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农田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79&run=13

条田改碱 1965年,鉴于本县土地碱化严重的状况,制定了排灌并举、水肥
林结合、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方针,在田镇区进行治涝改碱试点,面积为2.15万亩,
分常家和支18渠两片。
常家片控制面积0.65万亩, 调集3750名劳力,施工20天,投工6.8万个,完
成土方18.6万立方米,挖排碱支渠2条、斗渠7条,农渠113条。
支18渠片控制面积1.5万亩。以原有灌渠为基础,调集5750名劳力,投工6.1
万个,完成土方18.4万立方米,开挖改碱支渠1条,斗渠6条,农渠46条。
在建成的改碱试点片中,沟、渠、路、林配套设置,灌排畅通。投入运用后,
收到很好的改碱效果。
台田改碱 1966年,本县组织万余人在田镇至高城土公路左侧与干二排之间
大片荒碱地上进行台田建设。排碱沟深1.7米,底宽1米,每50米1条,共挖60条。
挖沟取土筑成台田,台田周围筑有围堰,台面平整,保肥保水,蓄淡水压碱。在
魏家堡以南碱地上建成台田1000亩, 田镇以东500亩, 说约李至赵店公路两侧
1000亩, 石坡庄东南700亩。台田高于一般地面0.2—0.3米,台面上种农作物,
沟旁植树,沟内养鱼,种藕、苇、蒲。到1973年,全县建成台田4万亩。
引黄压碱 黄河水中含沙淤量,非汛期为10千克/米3,汛期为33千克/米3。
一般在汛期淤灌。 方法是在被灌农田的四周筑堰,然后向里注水深约1米,落淤
厚度0.3米左右。1969—1972年,马扎子灌区淤地1.77万亩。1978—1980年汛期,
马扎子灌区淤地1.34万亩。 刘春家灌区把沉沙池设在盐碱地里,落淤厚度达1米
以上再更换沉沙池。至1980年,该灌区共淤地1.81万亩。经过淤灌的盐碱涝尘地
多变成良田。
竖井排水改碱 在冬春季,黄河水含沙淤量低,在引黄灌溉中,由于大水漫
灌, 使地下水位上升, 导致土壤次生盐碱。1975年,在黑里寨公社中店管理区
1.4万亩耕地上, 进行竖井排水攻碱试验。从试验区63眼机井中同时抽水,每日
16小时,连续12天,共抽水52万立方米。以中店22号主井为中心,南北各影响半
径1900米,东西1700米,单井影响半径为700米。试验区内水位平均下降1.14米。
翌年又进行两次试验,均在改碱方面有大的收益。试验区内义王寨的30多亩碱地,
历年荒弃, 经过两年的竖井排水,碱性消退,1976年秋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
试验区的寺后张村,1974年粮食亩产140公斤,改碱试验后的第二年达310公斤。
方田建设 建国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马扎子、刘春家引黄灌区,每
年有计划地组织农民按渠系整地改土,建设沟、渠、路、林配套的方田。
1976年冬,全县组织万人的施工队伍,建设刘春家灌区干二流域井河并用、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该区耕地面积9.84万亩,88个村,4.11万人口。施工43
天, 投工53万个,筑成田间一级生产路3条,二级路2条,三级路6条,总长89.8
公里。 路两侧均开挖排灌沟渠。新打机井90眼,完成土方145.6万立方米,修建
桥、涵等建筑物59座。
1977年秋,调集万名劳力,在高城公社大王附近进行以田间工程配套和深翻
整平土地为内容的万亩丰产方大会战。 施工30天, 投工76.7万个, 完成土方
172.2万立方米,将大方田划为7个中方,212个小方。每小方百亩左右,有1条毛
排,1条毛渠,1眼机井。修筑4级生产路64条;开挖毛排85条,毛渠151条;共长
145.9公里。平掉旧沟渠74条,长21公里;整平土地0.8万亩;当年植树5.5万株。
1978年春继续施工,至年底工程竣工。共整平土地0.99万亩,修建桥、涵闸77座,
打机井219眼,配套146眼,植树6.8万株。方田排涝抗旱能力为:月降雨500毫米
不成灾, 百日无雨保丰收。1977年丰产方内7035亩小麦平均单产112公斤,1978
年,小麦平均单产171公斤。
1978年秋,县委、县革委组织万余人,建设田(镇)西丰产方。丰产方规划
面积为2.5万亩, 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2公里,包括田镇、青城、花沟3个公社
的39个村、1.3万人口。修筑一级生产公路(带支排沟)1条,长2.1公里;3级生
产公路(带斗排沟) 15条, 总长28公里;四级生产路(带农排渠)16条,总长
53.8公里。 开挖沟渠35条,总长67.4公里;开挖田间毛渠326条,长32公里;整
平土地101个小方,0.88万亩;平旧沟、渠、路60条,长22公里。投工38.6万个,
完成土方151.3万立方米。 共投资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万元,社队自筹11万
元。平均每亩投资24元。
1985年,全县有旱涝保收田25.93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