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桑 养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94&run=13

植桑 明朝初期,就有"十亩田半亩桑"之说。清朝至民国初年,区内植桑者比比皆是。据《山
东农业概况》记述,1922年,周村周围有桑园5000余亩。主要品种以鲁桑居多,公立桑园以湖桑为主。
产区分布于南营、张坊、大姜、南阎等乡镇及孝妇河沿岸,此外,八里沟、高塘、萌水、王村等乡镇
植桑者颇多。大户置园、小户植行,桑粮间作,户户植桑,桑林连片,少则数十亩,多则数百亩,有"
桑植满田园"著称。"小满"前,各集市和较大村庄都设立桑叶市,购桑者络绎不绝,斤价二三百文左右。
1928年,张宗昌军队占据周村后,双重税加,加之20年代末,日货麻丝倾入,蚕丝价格暴跌,植桑户
收入微薄,"斧桑为薪",导致桑蚕逐年减少。至1932年有桑园2400余亩,桑树10万余株,年产桑叶1000余
万公斤。1937年底,日军侵占周村后伐桑为栅,人民则毁桑种田,使植桑养蚕业一蹶不振。至解放前,
全区仅剩桑园143亩,桑树万余株。
建国后,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蚕公司苗圃曾支持各地建桑园。人民公社化后,高塘、徐家、石
埠、山旺及苏孔、开河等队联办桑园285亩。1960年,全区尚有老桑树4382株。1966年,管庄、丁家、梅
家河堤岸、米山等建立桑园、桑林,植桑6000株。因茧棉比价不合理,加之管理不善,有的被弃置、
毁掉,1973年仅有桑园72亩。是年,从宁阳引入低秆桑,在南阎公社后草大队密植试种1.1亩,亩栽
1800株。后推广全区种植。因不善管理,效益较低,进展缓慢。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植桑业复苏,
1982年,新建密植桑园1261亩,植桑200多万株。1985年尚有1084亩,桑树70余万株。
养蚕 全区养蚕历史悠久,明、清、民国初年,"户户皆养蚕",所养"枣核茧",品优质佳,售价
高,压惊四邻县,蚕种以当地土种居多。1922年,养蚕者达5400余户,年收黄茧120万公斤,白茧13万公
斤,多被日本商人购去。1932年,因受日本产人造丝排挤产茧降为50万公斤。1949年仅产茧0.665万公
斤。
1956年,引进推广瀛汉交华九、瀛汉交华八及其反交种蚕种。1958年,试行春、秋两期养蚕。此后,
一年养蚕二、三期居多。1966年,改换苏16交、苏17正反交蚕种,单张蚕帘产茧40公斤左右。养蚕摈弃
旧育法,建立蚕室,蚕前、蚕中消毒防病。蚕上簇工具改乱草为蜈蚣簇、折簇、方格簇等。1975年,
产茧1.47万公斤。生产责任制后,养蚕专业户、重点户出现,使亩桑产茧超50公斤,单帘产茧超50公
斤;1983年产茧0.844万公斤。1985年达到3.618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