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486&run=13

一、 董家沟一带农民的抗捐斗争
1912年夏, 黄河大水漫滩,以沿黄河滩地为生的农民,苦不堪言。靠近河堤的
郑家纸坊村有个地主出身的秀才董合壁,不仅不劝促政府免捐放粮,反而趁火打劫,
请求青城县政府增派夹河捐(河滩地捐) ,筹款办学校,每亩加收300文钱。涉及40
余村、300多亩土地。
此事激起当地贫困农民的愤怒。在义和团及辛亥革命的影响下, 董家沟村武
举出身的董恩增, 带头反抗"夹河捐"。他造了一块圆木牌,上写"五月初二去郑家
纸坊集合,火烧董合壁,以号为令,不得有误",圆木背面粘有鸡毛,以示紧急。半天
传遍48个村庄。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二) 晚,郑家纸坊村头吹响海螺号,四面八方约有2000多
农民手持木棒、铁铺, 肩扛袜秸、术柴,将董氏家宅围了个水泄不通,激愤的农民
将柴草扔在屋顶上, 堆在院内外。董合璧见状虽胆战心惊,但自恃有官府撑腰,仍
爬上屋顶威胁群众说:"谁敢动俺一根牛毛,就让他赔一棵树,谁敢揭俺一页瓦就叫
他给我盖厅房"。怒不可遏的群众听罢犹如火上加油,刹那间,四周柴草火光冲天。
顷刻,整个宅院变成一片火海。董见势凶猛,欲夺门而出,被守门群众赶回,迫不得
已跳入粪水坑中。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录火舌仍向其头上卷来,他急忙爬出粪坑,
解开牛缰绳拽着牛尾巴跑出来,到附近另一户财主家求救。人们遂将该户围住,喊
道: "不交出董合壁,就火烧你家"。董被撵出来,又回到本宅。董合壁连同其家产
一起化为灰烬。
是夜, 青城知县李宝善闻讯曾率县丁援救。途中见人多势大,群情激昂,恐众
怒难犯,拨马回衙。后此事悄然了之。
二、 八路军清河区军械厂
1940年,八路军清河区军事科长李明由韩子恒介绍,来到樊家林乡龙湾套村考
察。龙湾套是一个300余人的村庄, 在北邹长和高苑抗日根据地的交界处,南距邹
平、.东离高苑的日伪军较远,群众基础好,是军械厂较理想的驻地。1941~1945年,
八路军清河区军械厂曾三次迁居龙湾套,未发生一次事故。
1941年春夏之交, 八路军清河区军械厂迁至龙湾套,共15人,负责人是邹平西
营人李进三。有手榴弹制造组和修枪所, 设备简陋。手榴弹制造组住在村长王长
荣的后院里,铸造厂设在张连怀的后院,修枪所设在郑希友的三间北屋中。炼铁炉
的吹风设备是长1.8米、宽0.7米、高0.8米的大风箱, 需5个人才能拉动。装手榴
弹的火药由硫磺、火硝与木炭碾制。日生产手榴弹约200个,供应清河军区抗日武
装。
1941年是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为保卫军械厂的安全,龙湾套群众在村自
卫团、青救会、妇救会的组织下,日夜轮流站岗放哨。全村群众亲戚、朋友之间,
守口如瓶, 严格保密。在村内挖了许多地害,并在附近的土地庙内挖了个洞,洞口
设在神座下面,以隐藏军械厂的工具、物资。夏季,日军对陶唐口、龙湾套一带扫
荡,由于转移隐蔽及时,未被敌人发现,翌年,由于形势需要,军械厂迁移外地。
1943年冬,军械厂二进龙湾套,有20余人,增设了旋床子。除生产手榴弹外,开
始生产小型地雷。半年后撤走。1945年春,军械厂三进龙湾套,有50余人。炼铁炉
用马拉鼓风机。 除生产大、中、小型地雷和6个型号的手榴弹外还制造小火炮。
抗日战争胜利后军械厂迁走。
三、高范县参议会致蒋电文
1943年9月15日, 高苑县参议会为反对日军侵略和挑拨分子引起的国共摩擦,
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县长孙健萍讲话后,与会人士急民族之危,直陈义愤。翌日,
