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私塾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381&run=13

私塾 清代, 高苑、青城县私塾有门馆,由塾师设立,学生来馆上学;家塾,由
富裕户将塾师请到家中教育自己的子弟;义学(或叫义塾),由一村或数村联合成立,
聘请塾师。其中以义学最多。1896年, 境内有私塾541处,人塾学生3246人。1905
年后, 农村仍以私塾教育为主.民国初期,虽兴建学校,但私塾尚存。1917年,青城
县有私塾34处.1929年后,学校兴起甚速,私塾渐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多数学
校停办,少数村庄曾出现私塾教育,但旋即被学校教育所取代。私塾的课程分三部
分。启蒙课程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日用杂字》; 提
高课程主要有《幼学琼林》、《千家诗》、《弟子规》、《古文观止》; 科举考
试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 (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
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高苑、青城县的农家子弟
入义塾仅为识字,能求功名者很少,大多数学完一、二类课程即辍学务农。只有少
数"书香门第"或殷实之家的子弟在家塾或门馆学第三类课程。
私塾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突出特点是读和背,形似唱书.其次是写,随着学生
学习的进展, 再由老师"开讲"。然后是作文,教师从"四书"中择句命题,要求学生
一律用论说文体裁,按"八股文"的格式作文章。另外还教些诗歌知识,主要是对楹
联。
塾师一般是家境清贫的知识分子,有"饱学先生"、"一方名士",也有借以糊口
的"秀才"。资历水平极不一致,待遇亦有悬殊。
县学 据《高苑县志》(清乾隆二十四年本)载:高苑县学宫初建于1056年(宋
嘉怡元年),宣化军使李允中修。1092年(宋元怖七年),迁于庙门以东。经金、元、
明、清历代重修,规模颇大。青城县学宫初建于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由县令
万居中修建。经明、清两代重修,规模亦为可观。学宫布局基本统一,以大成殿为
主,东西有两庞,设明伦堂,是教谕、训导主持月课和季考的主要场所,明伦堂后为
教谕、训导住宅。大成殿前有战门,再前有术灵星门,其它有乡贤祠、忠义祠等。
县学是招纳生员(俗称秀才)"习道传经"之所,亦是一县之教育管理机构,又是
尊孔祭孔的所在(故县学俗称文庙)。明中叶后,月课渐废。季考亦非正式考试,试
卷由教谕阅后交学政复查。至清代,县学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清未,废科举兴
学校,县学遂废。
书院 始于唐,盛于宋。创办者为私人或官府。初为纯讲学机构,自明代嘉靖
年间"东林党"事件后,书院讲学之风顿萎。至清代,书院成了为科举考试作准备的
补习场所。高苑县崇正书院, 系1551年(明嘉靖二十年) 知县葛臣修建,清初废。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 ,县令张耀璧在县城北门外建长乐书院,计有房屋19间,
大厅称丽泽堂,后有退厅。招收本县生童中成绩较好者入学。1905年(清光绪三十
一年) ,改为高苑县立高等小学堂。青城县有篱青书院1处,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
年),1866年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