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科技资源与高效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37&run=13

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生产转化过程。在农村,它
的发展与提高,又是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逐步加大的重要标志。三合店村是一个依
靠科技致富的市、县知名小康村,2002年人均收入已达3800元,远比当地小康村
所规定的2700元要高出的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早已形成了村民们的致
富共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科技资源,更快的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是三合店村广
大干部群众从事生产活动的中心议题。作为农艺师的党支部书记刘德忠,他既是
一个科学种田、科学试验、科技推广的生产实践者,又是一个擅于把自己所掌握
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融汇到“两委”班子集体意志和智慧的基层带头人。七十
年代前他担任生产队队长时是如此,七十年代后他当选党支部书记以来更是如此。
多少年来,他早已和全村的棉农、果农、菜农、桑农、种粮户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科学试验与科技推广
七十年代前后,三合店村的科学种田活动,就局部的、低层面的在四个生产
队中断断续续的开始了,其中,以现任党支部书记刘德忠为队长的第四生产队最
为奏效与成功。在田间生产中,搞宽垅密植、开沟夺碱、生产方和营养钵等,闯
出了一条敢与传统生产方式挑战的创新之路。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看,
虽然不敢说是搞科学试验,但是,搞科学种田的大旗他们已经开始举起来了。正
是在这种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刘德忠和他所在的第四生产队,棉花皮
棉产量很快突破100市斤, 粮食产量也同样列为全镇、全县之首。从此,三合店
村便一步步跨入了生产先进村、科技致富村的行列。
二、良种试验及开发效益
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国家把黄、淮、海平原低产田开发纳入农业发展
规划之中。在县科协、县农业局科研人员的帮助支持下,刘德忠承担了高青县黄、
淮、海万亩大豆低产田的开发试验。他借助多年来一直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
并参考了许多有关技术资料,对大豆品种对比、密度施肥等生产课题进行了专项
试验。在两年多的考察论证方面,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搞出了一些很有价值
的对比数据,为全县大豆规模化生产做出了贡献。该项目推广实施后,大豆单产
由原来一直徘徊在50公斤左右的基础上, 提高到单产175公斤以上,而部分小面
积的最高单产达到200多公斤。 1986年,这个开发项目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
奖。
1987年至1988年,他又接受了县农业局所安排的小麦精量播种、半精量播种的小
畦对比试验。通过对小麦播前、播中、播后以及施肥、配药等环节的管理,到亩
穗数、穗粒数测产的结果,进而详细地写出了项目试验报告。这个试验项目的成
功,不仅为确定小麦适量播种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并且解决了过去往往下种量大、
密度大而成穗低的矛盾。同时,减少了种子投入,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
科学种田的技术含量。由于小麦精量播种、半精量播种在全县的推广与普及,加
之小麦逐步良种化的更新换代, 现在,单产已从八十年代前200公斤的中、低产
水平,猛增到九十年代后的450多公斤的高产高效期。
三、棉花化学调控与适期摘蕾
棉花种植,在农村经济收益中一直占据首要位置。相形之下,虽然近几年在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声浪中被相对冷落了点,但是,人们对它的种植仍然保持着
