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文化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70&run=13

农业合作化后,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十分注视,提倡说新、唱新、演新
的“三新”方针。几乎每年从县到乡都组织几次不同形式的演出,选拔一些好的
节目进行汇演。虽然每个村,尤其是大村,有没有上调的参演节目并不苛求,但
村里不组织文艺活动是不行的。因此,从五十年代起,农村文艺活动成为宣传党
的方针、政策,为各项中心工作服务的轻骑兵。它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到学校
和本村其他群众组织,象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由年度定期的汇演和公演,发
展到如节日庆典、党政大事,都组织文艺队伍进行演出。三合店村的锣鼓队一向
驰名全县,在全县参军欢送大会、区乡革命烈士扫墓活动、庆祝人民公社建立、
水利建设誓师大会等重大场合,曾多次调出参加。
从六十年代以后,文艺宣传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除延续过去某些活
动模式外,并开始有了更新的提高和发展。它不再是仅仅为了某项服务或活动而
活动,而是自觉组织起来搞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文革”之前,村里
的青年人创办农村夜校,学政治、学文化、学唱歌、学演奏,充分体现了年轻一
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在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些朝气蓬勃年轻
人的歌声笑语,无论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工地,生产队劳动中的田间地头,乡间大
道的收工路上,饭前饭后的农家小院和星光月影之下,随时可见他(她)们这个
群体或个人的面容。
八十年代期间,本村的农民夜校又开一代新风,把学习的目光转移到科技培
训、科技致富大计上来,谓之“科技文化活动”。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调动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培养一批又一批生产科技能手,开设一项又一项
技术革新项目,使粮棉产量一跃再跃,使双孢菇等效益农业屡创新高。这一农民
夜校的创办,它体现了精神世界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即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物质的精神是虚幻的,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廉价的。因此
说,三合店村在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是站在更高的品位来指导和发展生产,而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于其说是生产力的提高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倒不如说是精神的开拓为科技生产力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文化生活在现代化建设中发展,现代化建设在先进文化中提高,也许这就是
两个文明建设缺一不可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