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水利资源与农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36&run=13

一、水利资源的开发演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土具有唇齿相依的关系,是生产要素中的重中之重。
解放前,三合店村的水利资源是一个空白,完全依靠老天降雨吃饭,所以和“水
利”两字挂不起钩来。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抗旱救灾,于是,将
目光投向了地下水资源,开始了全民性轰轰烈烈的打井运动。农业合作化后,尽
管“人定胜天”的要求和呼声十分高涨,但只能围着有限的几眼浅水井打转转,
靠肩挑人担抗旱保丰收。如果说要真正将“水利”这个字眼提上生产议事日程的
话,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引黄灌溉工程开始的。
六十年代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相继实施。大到国家投资,小
到集体出力,一个脉络纵横的干、排、渠、沟、斗、毛配套水系网,一直把黄河
水送进田间地头。由于有了水利资源的基本保证,从此抗御了旱涝灾害的侵袭,
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的局面一步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
以后,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土地承包,分田到户,自流灌溉已无法指行。
由于水资源的缺少,国家对黄河水进行调控。自1996年实行按计划用水,黄河经
常断流, 严重威胁着农业用水,制约农业的稳定发展,1997年大旱,黄河断流2
个月,夏季作物大面积播不上种,而全村发挥了水库的优势获得了丰收。以上诸
多因素,自然让原本就趋于老化的大部分水利设施闲置起来,相取代的不再是自
流灌溉,而是机用的提水灌溉。然而,在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持继10多年后,
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困扰着人们。一是由于黄河时常断流所带来的水资源匮乏,在
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产效益发挥的滞后。二是原有的水利设施被损坏和废弃,造
成了仅靠机井灌溉的局限性。
鉴于这种客观实际,将如何改进水利条件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问题,已摆在了
广大干部群众面前。“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大胆决策,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在“两田制”土地调整胜利完成后,开始建起了两座工程规模较大的平原水库。
这不仅优化改造了130多亩低洼地, 保证近1000多亩土地的灌溉用水,而且清醒
的提示人们,建造平原水库是一个双管齐下,一举两得的生产创新。2002年,在
新一轮土地调整结束后的规划中, “两委”班子再次作出了新建8个蓄水库的决
策, 立刻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8个大大小小水库的建成,从根
本上解决了全村土地灌溉用水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大批土地得到优化。
二、农田水利设施及结构
农田水利设施及结构,是指水利建设工程中基础性建设和相配套的对应建筑
物。象水井与水车的相配套;水渠和水闸的相配套;进水渠与排水沟的相配套;
机井与抽水机的相配套;在自流灌溉中,又有干渠、斗渠、毛渠相配套,方可把
水送到田间等。另外,一些工程中的附助建筑物是不可缺少的,如桥梁、涵洞。
正是有了这些对应合理的系统性设施,才保证和顺利地完成对土地的灌溉。农田
水利设施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差别很大,它充分体现了生产力的经营
基础。更进一步说,它充分体现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生产含量。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在1955年开始的抗旱保丰收打井运动中,三合店村的干部群众,真正发扬了
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从初春开始一直到腊月底,男女老幼齐上阵,不惧酷暑
与严寒,整整苦战了一年,终于打出了砖水井46眼。其中,村南33眼、村西13眼。
当时,有两个最大的难题挡道,一是地下土质结构属流沙层,落茬十分艰难,因
此,出现了一些废井。二是砖的来源不足,或者说就未有什么来源,除全村干部、
党团员和群众自动捐献外,绝大部分用砖都是组织扒坟队提供的。那时候,“扒
坟掘祖”这一关就很难过,不知村干部磨过多少嘴,最后才把工作做通了,名曰
“老社员投资”。意思是说,让在阴界的祖人也来为抗旱打井做贡献。可想而知,
在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难是重重的。
从1956年开始,治理黄河的大会战几乎每年都有,其中全县引黄灌溉工程又
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整个规划非常宏大、系统,县、乡、村
三支水利建设大军形成一个连环作战阵势。县级专业队干大型的工程,乡级专业
队干中型的工程,村级专业队干小型的工程。率黄河水遍游全县,成为五十年代
末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整个县农业生产发展的可靠保证。
本村以南地层上的水利设施:东西走向的一斗渠一条,长1500米,配设提水
