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党小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13&run=13

1945年以前,三合店村处在当时党活动所控制的边沿地带。这里的贫苦民众
苦大仇深,既秘密组织自己的亲人朋友参加抗日斗争,又协同党的地方武装打击
土豪劣绅和伪顽匪军。在周围几个村中,三合店村的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搞得很红
火,有不少积极分子敢站出来进行反日斗争。刘杏林、李景湘是最早投入革命队
伍的两名先行者。1945年解放后,原来不便暴露身份和已经站在了抗日活动中的
十几名积极分子,便成为三合店村农救会的骨干力量,并且很快建立了村党小组。
党小组的建立,使处在复杂形势和环境中的核心力量树立了起来,保证了党的各
项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执行落实。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新发展了李行奎、李本
芝、刘士臣、李福奎、李景高、李允恭6人入党;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李景蔚、
刘士祯、李行华、李福昌、李福光5人参军并光荣入党。
解放区的生产自救,是村党小组领导开展的又一中心工作。对于参加解放战
争的战士和组织南下支前队的家属,全村实行“代耕”制,解决这些户的生产、
生活问题。对于刚刚翻身分到土地又缺乏生产耕作工具的农户,党小组负责让他
们自动组织起插伙组,进行帮工、换工,互利互助搞生产自救。对于条件较好,
有一定能力的中等户,党小组帮助和动员他们开设不同类型的小门店和摊点,以
解决当时农村商贸流通不畅, 农民生活必需品、 生产小器具等不足的问题。从
1945年——1949年建国前这段时期,三合店村就相继开设粉房、馍馍房、挂面房、
油房、豆腐房、轧花房、杂货铺、裁衣铺、铁木铺及串乡小摊贩等20多家,特别
是制作豆腐户最多。个人扫土熬成“土硝”户达20余家。这种就地取碱土熬硝的
小生意,一是成本低廉,二是效益快捷,这在当时农业生产季节性收获间隔,对
无钱短粮的群众来说是个进财之道。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土硝品是制造火药的重
要原料,这对地方小兵工厂的发展,曾有过光荣的历史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