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乡镇驻地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241&run=13

高城 是本地最早的古城镇。历代为高苑县县城。建国后一直为区、公社、
镇政府驻地。
街道建设:建国前,主要街道有县衙街、前儒林街、后儒林街、芙蓉街、北门
里街、东门里街。路面皆土筑,较宽阔。建国后,街道变化不大。1978年对主要街
道整平展宽, 并在西关增修一条南北公路,南接城中心路,北接花(沟)高(城)路。
80年代路面罩以沥青,交通方便。
房屋建设:清末,公房建筑有公署、文庙、城隐庙、三灵侯庙、文明坊。1946
年,为纪念抗日阵亡烈士,建高苑县烈士祠。至建国前夕,除烈士祠外,以上建筑保
存均不完整,到70年代基本消除。在建国后的30年中,高城建立了行政、文教、卫
生、工业、商业等单位,按规划修建房屋,其建筑为砖木结构。70年代后为石基砖
木结构。县第一中学1981年前曾设在高城东关, 其校舍按中学标准建筑。县五金
厂曾设在高城西关,车间跨度大,建筑质量较高。
建国前,城内民房多为土术结构,砖瓦房居少数。50年代房屋变化不大。60年
代中期,建造土墙瓦顶或土墙半瓦半草顶住房的增多。1978年后,多修建砖术瓦结
构住房,平顶土房所存无几。
青城 是本县西部最大的城镇。建国前长期为青城县城。建国后一度是高青
县城,1953年后一直是区、公社、镇政府驻地。
街道建设:建国前,以文昌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2条主要街道,并有九曲街,
小北街、小南街等9条分支街、巷,路面均为土筑,狭窄坎坷。建国后,街道变异不
大,1971年,将西北街、北大街、东大街等街道展宽整修,铺设沥青路面1500米。
房屋建设:清代,公房建筑主要有县公署、典史署、布政分司、文昌阁、文庙、
昭庆寺、钟楼等。民国期间,在东门里建行署。建国后,56-60年代,国膏、集体商
业如百货、生产资料、农副产品购销等设施较为齐全, 并先后修建了医院、中学
等。70年代末,公社机关、县第二人民医院从城内迁往城南,棉花加工厂、柳编厂、
丝绸厂等也陆续在城镇周围建立。
建国前, 城内中心区民房多为富户,街道两旁为店铺式建筑,系砖、木、瓦结
构。中心区外为平顶土房。建国后到60年代初,居民住房改变不大。60年代中期,
土墙瓦房增多。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砖、石、术结构瓦房逐渐取代平顶土房。
1984年, 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统一规划,街道拓宽取直,对民房建设按照改造旧城、
节约耕地、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1985年,青城有1户居民盖起楼房。
旧镇 建国前, 该镇有土围嚼,设四门,一条主要街道横贯东西。原古寺庙较
多, 历史上香火庙会四季盛行,是本县东部最大集镇。建国后,广青路经旧镇以北
约300米处。 镇政府、旅店、中学、医院等公共设施多建于广青路两侧。居民住
房建国前后多系平顶土房。70年代后,始有土墙瓦顶或石基砖瓦房,并渐向广青路
附近扩展。
黑里寨镇 镇内主要街道,为一条东西路,建国后多年为士筑路面,窄且坎坷。
70年代,整修拓宽路基,沥青罩面。机关、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建在路两
侧。80年代,镇政府及镇办企业迁至镇北黑十路两旁。居民住房原系平顶土房,从
70年代开始, 修建土墙或砖墙尖顶瓦房的日趋增多,跨度加大。1978年后,民建房
屋多为石基砖木结构。
乡驻地建设 高青县乡驻地有唐坊、花沟、盂集、木李、常家、杨家坊、龙
桑树、樊家林、赵店、元河、丁家庄、许管、寨子、田家楼等1.4处,其规模一
般小于镇。但多数能形成十字街道,且在道旁设有客栈、饭店、药铺、百货商店
等,是周围村庄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中心和土特产品集散地。人民公社时期,
除唐坊、花沟为公社驻地、建设规模较大外,其他均为管理区驻地,公共设施很
少。1984年区划调整后,乡驻地的公共建设较快,机关、街道、邮电、工商企业
等公用设施,到1985年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