极为稳定的心态。在三合店村,“要发家,种棉花”的认识早已深深扎根。八十
年代末期, 全村皮棉单产就突破100公斤,到二十世纪末,每亩单产产量稳定增
长。可以说,在棉花的种植与管理上,三合店村的确是一个强项,其主要原因所
在恰恰是管理技术的提高与推广。从播种到收棉,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或环节上,
以刘德忠为首的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总是不失时机地利用技术夜校、街头墙
报、有线广播和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传授有关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并针对不
同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在对棉花的管理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化学物品的调控呢?简单的说有两个
因素。一是在棉花的增产增收中,化学合剂物品有着较高的科技含量,对棉花不
同生长期的量化施用要求非常严格。用量少了,达不到理想的效力标准,用量过
多,反而会导致棉花的畸形发育和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在化学物品一定阶段的施
用中,将对棉花管理的下一个环节抑或下几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仅在
剂量上要把握好,更加引起注意的是要控制棉花本身生长中的技术管理,从而,
能够达到保存与转化化学物品的有效潜力。更具体一点说,伴随着近几年水肥条
件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地膜棉面积的普遍推广,对于棉花个体与群体的营养生长
和生殖生长的预压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用化学调控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矛盾,
以塑造理想的株型。如对于助壮素、缩节安抑制生长性的药物施用,一般适宜在
水肥条件好的高、中产棉田和有茂生旺长趋势的地块喷洒,而不宜在棉棵生长弱
和土壤干旱的情况下予以施用。要宏观地把握地膜棉普遍存在相对早衰的问题,
可在棉花的现蕾期、初花期、花铃期分三次喷施。特别是在夏季三伏高温、干旱
雨涝、虫袭脱肥、光照多变等地膜棉的早衰敏感期,必须施加“强源减库”的技
术措施,才能保证棉株的代谢源与代谢库平衡,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
有效地防止棉花早衰所带来的某些损失。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措施的药物调控,
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使增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
棉花摘早蕾的技术操作, 主要掌握的环节是摘蕾的时效性,通常来讲,6月
下旬至7月上旬为最佳时间。 这个时期是棉棵底层开花结蕾期,对它的摘除,可
以有效地控制伏前坐桃,大大减少棉株的代谢库,从而防止了棉花的周期早衰。
通过对比试验,如果不及时摘除早蕾,即使其他防衰措施都到位了,仍然难以避
免棉花早衰现象的发生。
棉花摘早蕾管理技术的应用,是选择在棉花成长最佳期有效地促进多坐底桃、
多坐伏桃的目的,就象果树的剪枝疏果一样,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产效益。然而,
摘蕾环节的完成并不等于一定会使棉花高产高效,相继跟上的是棉铃期施肥。按
照棉花长势的实际需要,追施不同剂量的尿素和过磷酸钙混合液喷洒,这是管理
措施的第一步。紧接的第二步是保浇铃期水,以保证棉花在结铃期有充足的水分
消耗。因为只有具备了水分的合理充足这一条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化学肥素的
应有作用。
地膜棉摘早蕾技术的应用推广,稳定和提高了棉花质量、产量的生产效率。
并在棉花良种化、管理科学化逐步改进的条件下,三合店村的棉花皮棉产量一直
