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戏剧、电影、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414&run=13

戏剧 京剧深受高青人民喜爱。建国前, 县内业余文艺剧团上演的京剧剧目
有《将相和》、《窦娥冤》、《红娘》、《七姐下凡》等。建国后的50年代, 京
剧团上演的剧目有《玉堂春》、《金鞭记》、《望江亭》、《状元打更》、《血
手印》、《十五贯》、《失街亭》等30余个。抗美援朝时, 自编自演了《唇亡齿
寒》、《唐赛儿》、《义和团》等。县京剧团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到惠民、张店、
济南等地演出, 颇受观众赞誉。1957年前,京剧团演出用露天舞台.1958年建成高
青剧院(可容纳1219名观众),京剧演出活动更加活跃。"文化大革命"初,传统剧目
被禁演,县剧团的许多戏剧服装、道具以"四旧"罪名被毁,剧团改演《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沙家洪》等现代京剧. 80年代初,县京剧团恢复传统剧目的演出,
上演《秦香莲》、《王宝银I|》、《凤还巢》等10余个剧目. 县内京剧艺术造诣
较深的有杨方宝、肖其林、张月楼、赵世仲等。
东路梆子戏剧,县内以黑里寨镇大伊家影响较大.该剧种于清朝中期由黄河北
传人。多在春节、元宵节业余演出。大伊家有演职员30余人,活动于县内及惠民、
邹平、张店等地, 剧目有《二进宫》、《高平关》、《全忠孝》、《赵匡脱下河
东》、《斩黄袍》等。1957年春节,在田镇文艺会演中,伊善义主演的《高平关》
曾获县一等奖。
其他剧种有:崔张店的五音戏,河沟张、长里庄的吕剧,清河村的西路梆子,五
里坊马福禄的琐呐咔戏等。
电影放映 1948年,上海学生去北京途经高青,在义和镇始放无声电影.此后,
惠民地区电影队曾来县内放映黑白无声电影。50年代, 电影队主要在县城放映。
1966年, 全县有5个电影队下乡巡回放映。是年,全县发行拷贝45部,放映4008场,
观众达747.8万人次。至70年代末,全为露天放映。1980年,高青县电影院落成,
设1306个座位。实行窗口售票、集体订票和无人检票入场办法。节日期间,全天
上映。80年代后,不少农户遇有娶亲、祝寿,生子等喜事,包放电影庆贺。1985
年,全县发行拷贝228部,年放映6937场,观众达1346万人次。
曲艺 清末民国时期,高苑、青城县曲艺有评书、大鼓等。民间艺人逢集市
说唱,听者甚众。内容多为侠义小说,如“三侠剑”、“雍正剑侠图”、“七侠
五义”、“响马传”、“包公案”等。建国后,1951年组建高青县曲艺队,驻田
镇街,有12人。曲艺人员除到集市或下乡巡回说书外,晚上在县城演出。本地影
响较大的艺人有孙宝庆、 靳怀启等。 60年代中期,曲艺队增说“烈火金刚”、
“青山英烈”等现代书目。1969年,曲艺队解散。80年代,高青曲艺后继乏人,
其业不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