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458&run=13

服饰 清朝末年, 本地一般居民穿土织粗布衣服,以黑、蓝、白颜色为主,随
季节而分单、夹、棉3种。男的穿裤、袄、褂,夹布袜子、老禅鞋;富人穿长袍,仅
有少数穿绸缎长袍马褂;青壮年戴红疙瘩缎帽垫,老人戴毡帽头。妇女不分长幼上
衣皆有大襟,年轻妇女喜穿红绿衣服,系围裙,穿绣花鞋,富人家的妇女头上多插花,
戴耳坠, 手戴戒指;老年妇女多穿术底尖脚鞋。男子和未婚女子梳一根长辫子,女
子婚后挽成疙瘩罄。1911年辛亥革命后, 男子剪掉辫子,多剃光头,职员、学生中
有的留分头。
建国初, 穿机织细布衣服的逐渐增多。县城机关职工、学生普遍穿制服。农
村青年也有穿制服者,但多为粗布制作。男子夏天穿对襟白布或条格褂,黑、蓝色
单裤;春秋穿夹裤、夹袄;冬天穿黑、蓝色对襟袄和棉裤,留分头、背头或光头,戴
蓝、黑色遮眼帽, 穿白粗布夹袜子和自制"千层底"布鞋。女子上身多穿花色大襟
衣服,衣裤均肥大略短,梳齐耳短发或扎辫子。60年代初,农村制服普及,"人造棉"
等机织布代替了土布。196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男女青年,尤其是学生多
穿俗草绿色国防服, 胶底风眼鞋,针织袜。70年代初,化学纤维衣料增多。以灰、
蓝色为主, 群众多穿黑色镶紧鞋和尼龙袜;进入80年代,衣料多以涤纶、弹力尼为
主, 棉布为辅,且毛料渐增。男性多穿中山服、国防服、青年服,有的穿西服、面
包服,颜色多为蓝色,杂以灰、黑等色。头戴蓝色、黑色、草绿色的解放帽、鸭舌
帽,有的戴无遮眼平绒"三大扇"棉帽;脚穿尼龙袜、胶底布鞋、胶鞋、皮鞋。穿着
舒适、美观、大方。年轻女性穿戴更加讲究, 颜色各异,式样新颖,身着中式、西
式服装;春天有纱巾,冬天有毛围巾;脚穿高跟皮鞋和压底布鞋。青年大都有衬衣、
套衣、秋衣、秋裤、毛衣、毛裤、鸭绒服、风雪衣; 机关干部、职工中手表已普
及,农村青年也大多有手表。男式发型多为分头、背头、平头及运动式、自然式;
中、青年妇女多为短发,烫发者日益增多。农村少数老年妇女仍然挽害。
饮食 建国前,本地以高梁、玉米、谷子、大豆为主粮,辅以小麦。以白菜、
茄子、菠菜、韭菜为主菜, 辅以辣椒、葱、蒜和臆制的白萝卡。面食花样主要是
窝窝头、饼子、煎饼、伴以糠和野菜。稀饭多用小米和高粱米等熬成, 也有用高
粱、玉米面制作的。逢节日或来客多食水饺。
建国初期,主粮仍为玉米、高梁、谷子和大豆。60一70年代,以地瓜干面为主
食,辅以玉米、谷子等杂粮,小麦面粉仍为改善生活和待客之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主食为小麦,辅以玉米、大豆、谷子等。
面食花样有馒头、烙饼、面条、水饺、蒸包和油条。稀饭多用大米、小米配以绿
豆、小豆制作。蔬菜以白菜、菠菜、韭菜、土豆、芹菜为主, 辅以肉类、禽蛋、
豆制品等。烹调方法比较单一,有炒、炖、炸、凉拌,还有的做汤。
住宅 清末、民国初期, 本地群众大多住土坯平顶房,仅有少数富户住瓦房,
均喜四合院。北屋为正房,一般3-5间,实用宽度在3米左右,东、西、南屋一般2-3
间,较北屋窄且矮,称偏房。南北、东西门窗相对。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偏房,有的
偏房用作磨棚、厨房、仓库.富有之家大门为瓦门楼,平民农家多为支门和寨门。
厕所多为露天砖砌方形粪坑,位置多在院子东南或西南角,旁边附有牛棚、猪圈。
建国后,瓦房渐增, 一般为土坯墙瓦房。1980年后,房屋建设改观迅速,个别
村建有排房。平房、坯墙瓦房逐渐被砖瓦房替代, 房屋跨度增宽到4-5米,铁、木
梁楝皆有, 亦有用水泥楝者。新房多为北屋,一般5间,带厦檐,有平、斜厦两种。
全为玻璃门窗,多涂以绿色油漆。大门多为木制或铁制,不少户大门阔度加宽。
行路 清末,平民走亲戚、赶集、做生意多步行,有的骑毛驴、坐牛车。官宦
及少数富有人士出门坐轿或骑马。30年代,本地始有自行车。
建国后,自行车逐渐增多, 特别进入80年代已基本普及,亦有每户2~3辆者。
有的群众下地劳动即以车代步。并开始使用摩托车。短途一般骑自行车和轻型摩
托车。县城机关有客篷车、面包车、吉普车和轿车。
日常用具 炊具: 建国前做饭菜多用生铁锅,有大小之分,亦有砂锅。锅盖多
为木制, 后多用高梁杆、蒲杆串制或生铝铸成。炉灶多用土坯或砖砌成。到80年
代,县城、乡镇部分干部、职工开始用液化气器具做饭。水瓢、饭勺,清代多为术
制, 民国年间始有铜、铁制,现为铝制或铁制。菜刀,术柄居多,偶有胶柄,今有不
锈钢制品。水缸多用陶轴缸。水桶,建国前为木制,称木筒。建国后逐渐被铁桶、
塑料桶代替。
餐具: 建国前,碗、盆、盘、条羹、酒血、茶壶、茶碗等均为陶瓷制品,用竹
筷、锡制酒壶。建国初期仍沿用。后锡制酒壶基本淘汰,增加搪瓷碗、盆、盘,铝
制盆、条羹,陶瓷酒壶、玻璃酒杯、茶杯等。
家具: 清末民国期间, 有木制方桌、抽屉桌、圈椅子、八仙椅子、条几、凳
子、机子、大箱子和小箱子等。富有者除此外,还有立柜、立橱。建国后,家具逐
渐更新。80年代,有大立橱、小半橱、高低橱、饭菜橱、床头橱、五斗橱、书橱、
三抽桌、写字台、沙发、茶几、圆桌和办公椅子等。到1985年, 不少户另增有双
人或组合沙发、组合家具、电视柜等. 农村一般仍在正房居中摆设方桌及八仙椅
子,有的摆条几。
粮食加工器具: 建国前, 有石磨、石碾和柳条簸箩、簸粪及筛子、箩等。至
60年代农村仍沿用。70年代有磨面机、碾米机, 结束了用人、畜推动石磨、石碾
的历史。
卧具: 70年代前,本县东部农村大多用坯砌的土炕,又称火炕头。锅头在外间
通过墙内烟道与隔壁的炕相连, 冬季做饭兼取暖。炕上铺苇席,被褥为粗布印花,
里子为白、蓝布;枕头呈圆桶形,长短各异,内填谷糠。西部多用木床作卧具,床上
用品同东部农村。80年代初, 全县术床较为普遍,还有的用铁床;被褥多用机织印
花细棉布, 亦有少数丝绸被面;床上一般铺有床单、毯子;枕头为扁形, 俗称荷叶
枕头。到1985年,县城小康之家已开始购买席梦思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