女人墓穴相接,完全
是用石灰土锤筑而成,墓穴四壁涂以彩绘,造型精美的八仙桌、太师椅、茶壶酒
盏排列有序,确是当年当地的一代风骚。第二种丧葬的情况属一般小财、小富门
户,丧期多为排三,其规模都视本人的财力而定,排五的并不多见。对寿终老人
的坟墓也很讲究,有的墓围砖砌灰打,上面以盖板掩棺筑台高垒;有的还要更客
气阔绰一点,修筑一种叫“窜棺”的墓穴。这种墓穴深亦阔,里面除能安放棺外,
周边却能人绕人过,四壁有简单的彩绘。上面的墓盖不是平型的,而是特种工匠
砌筑的“拱形”桥式掩体。这种墓的区别在于,别的方型、长方型墓是从上面垂
直下棺,它却是在墓首留出一角通道,把棺材从平地下垂推到墓底安葬,显然,
一般小家小户是办不到的。在出殡的形式上,这种规格的要求是属大、小殡仪之
间,顾用吹手行乐的可不设棺罩;设棺罩的也可顾用吹手乐队,但对出殡都十分
重视,也是倾财力而为之。第三种情况就属贫穷人家了,家境好些的也不敢搞排
三、排五的丧期,能买点砖砌成坟下棺就不错了。多数户根本无钱买棺材,摘下
或撺掇三扇门,一扇门作底,另外两扇门做两帮,扣成个三角形的仿棺将死者掩
葬。更甚者是居多的顾农佃户,房无一间,耕无寸地,人死了多用席卷箔裹,乡
亲们和四邻八舍帮着挖个土窝子一埋了之。因为这些穷苦农民,连自己家的土地
都没有,还会有什么属于自己的墓地呢!
二、丧葬改革及移风易俗
提起丧葬改革的问题,应该说是从七十代才开始的。过去,也曾有过对丧葬
从俭、破除封建等移风易俗的提倡,但那仅仅是提倡而已,既便在某些时候也采
取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却没有从大的方面解决问题。
汉民族最讲究“尸骨完体”的遗训,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如果尸骨不能完完
全全的归为一体,就等于说是个被天地遗弃的人,不为祖坟肯接纳的幽灵。所以,
当有人客死他乡后迁坟,或者因故死时体肤实在难以找全,在埋葬入坟时用节骨
草洒进棺材,算是尸全的一种信奉。而“土葬”便是汉民族几千年来格守如一的
丧葬方式,一直沿袭着“生前造墓”、“阴身重于阳身”、“生不能安而求死后
恙”等传统习俗。正因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好多年中,似乎其他一些封建糟
粕的东西在被剔除与杜绝,只有丧葬礼法和习俗冲而不破,破而难立,一直困扰
着各级地方政府的社会工作。从七十年代开始政府正式提出和强调丧葬火化的决
策,从根本上冲破了人们“原尸原骨”神圣入殓的观念,使丧葬方式向着社会文
明迈出了第一步,这就是为什么说丧葬改革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意义所在。
三合店村历来是个民合心齐的村子,尤其是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号召积极响应。
丧葬火化问题一提出,确实是一件戳动人心的大事,亘古以来的传统丧葬观念根
深蒂固,人们当时很难以接受,认为火化使得老人死不安后,实在是大逆不道。
然而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对群众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入开展,1974年本
村从村民李景熬开始,揭开了丧葬火化历史的第一页,从此,全村再也未曾出现
过土葬的现象,这在当时当地产生了轰动性的社会效应。随着丧葬火化改革的推
进和人们对传统观念的下断更新,在丧葬仪式上自然越来越俭约与科学。人死后,
“村委”班子领导出面安排下火化事宜,乡亲们过来表示下自己的哀思,孝子们
逐步以黑纱取代了白孝服,来奔丧的亲戚朋友把过去带香火纸钱的风气也逐步改
为花圈,基本上杜绝了大设棂堂的陈旧做法。给死者净面穿好衣服后,让作最后
诀别的子女与亲人看上几眼,即刻签证到县火葬场火化,如果不是遇到晚上或下
半夜病故的,都是当天病故当天火化。
在丧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历史进程中,三合店村党支部、村委会大胆决策,
于1995年出台了占地30亩的全村公墓新规划,把过去散见于各处的家族零星墓地
一律迁址到新公墓来。这是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昭示出传统道德观念正在和现
代文明溶为一体。
三、起骨陈
遇到迁墓、并葬、合墓时,把已故者的墓骨重新挖掘出来,进行整合后再下
葬,俗称叫“起骨陈”。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凡迁墓、并墓、合墓,起骨、入葬仪式和通常出殡一
样隆重,现在当然不同了。1995年三合店村迁址公墓时,是在清明那天统一行动
的。各家各户都按照已划好的地段进行墓位的整理,到处摆满了用薄木板、硬纸
板或各色花簇做成的仿棺材型寿匣,每一个钉成或糊成的棺位上,都竖有原死者
的灵牌。因各户的祖坟,多年来由于修沉沙地、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修
改造等原因,大部分的祖坟虽然方位上有个土丘,可真正挖掘下去将墓骨找到或
起出来,已变得很难了,特别是过五世以上祖人的遗骨就根本挖测不到,只能用
“节骨草”洒在木箱、纸盒里取代下葬。而从七十年代至1995年这二十年的坟挖
掘最好办,大都是埋葬的骨灰盒,坟墓挖得都比较浅,差不多当时只用砖砌成个
放开骨灰盒子的微型底穴而已。即使是骨灰盒腐烂了,上面的砖穴还在,所以,
费不了多大气力就清理好了。
正是借这个好的迁墓时机,全村不少户都为先祖人新立了墓碑,远远看上去,
这些万树丛中的墓碑,静静地肃然立着,透出一种别具风情的人文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