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纺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7&A=1&rec=138&run=13

本县家庭土纺织历史悠久。女子10余岁学纺线、织布,高苑一带也有不少男
子从事纺织。自织的土布又称大布,除自给外尚能运销外地。清末,用进口机制
线,织成小布,运往周村漂白外销。30年代进口细布增多,粗布受挤,土纺土织
显著减少。 但农村仍然靠自织布满足需要。1932年9月,高苑县曾以救恤为名,
在高苑城设立平民工厂,组织贫穷者习艺,主要生产白布、哔叽、条布、线袜等。
1934年7月,改称民生工厂,生产布、袜、裹腿带等,不久停产。
建国初,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土纺织退为次要地位。1961—1977年,先后
成立鞋服针织修理工合作工厂、织布厂、麻纺厂、青城丝织厂、地毯厂,纺织工
业初具规模。1985年,全县纺织企业共5处,有职工906人,动力机械1162千瓦,
织布426万米,麻袋18万条,丝织品6万米,总产值586.5万元。
县针织厂 建于1961年10月。高青复县后,邹平县鞋服厂、针织厂的一部分
人员与设备搬来田镇,合并为高青县鞋服针织合作工厂。1962年改称高青县鞋服
针织社。有职工47人,毯子机2台,鞋带机3台,缝纫机20台,主要加工成衣,生
产古棉毯子、低档布鞋。1970年,自制鞋带机52台,投产后,产品畅销。1971年
增加松紧带、 松紧绳、空心绳等品种。后又增加布机9台,产罗纹布、镶紧布、
汽车座垫等。 1972年先后建起针织、织布2个车间。1977年经济效益达历史最高
水平, 产值达50万元,税利6万元。1978年后,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增加捻线
机1台、布机10台。1979年改为高青县针织厂。1985年,有干部职工100人,织布
1万米,绳、带、线制品26万米,总产值35.3万元,纳税2万元,亏损2.3万元。
县织布厂 1976年12月筹建。 次年秋招工70人, 去周村棉纺厂培训半年,
1977年底正式投产。 1979年招工150人,开布机76台,新上1515布机20台,多梭
多臂机20台, 产值达150万元。1980年后增加整经机、络纬机、捻线机等10台设
备,并自制 纱机、浆纱机、打散机、高温高压染色机,精练罐和链条烘干室等,
生产床单、斜纹、提花、纯棉、混纺、化纤布等品种。1983年织布达208.88万平
方米,产值245万元,纳税12万元。1985年,实有职工453人,产值达399.64万元。
实现利税19.33万元。
县麻纺厂 1977年筹建。 同年秋招工30人去利津麻纺厂学习,1978年5月回
县,暂借田镇油棉厂仓库作厂房,开始土法生产,同时征地建厂。1980年新厂建
成正式投产。由于生产管理不善,造成亏损。1981年,县委派出整顿调查组,调
整该厂领导班子,制定规章制度,生产开始好转。1983年达到年产39万条麻袋的
生产能力,产品为国家标准六六三五麻袋,销往东北、河北及本省的德州、东营
等地。1985年,全厂有职工238人,产值77.26万元,纳税2.4万元,亏损7万元。
县地毯厂 其前身是1955年由田镇、 青城、花沟、唐坊4个皮革厂组成的高
青县皮革生产合作社。初建时有职工40人,集资入股,每人35元。60—70年代一
直生产皮革,后因皮革产品滞销,于1981年转产地毯,更名为高青县地毯厂。到
1985年,全厂有职工68人,总产值达44.6万元,纳税1.1万元,亏损11万元。
青城丝织厂 1976年建,为镇办企业。以青城产的桑蚕茧为原料。蚕茧经缫
丝后织成绸缎,为高级被服品。1985年,该厂有职工44人,其中缫丝、织绸技术
人员7人;丝织机16台,固定资产34万元;年产被面1.8万床,总产值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