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2&rec=1&run=13

三合店村位于高青县城以东十华里,黄河南岸广青路北侧交通方便之地。人
文属大汶口,龙山文化,为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其土地、油气矿产资源丰富。
全村220户,833人,可耕地面积2200亩,计粮田800亩、棉田1100亩、林果200亩、
渔塘及蓄水库水面100亩。村势座落呈长方形,主街四条为南北走向,东西街两条,
路面硬化通达, 设农历凡逢五、十集日市场。本世纪六十年代,从旧庄搬迁始建
新村。 现居由李、刘、王、张、翟五姓组成,李姓居多,约占70%,刘、王姓约
占28%,其他两姓约占2%。
元朝末年,统治者荒淫无度,百姓生灵涂炭,各州县义军揭竿而起,此地属
农民起义军陈友谅辖区。明朝初年,由于战事不息,人民依然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谋计逃生者无以数计。据李氏宗谱载:祖籍河北枣强人,明初为避祸乱至山
东诸城,洪武三年(1370),李氏一家转迁至此立足。李姓迁来之前原兄弟四人,
长兄失落黄河北无嗣以续,次弟留住诸城业机里,三弟迁至今高青县木李镇木李
村,四弟来此驻足立业。四弟迁住后家渐日盛,养育了四个儿子:李以有、李以
忠、李以白、李以初,都先后成家传宗,便形成了至今还保留着的李姓家族四大
院的格局。而刘、张两姓为坐底旧主,亦在繁衍接代(今张姓已无后嗣)。王姓
则是在明朝末年由现滨州市里则镇王家安迁徒而至。三合店村立村名为明洪武四
年(1371年)。当时,李姓迁至后,刘、张、李三姓素为和睦。村前设车马店驿
站通往黄河渡口,令来往客商赞许不己,其名声远震,故刘、张、李三姓主人以
尊吉祥,新立村名三合店村,并沿置为今。明、清两代时,先属益都府蒲台,后
属武定府滨县。1946年解放,属解放区政府高苑县大李区,1948年属高青县大李
区。建国后,行政区划屡经更迭,先后属高青县大李乡、齐东县大李乡、高青县
田镇区、博兴县田镇区、高青县田镇公社、高青县三合公社、许管乡、常家镇辖
区。
三合店村地灵人杰,素以礼义忠勇之邑被人所称道。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
自卫解放战争期间, 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作出过重要贡献。有7名烈士浴
血奋战为国捐躯。 有5名青年在淮海战役支前工作中冒炮火南下,并立功受奖。
在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反霸除奸,巩固解放区胜利果实斗争中,全村人民群众
无私无畏,敢于冲杀在革命前沿,屡受解放区人民政府的表彰嘉奖。农救会长李
景官、村长李本坡、妇救会主任董秀珍就是当时的功臣。儿童团、识字班、妇救
会、贫救会、青年自卫团,为保卫和巩固农村新政权建功立业。土地代耕、插伙
组、拥军扶属等搞得热火潮天,为发展大生产和地方生产自救运动创立榜样。建
国后,全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一个个难关,表现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1955年
抗旱打井运动中,有歌谣“打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至今仍传为美谈。
在1956年治黄筑堤抢险工作中,三合店村小车队声扬大堤:“一车一个丘,一车
一座山,黄河低了头,咱都登上天”,这种力拔地兮的英雄气慨,已写进了治黄
大军的史册上,李景高是当时英模之一。即使在后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产、
生活遭受极大破坏与困难的紧要关头,全村群众仍用自己的一双双勤劳的手夺路
辟径,开创了求生存谋发展的现实之路,为周围邻村人所敬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猛省,在痛定思痛中进行反思,
开始觅到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这把钥匙。“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金石良言,
不仅响在了人们的嘴上,而且印在了人们的心上。当人们今天走进这里时,这七
个大字仍醒目地横悬在街头,象一块警钟样长鸣不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
初,是三合店村经济稳定发展,开始起飞的第一阶段。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发端
的农村改革政策,使人们在现实的触觉中尝到甜头,拨亮灯盏。干部群众的劳动
积极性和创造性蓦然敞开,一扫过去“土地治于人”而“人治于土地”之旧观念,
在原有的这块领地里点石为金。产量翻番,收入翻番,并一翻再翻。这十年中,
对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科学种田方法的改进,农机耕作使用的普及,部分产
业结构调整的探索与实践,都是“开腹取卵”赢得经验和效益的根本所在。土地
联产结体化,耕播收打一体化,种子、农药、肥料施用规范化,林果、桑蚕、菜
蔬规模化,为本村生产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创下了条件。
决策于九十年代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出台,大兴于发展第三产业市场化的蔚
