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改良农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89&run=13

耕作农具 建国前,用于耕翻土地的农具有镢(木柄长条铁刃),壮年劳力日刨l亩;木辕犁(铁
质铲、铧、木质辕,由托和扶手组成),人扶正,畜牵引,日耕5亩。用于整平土地的农具有铁耙(九
齿一孔装有木柄),日整平土地4亩,耙(长方型木质框有钉齿)、耢(腊条编于木质长方型框制成,后
换成铁齿)畜牵引耙或耢日整平土地25亩。1952年引进七时步犁,较老式木辕犁扶正轻便,耕深、稳
定、省力,工效提高一倍以上。1955年,周村辛街子新社购进双轮双铧犁l部,耕层深,工效高,一
犁需两三头健壮牲畜牵引,因而未被推广,后被双轮单铧犁代替。1958年,大搞深翻土地运动,曾一
度用铁锨深翻土地。1985年,在不便机耕的地块上,仍使锨、镢、单铧犁。
播种农具 有单脚耧、双脚耧。双脚耧日播10~13亩。1957年推广四腿耧、五腿密植耧。60年
代后期,被槽轮式四腿耧取代,此耧可根据需要调整行距,下种均匀,灵活轻便,日播30余亩。播种
后,用石砘子压垄,有保墒、催苗作用。
施肥农具 施基肥多用播种耧,施追肥有氨水耧等。
灌溉农具 解放前,提水灌溉有辘轳(圆木做辘轳头,穿于轴木置木架上,用麻绳或钢丝绳系特
大尖底筲,绞水上车,一人操作,日灌亩余)、鸳鸯罐、斗式水车等。1952年始,使用周村第一铁业
合作社生产解放式水车。1956年,张坊乡太平村在桓台县八里庙胡太义的指导下制成风轮水车,利用
风源,提水灌溉。此车因无停转装置,1958年损坏报废。1960年全区有铁制水车2188部。70年代,人
力、畜力提水农具被淘汰。
田间管理农具 中耕用锄(铁刃、铁勾、木柄),松土灭草日作5亩。耘锄有单脚、三脚之分,畜
力牵引,工效比人工锄地高3~5倍。70年代始,使用犁勾子划锄畦麦。40年代末,使用喷雾器、喷粉
器喷洒农药灭虫。50年代使用上海产552丙型压缩喷雾器,60年代引进3WS-7型喷雾器,1973年喷雾器
达到2254部。80年代初,引进工农一16型喷雾器,至1985年,全区达到5903部。
收获脱粒农具 传统收割农具使用镰刀(铁刃木柄)简便灵活,日割小麦3~4亩。60年代收割机
问世,镰刀仍大量使用。使用传统工具碌碡脱粒,60年代后,谷子、高粱、大豆仍用碌碡脱粒。1958
年推广应用摇式地瓜切片机,分单刀、双刀和三刀。双刀较手推式安全、省力、工效高,日切鲜地瓜
5000余公斤;但易切偏、破碎多。至60年代末,逐渐淘汰,开始使用手擦式地瓜切片器,70年代普遍
使用。
运输工具 建国前和建国初,农业运输工具有扁担、木轮手推车、二把手车和少量铁瓦大车。
1949年,有木轮手推车3853辆,畜力大聋86辆。40年代始用胶轮手推车轻便、省力。1949年,全区有
587辆。1957年有4071辆,1965年达到7165辆。1985年发展到1802(辆,是农村主要运输工具之一。同
时,胶轮马葺也逐步取代了铁瓦马车,由1957年的21辆劣展到1985年的324辆。胶轮地排车系由胶车
《手推车和铁轮马车演变而成。普通地排车,一人牵拉,用于短途运输。畜力地排车用一头牲畜牵拉,
用于较长距离运输。40年代开始应用胶轮地排车,1949年有23辆,1957年达到75辆,1978年拥有2680
辆,1985年发展到5660辆。
粮、草加工工具 解放前至20世纪60年代,粮食加工主要用碾(石磙、石盘)、磨(沙石做成上下
两盘),至80年代初,少数村庄仍少量使用。饲料加工用铡刀,70年代中期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