保持着亩产130公斤左右的水平,成为经济收益来源的基础性产业。
四、果树栽培与技术管理
果树的开发试种是三合店村除棉花种植外,最早赢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又一亮
点。1984年,引进了红富士苹果苗种,第一次拉开了果树进村的历史序幕。三年
后正值土地承包时由9户农民分别承包了这片苹果园。人们万万没有料到,这9户
承包者以受益数倍的经济效益震动了全村,很快,苹果的种植大面积推广开来。
在以后的几年中,虽因当地苹果产量市场过剩,曾出现过暂时的蛰伏期,但是到
了九十年代初期,苹果种植又迎来了比较活跃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保
护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两委”班子作出决策,特聘县、镇农科专业技术人员
来村讲座,编印技术应用手册,建立本村技术人才培训班,为果树栽培与技术管
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迈出了果树开发推广的崭新步伐。
果树的种植栽培,除它自身有其生长的特性外,也象其他植物一样所要具备
的三种要素,即水、肥、土为其前提的。果树属木质物类,具有枝繁、叶茂、果
丰的生长态势。因此,它的成长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及肥沃的地力,方能保证果品
的质量和产效。这正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那样:果子好吃树难栽!可见在种植栽培
上,果树对条件的要求远比其他一般植物要高、要严,否则,就不能达到收益好
的目的,这是基本条件之一。
果树的技术管理措施又是保证果树成长与增产保收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就一
般情况而言,基层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比较匮乏,造成了技术管理上的品位低、
力度不够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两委”班子不惜花大气力,分
别安排和组织好几个果园管理小组。提前搞好技术指导方案,将技术管理的环节
细化、量化,如什么时间施尿素,什么时间施土杂肥,什么时间施复合肥,怎样
施,施多少;如何打药,啥时间打,防止蚜虫、卷叶虫、红蜘蛛打什么药,御防
炭疽病、轮纹病和其他病菌侵染施用什么药剂等,都详细地作了配量、类型和程
序上的规定。在几年的实践中,使本村拥现出一批批新的技术管理人才,进一步
丰富了科技生产力的人才资源,为果树的加快发展铺平了道路。
五、桑园开发与管理效益
1995年全村推行“两田制”以后,“两委”班子就把桑园开发作为效益农业
规划的一部分。 1997年,由4户农民率先报名引进桑苗,第二年养蚕一开始便取
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产效比棉花种植要增收百分
之二十左右,头一脚就踢开了植桑养蚕的希望之门。1998年,“两委”班子作出
决定,划出80亩地作为桑谱开发园,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常家镇政府
也拨出10000元的专项贴息金, 这样,全村便形成了一个植桑养蚕的热烈局面。
到2000年, 养蚕户已发展到120多户,年产蚕茧600余张,蚕茧48000多斤,毛收
入达38万元,除去成本投资,户均纯收入1000元,人均增收250元。
养蚕是一项收益好、见效快的致富门路,它的养殖虽然周期短、投资少,可
技术管理却相当严格,如果搞不好,其风险性很大。“两委”班子非常关注全村
养蚕户的思想动态,一方面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
与他们作好市场预测和管理风险的思想交流,以使养蚕户有充分的超前意识来应
对某种挑战。正是他们具备了这种思想准备,在2000年以后蚕茧市场价格下滑的
形势面前,比较顺利的解决了效益农业调整的种植选择,获得了以市场调节和科
学种植观的双重效益。
六、双孢菇生产专业村
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三合店村分别荣获高青县人民政府、淄博市人民
政府命名的“双孢菇生产专业村”称号。三合店村因双孢菇的生产而名声大振;
双孢菇因落户三合店村而成为外商光顾的蔬菜之冠。当人们一提到三合店村的双