会议通过致蒋介石"消除内战,共同抗日"电文,如下:
溯自1938年华北沦陷, 民邑淆乱,土匪抢劫,敌伪压榨,农村遍遭蹂躏,十万群
众, 引颈望援,翘足待救。望援援军不至,待救救兵不来,民众如坠人间地狱,度日
如年,忍垢吞生,向隅饮泣。幸有一、二共产党员及热心救亡人士,振臂大呼,揭竿
举义, 以"守土有责"号召保卫家乡。热血男儿,风起云涌。初持土枪土炮,屡创敌
伪,夺获武器,装备自己。民邑秩序,渐渐恢复。抗日部队,亦具雏形。而敌对我嫉
视更加深励,十日一扫荡,五日一夹击,我军处境艰困,更遭反共顽恶分子不时突袭。
但我高苑子弟兵,,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不以受挫灰心,前仆后继。造1940年秋,正
值清河子弟兵八路三支队游击清河两岸,魏家堡一役,将敌全部歼灭。我高苑子弟
兵始获有力支援,庆得统一领导。在此艰苦环境中,解脱敌伪桂措,军民一致努力,
从事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建设。 人民渐安业、释铐镣而得自由。敌伪更千方百计,
阴谋破坏。仅自去年至今, 大小"扫荡"百余次。今夏敌以一万兵力,合围吾邑,企
图一网打尽。八路军素抱誓死守土决心,浴血抵抗,无不以一当百。敌合围战术被
我粉碎后,敌伪使用"蚕食"伎俩,经常出动,逐步清剿。先后捕我民兵数百,酷刑横
施, 惨毒不可言状。复赖我八路军配合民兵分头阻击,予以重大杀伤者八次,敌伪
丧胆,始不敢犯,邑人赖之以安。民等久欲通电,声请传令嘉奖鼓励士气,因散居各
乡,集会不易,迟迟未发。月前突闻河防驻军西移,包围陕甘宁边区,声言解散共产
党, 取消边区,内战危机,一触即发,警言传至,骇怪莫名,审思国策,真有大惑不解
者! 窃念河防要害。敌人窥伺已久,6年来敌曾数度大规模进犯,栋才良将,疆场牺
牲者,血犹未干,今意遁撤驻军,轻启缉盗之门,此民等大惑不解者一。共产党领导
八路军、新四军, 不避艰苦,坚持敌后阵地,撑住半壁河山,创造抗日民主根据地,
开展生产教育事业, 诚乃民族命脉,国家柱石,丰功伟绩,昭示中外,本应奖励之不
逞,反兴无名之师,此民等大惑不解者二。张涤非等强奸民意,散布荒谬谣源,挑拨
内战,未闻当局逮捕正法,中央社反将此种澜言,披露报章,此民等大惑不解者三。
吴开先久驻伪组织, 亲受日汪秘令,诡称驾机脱险,混入抗战阵营,离间国共关系,
效忠敌伪, 罪恶昭彰,国人尽识,未闻当局以法惩治,反而高官厚禄,此民等大惑不
解者四。素以"成功成仁"之说勉励下属,而事实恰恰反之,平日以中央摘系自豪之
将宫, 屈膝投降者58人以上,未闻当局明令讨伐,致使降将如麻,殃民祸国,此民等
大惑不解者五。闻往事对要任官吏, 以"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四大
信条相浩谕,而官吏渔利肥已者,比比皆是,致使我大后方同胞,遭受涂炭。敲诈苛
敛愈演愈剧, 礼义安在?廉耻安在?负何责任?守何纪律?此民等大惑不解者六。兹
值盟国反攻胜利在即,墨索里尼垮台,法西斯帝崩溃在即,我国胜利已现曙光,乃内
战惨祸意欲再演, 民等义愤所致,实难缄默,故敢直陈,谨作如下要求:迅速命令西
移部队重回河防; 逮捕特务分子张涤非等,宣布罪状,明正典刑;通缉投敌降将,整
伤纪律;奖励八路军、新四军,振奋士气;以劝有功,责斥贪污,澄清吏治,以苏民困;
加强国共两党团结, 携手迈进,兜成抗战伟业。如是方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泰。不
然, 六年之功,毁于一旦,国将不国,职责攸关,功败垂成,谁尸其咎!?临电神驰,不
胜迫切待命之至!
