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文艺创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416&run=13

戏曲创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自编自演了不少文艺节目,多
为揭露日本侵略者和反动派的罪行、歌颂人民军队、鼓励参军支前等内容。影响
较大的有《抓俘虏》、《送子参军》等,剧种多为吕剧。
建国后, 创作的剧目有《一贯害人道》、《唇亡齿寒》、《唐赛儿》、《晚
婚》、《快马加鞭》、《砸车记》、《雪夜走娘家》等20余个, 剧种为京剧或吕
剧。亦创作有快板、曲艺等多种形式的节目。
文学创作 高苑、青城县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著述不多。清代至民国初, 仅有
书目10余种。 其中有杨梦绪的《济阴野曼行乐序》 、郑世显的《忠孝遗范》和
《唐宋文范》、张瑞麟的《退思轩诗文选》、王秀升的《乡党便考》、郑召南的
《家范述要》和《诗义撮要》、张震千的《都门新咏》等。
建国后, 农村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高城镇大邵村农民邵勇胜从1959年开
始, 先后发表小说、散文20多篇。其中《孙孙的名字》、《二爽赶车记》、《仓
库里的故事》、《曲曲菜的故事》、《我为高梁唱支歌》等作品, 在读者中影响
较大。1961年,文化馆主办油印刊物《街头文艺》,内容以小说、诗歌、故事为主。
1964年停刊, 共出43期。为培养县内文学创作队伍起了促进作用。70年代初、县
文化馆主办《高青文艺》,以刊载县内业余作者的作品为主,不定期出版,董洪昌、
王学苏、李耕田、田兆辰等发表作品较多。1978年后, 文化局组织各文化单位及
乡镇文化站,举办讲习班报告会、作品修改讨论会120余次。全县工人、农民、干
部业余文学创作日趋活跃。1983年,文化局主持编印了《高青县文学作品选》,共
收录1978-1983年县内业余作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21篇、散文4篇、诗歌87首、
其他作品14篇。到1985年, 全县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小说3篇,故事2篇;在省级报
刊上发表小说47篇, 诗歌156首,报告文学6篇,散文、歌曲、曲艺等作品62篇。业
余文学创作人员发展到百余人。其中,有3人为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法 书法艺术在本县历史较为久远,民间业余爱好者亦不少见。
建国后,群众书法活动发展较快。学校、机关曾多次举办书法展览。1978年,
县文化馆设书法文物组,并举办"书法人门"培训学习班,广泛开展书法活动。1965
-1985年,全县举办各种类型的书法展览12次,共展出作品390件。其中选送省展出
作品6件(曾在省级报刊发表),选送惠民地区展出333件。同时,有一批中青年书法
爱好者脱颖而出,县文化馆于奉华成为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会员,惠民地区书法
协会理事。
美术 建国前,本县民间有土织花布、印花布等图案,窗花、“乐门笺”普
及城乡。木匠多会美术,绘图木刻。亦有少数画匠。
50年代初,民间出现不少业余美术人才。1955年,县文化馆首次举办美术展
览,展出乍启典、马尉榛等部分美术作品,对群众美术活动的兴起产生较大的影
响。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举办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取缔会道门、破除封建
迷信、反贪污、反浪费等图片展览。到1959年,共绘制图片、宣传画、国画、年
画近500幅。 60年代中期,乍启典创作的国画《道旭渡口拖运忙趴《银山朝晖》
调北京美术馆展出,并在全国巡回展出。70年代,县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创作了连
环画《丁寨铁西瓜》、《太平烽火》。其中《太平烽火》图页曾参加全国展览。
到1985年,全县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美术作品18幅。同年,成立高青县美术协会,
有会员22人。
摄影 青城40年代即有照相业,仅为商业经营。建国后,田镇和各乡镇驻地
陆续设照相馆。70年代后,县文化馆设摄影组。摄影艺术逐步发展。1977—1985
年,全县在省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92件,在县内办橱窗宣传和各类展览58期,展
出照片数千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