孢菇,会自然的和刘德忠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1996年是全县推行“两田制”的第一年。“两田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进行土地调整,从而保证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转型和效益农业的开发利用。党支部
书记刘德忠本人是农艺师,对科技兴村的思考由来已久。于是,他通过对本村土
质、水肥、人才三大资源优势的综合评估,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开发双孢菇
种植规划的新设想。万事开头难,为了解决群众的思想顾虑,不致于重蹈过去一
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复辙,他率先建起种植大棚,并在“两委”班子内部和条件
比较成熟的户落实首批建棚人选。一开始,便组织这些种植户到外地参观学习,
同时,又把自己早已搜集、整理出来的一些双孢菇种植资料拿到技术夜校进行分
析和研讨。从大棚建造、菇床铺肥,到棚室加温、发酵料时间等,他都亲自到现
场进行示范与指导,攻破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老天不负有心人,从开始种植的第
一年里,不仅获得了试种的成功,而且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在19个种植户中,
双孢菇的量产、产值都超过了去参观过单位的平均标准。自1996年试种到1999年
的四年中,由于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有力拉动,种植面积由原来的
2100平方米很快扩大到了3.2万平方米, 基本上实现了一户一棚的种植目标。仅
此一项, 可达年产双孢菇33万公斤,价值120万元,每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正是在双孢菇种植的大力影响下,也带动了其他生产经营项目的发展,在本世纪
末的最后一年里,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以上,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小康村。
双孢菇种植技术的改进革新——反季节种植,又是三合店村的一个首创。在
刘德忠的带领下,经过反复实践和努力攻关,把过去常规性春、秋两季种植模式,
改加为冬季农闲季节设炉加温生产的反季节生产。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改变和填
补了冬季双孢菇生产的市场空白,有利于双孢菇储存、运输,价高、易售,并且
为冬闲变冬忙,劳动力开发增值又辟蹊径。与此同时,还利用双孢菇收获后的菇
床下脚料肥田改壤,减少土地的化肥资本投入,更有利于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
的发展之路。
伴随着双孢菇生产种植的不断扩大和经营效益的逐步提高,双孢菇生产已成
为三合店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收入的源头之一。2000年,“两委”班子又提
出了扩种到4万平方米的开发构想,并着手筹建一座容积为150吨的双孢菇恒温库,
为适应下一步规模化生产和产品贮存、保质、销售打好基础。他们并不满足现有
的成绩,提倡要有更大作为的开创精神,又在菇类品种的多元化上趟一条新路。
这年,再度带领一批双孢菇种植户技术人员赴外地学习取经。回来后, 经刘德忠
提议成立了三合店村食用菌协会,并组建年产10万瓶的新菇种——花菇菌种厂。
这一新菌种的引进与推广,又成了进军效益农业途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常家
镇党委、镇政府作出决定,为了稳定与保证三合店村双孢菇种植的良好局面,带
动全镇发展双孢菇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效益农业,实施了以三合店村为生产基地的
新战略规划,制定了全镇扩种30万平方米的双孢菇生产目标,并聘请刘德忠为总
技术顾问。
三合店村双孢菇生产经营的发展与推广,不仅为本村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并且为全镇、全县乃至淄博市树立了榜样。它充分体现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
