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74&run=13

耕植演变 建国前, 由于自然和生产条件较差,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形成
以一年一作为主(占三种熟制的54.33%) 、 二年三作(占21.34%)及一年二作
(占24.22%)各占一定比例的种植制度。建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种植制度
发生变化,主要以熟制结构、复种指数、作物构成来体现。熟制结构中的一年二
作由1949年农作物总播面积的24.22%, 发展到1985年的50.5%;一年多作由0.6%
提高警惕到1.32%;一年一作由54.33%降到45.81%;二年三作由21.34%降到2.37%。
总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17.35%上升到1984年的134.57%,粮田复种指数由1949年
的143.66%上升到1984年的187.08%。农作物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粮
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38%,棉花种植面积占13.10%。1956年,粮田播种
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2.23%, 棉花面积占22.3%。197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
全县总播种面积的82.86%,棉花面积占11.83%。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
县总播种面积的68.87%,棉花面积占23.06%。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占总
播种面积的33.55%,玉米面积占14.66%,大豆面积占13.12%,谷子面积占3.25%,
红薯面积占1.55%,高梁面积占0.42%,形成了以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主的
种植结构。
一年一作主要是棉花、高梁、谷子、红薯等作物,春种秋收,冬季土地休闲;
一年二作是小麦收后种玉米或大豆、红薯等,秋作物收后再种小麦;二年三作是
春播秋收后,种小麦,翌年麦收后种晚秋作物。80年代始,麦棉两作(麦田套种
棉花)开始推广和发展。
轮作 作物轮作,历史已久。轮作原因一是有些作物如芝麻、西瓜怕重茬,
二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有利于改良土壤,防治杂草、
病虫害。常用的有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等。80
年代初,水稻与小麦轮作也开始实行。
连作 主要是花生、棉花等作物。因常年连作带来的弊端已为农民所重视,
1983年后,连作面积逐年减少。
间作、套种 间作是两种作物同时隔行下种,套种则是前作物收获前适时的
将后作物套于行间。7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粮粮、粮棉、粮瓜、粮菜、果粮、果
菜等间作套种方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常用的间作方式有禾本科间豆科,高秆
作物间矮秆作物等。玉米间大豆以玉米为主的,则2行玉米2行大豆或4行玉米2行
大豆;以大豆为主的,则2行玉米5行大豆,最多不超过10行。红薯间玉米、高梁、
芝麻等, 每隔断—3行间隔行,每米一墩,每墩双株。常用的套种方式有,麦田
套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绿肥等,一年两熟、三熟。一年两熟最常见的是麦
田套玉米。 种麦时预留套种行,小行0.36米;大行1米左右,株距0.27米,每亩
不少于3000株。 一年三熟者分三种情况:一是以粮为主,2米一带,6行小麦2行
棉花,每3行小麦预留1行,小麦熟后种玉米;二是粮棉各半,1.4米一带,2行棉
花3行小麦,收了小麦种1行玉米;三是以棉为主,2.4米一带,4行棉花3行小麦,
小麦收后种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