闸2座,桥2座,毛渠10条,长5000米;东西走向的二斗斗渠一条,长1000米,配
设提水闸2座、桥一座、毛渠7条,长3500米。
本村以北地层上的水利设施,除机井浇灌外,主要依靠有一条新挖通的从大
李闸口通往蒲子地水库, 长2000米,宽10米,深2.5米的大渠引水灌溉,保证了
村北土地的正常用水。
从1980年土地分田到户至1983年期间,因土地分户耕种,原田间配套的灌溉
系统基本上不好使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失去了某种作用,于是,开始由提水灌溉
取而代之。1984年全村土地调整后,“两委”班子作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
决策。一是全面整修,扩修原来引黄工程淤积的主干沟,以解决引水不畅的一大
难题。二是借助黄河水旺季节,以储存足够的生产用水水源。因蓄水问题已成为
御旱保丰收的可靠保证,“两委”班子且高瞻远瞩,一个个超前谋筹、运作,以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规划相继实施。
1995年春,投资4万元,挖掘土方2万立方米,在村东、村西分别建成了占地
18亩,可供150亩土地提水灌溉使用的平原水库两个。是年冬,又投资6.5万元,
挖掘土方4.2万立方,占地20亩,可供600亩土地提水灌溉使用的平原水库一个,
并改造了低洼易涝土地66亩。同时,为了提高灌溉、排水、蓄水并重的综合使用
能力,动用机械疏渠通沟6000多米,共挖掘土方2.5万立方,增加了3万立方的蓄
水量。1996年4月,投资6.5万元,挖掘土方4万立方,再次建成了可供近600亩土
地灌溉用水的平原水库一个。
以上几座平原水库的建成和沟渠疏浚工程的实施,既解决了土地灌溉用水与
洼地造田问题,同时,又开辟了另一项新产业——水面养殖。
2002年,为了更加适应“两田制”土地调整后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党
支部、村委会作出“全面规划,整体受益,着眼未来”的重大举措。正式启动了
占地120亩,动用土方15万立方米,可达蓄水量10万立方,总长1700米共8个条形
水库组成的蓄水库网。这8个平原蓄水库网分别是:调杜沟水库,长度300米,宽
度60米, 深度2米,总土方27000立方;窑东水库,长度130米,宽度50米,深度
3.5米, 总土方8200立方;窑西水库,长度110米,宽度30米,深度3.5米,总土
方7000立方;小学西水库,长度80米,宽度60米,深度4米,总土方10000立方;
蒲子地水库,长度130米,宽度30米,深度4米,总土方9400立方;二甲路南水库,
长度150米,宽度50米,深度4米,总土方10800立方;公墓南水库,长度100米,
宽度50米, 深度4米,总土方2200立方;围村水库,长度600米,深度3米,宽度
40米,总土方54000立方。这8个平原蓄水库网建成以后,基本实现了蓄水灌溉布
局的均匀合理,为全村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三合店村平原水库明细表
水库名痤落 长 宽 平方 深度/米 储水量/万 何年挖井 投资/万 占地面积/亩
窑西水库 100 20 2000 3.2 0.64 2002.11 0.9 3
学校西水库 65 45 2925 4 0.97 2002.11 3.1 4.4
老二斗水库 386 24 9264 3.5 3.24 2002.11 3.8 13.9
蒲子地水库 132 18 2376 3.2 0.76 2002.11 0.8 3.6
二甲路水库 143 20 2860 3.5 1 2002.11 0.9 4.3
牛棚南水库 110 26 2860 3.3 0.94 2001.3 1.1 4.3
窑东水库 110 25 2750 4.8 1.32 2001.3 1.6 4.1
沙洼水库 132 71 9372 5 4.68 1996.8 5.1 14.1
河沟底水库 250 46 11500 5 5.75 1996.3 6.1 17.25
管区南水库 90 29 2610 4 1.04 1995.3 1.5 3.9
粮站南水库 50 50 2500 3 0.75 1995.3 1.13 3.7
西南湾 160 50 8000 4.5 3.6 2004.4 2.5 12
东湾水库 130 25 3250 3.8 1.23 2004.4 2 4.9
62268 25.92 30.53 93.45
另外,为了解决较偏、较散地片用水和高难度引水土地灌溉问题,于1994年
投资2.4万元,新打机井6眼;2001年投资10万元,补打机井12眼,从而,实现了
全村土地旱能浇、涝能排,增产增效的奋斗目标。
2、农田灌溉工具使用及发展。
在解放前后个体单干的年代里, 本村仅在村南、村西临近,有3眼车轱辘井
水浇的小菜园地,手摇轱辘算是唯一的一种使用工具了。
农业合作化后,全村依靠集体的力量,在村前村后连续打出了40多眼井,为
抗旱点种、保苗发挥了作用。先是用肩挑人担、人推车拉大搞群众抗旱运动,后
来又发展到手摇链式水车、畜拉鸳鸯罐斗式水车、畜拉链式水车用来浇地播种。
这些灌地工具,直到六十年代引黄灌溉工程配套后,方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由于全村土地的地形高洼不等,除大部分土地利
用自流灌溉外,各生产小队都添置了几套小型、中型的抽水机,以及相配备的水
泵、硬胶管等,以提水解决某些地片用水困难的问题。从而,便迈出了用机械化
汲水灌溉的第一步。
从八十年代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
了土地灌溉机械化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据统计,除全村统一管理使用的21眼机井
电力外,机械提水能力已远远超过每户一部的使用标准。因为不少户的提水灌溉
设备不是一两部,而是有着不同型号和功能的好几部。现在全村农田水利基础设
置建设规范、完善,群众又掌握了更加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力。有了这两个相互依
存的“发展优势”,便是三合店村致富奔小康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