的创造精神和为人称道的聪明才智。
附:
双孢菇栽培技术
(2000年7月)
双孢菇是世界上栽培早,种植较广的食用菌,双孢菇含有人体中所需丰富的
营养成分。使肌体营养得到平衡,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双孢菇是一种草腐真菌,
原料当地取材,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栽培方法简单。经过四年的种植证明,
把冬闲的时间变成冬忙,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一、培养料的配方(100平方米为单位计算,单位:市斤)
每100平方米所需的原料:干麦草3000斤(麦草要求色泽好、无霉变、鲜黄色),
干牛粪纯度要求达到95%以上。肥精劲大,草足菇壮。所需要商品肥料尿素80斤,
过磷酸钙65斤, 氢质碳酸钙90斤, 生石膏粉80斤,生石灰(优质块灰)40斤。
(老棚消毒用生石灰80—100斤) 敌敌畏5斤,多菌灵2斤,甲醛7斤,高锰酸钾2
斤。
二、预湿料及建堆的方法及时间
1、 预湿场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排水方便、靠近菇棚的地方,先将麦草预
湿,湿透为主,拧出水3—4滴为标准,预湿两天,如湿度达不到标准,可再加水,
时间安排在8月10日至8月25日进行。简易棚提前。
2、培料制堆程序为:预湿麦草两天正式建堆,建堆后四天进行第一次翻堆,
再经四天进行第二次翻堆,再经三天进行第三次翻堆,再三天后进行第二次发酵,
需时间7到8天。发酵料的过程共需20—24天。发酵的时间不宜过长。
3、正式建堆
建堆前将牛粪筛细,提前2至3天进行预湿,含水量以手捏牛粪指缝有水而滴
2至3滴即可, 在喷水翻堆时,将0.5%敌敌畏和50%的多菌灵各半斤随翻随喷,然
后盖上薄膜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经两天后建堆用。
建堆时麦草的含水量以手拧麦草用力后滴水4至5滴为宜。第一层麦草的厚度
为30公分, 长度为8—10米,宽2—2.5米,把尿素和牛粪的七分这一分撒在第一
层上,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厚度为20公分,把尿素和牛粪分成七层撒匀,牛粪封
顶,高度为1.5米。
三、翻堆
1、建堆4天后,开始第一次翻堆,把生石灰块灰30斤粉开(剩余10斤覆士用),
分层撒上,层次同正式建堆。翻堆时要把麦草翻松,让料中的氨气散发,把表面
和底层的料放在中间,把中间的料放在两边及表层(如水分达不到要求可补水)。
2、 经四天进行第二次翻堆,把过磷酸钙65斤、生石膏粉80斤分屋撒上(同
上)。堆的宽度缩为1.5—2米,长度7—8米,高度不变。
3、 经三天进行第三次翻堆,把氢质碳酸钙60斤(剩余30斤覆土用),每层
施上, 层次同上。第三次翻堆时,要留出排气筒,每隔1.5留一个,底下20公分
横一块木头,随上垛隔1.5米立一根高1.8的直木头,封顶后拔出,形成排气筒。
堆宽应缩为1.3—1.5米,料的酸碱度为7.2—8PH值为宜,经三天后进行第二次发
酵。
4、二次发酵的操作
经四次翻堆后,把料进行翻动,然后用薄膜盖严,加湿55—60℃,保持两天
的时间, 第四天进行翻堆一次,料周围用0.5%敌敌畏和50%的多菌灵1:500倍进
行喷洒,盖腊熏闷,待三天进棚。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表面出现一层白色放线
菌,无氨气臭味,料质疏松富有弹性,色泽棕色,进棚前在料场把料摊开1—2次
把氨气散开后,方可进棚。
四、进棚
1、正式建堆后,立即安排建菇棚,应在20天内完成。2、菇棚选择坐北朝南、
地势干燥、靠水源近、排水方便、冬季太阳能照射的地方(建棚不能建在地势低
洼和房前屋后有树的地方) 。棚内畦面为1米,中间2米。畦间走道0.5米。棚的
宽度和面积大小,可根据实际进行安排。3、进料前的老棚及新棚的消毒:(1)
对多年的老棚,要彻底清理残留物,对墙壁要彻底清理,然后用生石灰粉撒匀,
培养料进棚以前菇房要喷一次较浓的石灰水, 菇房内周围要喷一次1:500倍的多
菌灵和敌敌畏药液。(2)培养料进棚以后,每百平方菇房面积,用敌敌畏2斤烟
熏杀虫,用甲醛4.5斤、高锰酸钾2斤进行熏蒸。消毒后,经2—3天通风方可播种。
五、整料播种(菌种上床)
播种前要检查棚温料温,棚温25℃以下,料温28℃以下经过二次发酵六天后,
把料进棚后, 如温度大,可全天通风,如料干可喷0.5%的石灰水。在棚内翻动1