然风气,则是三合店村力攀经济强村的“重的之矢”。新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
再不是人手一份简单化的恩惠,而是能人竞争能人,智慧竞争智慧,专长竞争专
长式的高浮指,扬“用武之地”之雄风的超前较量。人们在口服心服中决择,在
条条大道通四方的思辨中定向,对解放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这不仅
打开了土地资源凝固已久的一把锈锁,使生产力发展面貌一新,并且结解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碰撞的一些矛盾。更明了的一点说,就是“人人都种田,
日子保安全”的劳动价值观被冲破了。从而,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拓展人与土地,
土地与工效,工效与产品,产品与市场的空间和连带关系。从另一个方面看,由
于生产经营逐步迈入更新的发展阶段,使生产条件得到了优化,生产效益迅速提
高,催化了剩余劳动力挤进第三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三合店村第三产业
的兴起是形势所迫的话,且不如说是其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转换而致。第一
步是全村林果、养殖专业户的发展。虽然所投入的劳动力占人口比重较小,但在
经济效益上却接近与超过从业户年纯收入的一半。这种观客实际不期而至,很快
吸引了四邻八舍,迫使人们惊座而起,重新审视土地是“保护神”的致富标准。
说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颇为有过,但是,以芝麻开花节节高尚不过誉。
随即,第三产业的发展跨进了一个从表及里的“二期工程”。所谓工程,就是不
象昨天一样在随意与盲目中参与,而是作为一种目标和方向加以决策。首先是党
支部、村委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对党员干部下达“通碟”:一个人一方领
地,一个人带一支队伍,要进行联户布营择项树典,并作为考核的先决条件。全
村双孢菇立项的实施和技术革新,使过去这一单季培种采收的品种,变为双季受
益加倍的“金童”了,双孢菇被美称为“双胞”菇,成了全村的主导产业。仅此
一项, 就占人均纯收入的30%。更为被群众赞许的是,双孢菇的栽培,并不象其
他蔬菜样占用优质可耕地,而是借助村前庄后,家院旧舍的荒废之地建棚立畦。
因此,资本投入低,经济效益高,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赢得了社会效益。党支
部书记刘德忠本身是个科学种田能手、农艺师,对双孢菇的技术栽培尤具独创性,
双季兼收就是他的创新成果。这种双季兼收的双孢菇品种优、质量好,成本低,
价值高。它的落户不仅是经济增量的一个亮点,并且为全村种植产业化确立上了
生动的一课。这里很快成为常家镇双孢菇种植专业村。由于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和
村委的管理到位,实行了由户销零售到统筹批发的市场化格局,招来了如寿光、
滨州等外地专业顾客的光顾。为了服务好和满足县内外蔬菜市场的需求,1999年
投资22万元建起了容积达150吨的藏储恒温库, 从根本上扭转了客、货供求不适
的局面。一石击起千层浪,而作为龙头产业的双孢菇生产,带动了其他产业项目
的拓展。植桑养蚕后声有威,成了另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畜牧养殖再攀新高,
优质奶牛、肉牛养殖户基地的建立等,可以说,这一切的变迁与立新,人们已走
出了虚幻不定的境地,触摸到了贴手实感的温馨;摆脱了静等沉待的观望,从日
子的动感中获得了自信。架起了脚下致富的桥梁,打开了奋起奔小康的通道。
强本固基,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课题之一。治本
者为——人,为人者——其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民心不可违。多年来,村领导
班子决策者在治村致富中严守这一信条:想民众之所想为之己任,急民众之所急
为之义务。正是基于班子带头人有着这种群众观念,在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上,
尤为关注来自下面的呼声。先是打机井上自来水,硬化街道铺柏油路,报批设集
市贸易市场,继而完成了建卫生室,技术夜校、党团员活动室、村委办公楼、恒
温库、深水井等便民利民的公益项目。这些举措深得民心,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物
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加强和密切了干群关系,开创了一个干部依靠群众,群众相
信干部的崭新局面。村风村貌焕然一新,模范党员、五好家庭、孝媳妇、好婆婆
层出不穷。人人讲道德,个个讲文明,成了村里人学法自敛的精神支柱。
三合店村人敦厚善良,勤劳勇敢,不仅有着坚韧不拔、光荣传统的过去,更
有着干事创业、拼搏进取的今天。曾多次被市、县、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五好党
支部、生产先进村、精神文明村、经济强村等。而今,全村的广大干部群众十分
自信和自豪。抚今追昔, 无愧于自己的祖辈先人,无愧于党和国家的期望,无愧于
养育过自己的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