高苑县各界民众呼吁团结
制止内战代表大会 叩
1943年9月16日
(原载1943年10月9日清河区《群众报》)
四、历代修志简介
高苑县修志始于明代。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 ,知县葛臣(河南省固始县人)主修《高苑县志》。
此书已侠。
1595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冯文盛(新昌人)主修《高苑县志》。邑人张希穰、
张修吉等参加篡修。书{失无考。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宋粥(福建省华亭人)篡修《高苑县志》。同年刻本。
共8卷,分方舆、建置、职宫、学校、选举、人物、赋役、艺文;约8万字。此本山
东省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馆藏有刻本胶卷。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古今誉(字萤声,福建省宛平人)主修《高苑县
志》。刘大量(山东省长山人)、任境(山东省高密县人)编篡。共10卷,前8卷目录
与康熙十一年本同,增河议、灾异两卷;约12万字。同年刻本。古今誉、沈奎、任
境为之撰序。沈茎(字贞藉, 号绎堂,别号充斋,江苏省华亭县人)序中记有:"邑必
有志,犹一代必有史,一姓必有谱也。…犁然毕备,典雅有法,详瞻而不芜。使好古
者有所考; 而宪古者有所劝戒,是良史也。"言简意贝衷地点明了志书的意义和作
用。此书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天津
人民图书馆有藏本。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县令张耀璧(字东煌,号荆岩,浙江省金华兰溪人)
篡修《高苑县志》。参修者有李昭、张延和等16人。共10卷。卷首有县境、县治、
小清河、学宫、长乐书院图; 卷末有丛谈篇,记有《l临济狼家》、《鱼腹金针》
和《蝇报僧命》等奇闻。全书共15万字,为旧志之善本,1758年刻印。山东省图书
馆,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档案馆,济南市、青岛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图
书馆有藏本。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王传钵主编《高苑县乡土志》。此书:卷,约2万字,
作为乡土教材启蒙生童。山东省博物馆藏有抄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邑人刘蕴山、李林源、马连池等人篡修《高苑县志》。
因刻本刊行后,逢抗日战争爆发,官府元藏本,仅有流散于民间者。
青城县修志始于1602年。
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县令王仪(湖北汉阳人)倡修《青城县志》。由邑人杨
梦褒(字岱宗) 编寨,参修者有陈金陵(福建省仙游人)、丁砌(山东省寿张人)、陈
复衷(山西宁乡人)等。历经10年成书。全志2卷,记事自明洪武至万历39年,约5.6
万字,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刻本。北京、南京、上海图书馆藏有1612年刻本胶
卷,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有藏本。
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 前后(具体时间无考),本县举人张悼主修《青城县志
以"草稿未定,资志以质"(见清乾隆二十四年《青城县志》凡例),未刻。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知县方凤(字朝鸣,湖南岳州巴陵县人)、主修《青城县
志》。由戴文炽(湖南湘阳县人)、周碱(山东莱阳县人)等8人同辑。共12卷,分舆
地、建置、祀典、田赋、职官、选举、名宦、人物、烈女、祥异、艺文, 约20万
字, 1759年刻本。济南市、益都县(今青州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图书馆和天津人民图书馆有藏本。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 补刻本,此书北京图
书馆和天津人民图书馆有藏本。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又补刻本,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
馆有藏本。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知县邹尚志补修《青城县志》。此本已侠。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1929年(民国十八年),曾两次续修《青城县志》,未
刻。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县长杨启东(河北沟阳人)续修《青城县志》,编篡者
赵梓湘(福建省泉州人)。共4卷(6本),约20万字。
1935年由济南五三美术印刷社铅印。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
博物馆、山东省委党校及济南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学院图书馆
均有藏本。亦有散于民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