—2散发出氨气, 料的厚度为15—20公分,最厚不能超地22公分。用木板摊平,
(每平方用菌种1.2—1.5瓶)进行播种,检查菌种瓶内的杂菌,如有绿霉全瓶不
能,把菌种的一半撒上,用手翻动3至4公分,摊平后再撒上剩余的菌种,轻轻拍
实, 盖纸封闭7天,在盖纸上面喷一次0.1%高锰酸钾水,进行消毒和湿润,全封
闭3天后, 待菌种萌发时,每天开始通风,棚内温度控制在27℃以下,每天早晚
各通风1小时。 双孢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25℃,子实体形成的适宜温度
为13—18℃,播种期应安排在9月下旬为宜。
六、覆土
从播种至覆土一般需15天左右的时间,菌丝吃到底就可覆土,覆土应注意几
个方面:
1、培养料面应保持湿度,如料过湿,通风时间4—6小时。2、要检查是否有
杂菌,一旦发现采取措施,由于水分大,牛粪拌料不匀,出现白霉取出,然后用
1%的甲醛水或1:10的食醋消毒。 3、对覆土的地质要求粘性土,不含沙质。每百
平方需用土3—3.5立方。要捡出土中的杂质,进行过筛,粗土细土分开。把剩余
的轻质碳酸钙30斤,生石灰10斤拌入土中,同时将敌敌畏半斤甲醛2斤加水300—
500倍喷入土中杀虫灭菌。土的含水量40%左右,土料湿度要求搓得圆,捏得扁,
不能粘手,然后用薄膜盖严48小时,方可覆土。4、覆土分粗、细两种。粗土厚2
—2.5公分,细土1公分。要求厚薄均匀一致,床面平整。如果覆土料面干,可用
1%石灰水轻喷水喷,覆土后的棚内的温度要求20℃—23℃。
七、覆土后的管理
从覆土到喷重水一般在11天—13天左右,菌丝露出土面说明覆土不致,要将
有菌丝的补上土,待菌丝再次露出土面,面积为三分之一就可以补土喷水,喷水
的数量按土粒温度决定。一般每平方米2—3斤,分两天进行,每天分3—4次喷完。
喷后通风1—1.5小时,温度大,通风时间长,两天后,如果局部发现有菌丝爬上
土面, 则说明喷水不够,有菌丝的地方再补土补水,一般在喷重水后4天就发现
子实体扭结,7—9天子实体有黄豆粒大小时,再喷一次保质水,喷水后通风半小
时左右。每潮菇结束后停水1—2天,使菌丝得到恢复,管理同上。
八、秋菇的管理
为夺取双孢菇产量的高产,冬暖式应在9月底播种,简易式9月上旬播种。秋
菇管理料面的水分是关键。用水恰当,菌丝生长旺盛,子实体生发多,出菇潮数
增多;用水过多,会造成菌丝萎缩,消退原基形成少,蘑菇的子实体出现锈斑,
红根;用水不足时,则子实体不饱满,会出现平面凹顶或表面有鳞片。如菇棚发
生早害, 用杀灭脂1000倍,敌敌℃畏棉球熏蒸。(1)随着气温下降,第二批菇
采收后, 逐步减少喷水量,保持细土松软;(2)在秋菇管理中,通风换气、保
温、保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秋菇前期气温较高,蘑菇多,新东代谢旺盛,要加
强菇房的通风换气, 降低室温,通风每天3小时,但要保持棚内湿度。当棚温在
14℃以下时,在中午通风有利于提高棚内温度。
九、冬季管理
冬季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高低。进入12月份春节前后,气温低生
产难度大,但市场价格高,耐储存,也正是冬闲,必须加强管理。12月份,气温
下降,必须保证棚内温度在10℃以上,稳定在15℃左右。在温度通风较合理的情
况下, 双孢菇在严冬中能够正常生长,应注意以下三点:(1)在菇棚温度降到
10℃以下, 可采取加温措施,夜间进行加温。(2)充分利用阳光,可用双层薄
膜覆盖,中间放麦草,增强保温提高棚内温度,也可用草苫覆盖。用黑薄膜,上
午掀开, 下午盖上。再者在棚的前面少放麦草,约2.5米左右,上面可盖麦草上
午搂下来下午盖上去,利用阳光提高棚内温度。为保证棚内温度在10℃以上,可
进行全天加温。 (3)严冬的温度应比秋季的湿度略干一点,温度大,温度低,
不利于双孢菇生长。通风应在中午进行。
十、春菇管理
秋菇和冬菇的正常生长后, 春菇的产量很少,但是还会有产量一直生长到5
月底。春季温度逐渐转暖,做好防低温,抗高温的措施能获得一事实上的产量。
发挥秋、 冬、春产量优势,夺取双孢菇高产栽培取得较高效益。(1)春菇要看
土喷水,喷水由少到多,春季调节水分时不能太快、太急,避免喷水太多。(2)
追肥:春菇追施肥料,补偿肥料不足。目前用0.2%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做追肥。
(3)通风注意,低温,中午进行,高温在早晚各通风一次,时刻注意天气变化,
夺取双孢菇高产,提高经济效益。在实践中掌握它的生长规律,总结经验,学习
交流先进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