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肥 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85&run=13

有机肥料大粪干清末, 周村城区从事销制大粪干行业者20余家, 至60年代经销不衰。每年销制
550万公斤。 用作基肥。 1975年, 全区亩均施1 15公斤。此后,随着化肥的增加,大粪用量减少。
1985年,亩施在25公斤左右。以混合肥为主。
圈肥 建国前,农田施肥主要是人、禽、畜粪尿掺草木灰、地表污泥、污水混合沤制施用,一般
亩施250~400公斤。建国后,畜牧业发展,圈肥厩肥增多。1957年亩施750公斤,其中大粪占15.5%、
圈肥37.3%、厩肥16.7%、土杂肥30.5%。60年代初,因土杂肥减少,亩施300公斤。70年代,有
机肥主要用于高产田,亩施2000~2500公斤,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平均含有机质3.6%。生产责任制
后,亩施2500公斤。1985年,养猪量减少,施肥量亦少。
土杂肥有炕洞土、草木灰、旧墙皮、破屋土、大道土、垃圾、河塘泥等。城区的残渣、垃圾、冲
积的粪土污物亦是近郊农村的重要肥源。春、冬两季挖掘污泥、臭水沟、换土炕、清理垃圾积制,做
基肥和追肥。1957年亩施230公斤。80年代后肥源减少,施量下降。
绿肥70年代末,在部分公社采用翻压油菜、绿豆秧。后推行沤制绿肥,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将青
草、树叶、麦糠、麦穰等掺土,有的将人畜粪尿掺入堆于村头,地边道旁,用黄泥封严,待草物腐烂
后做秋种基肥。沤制中出现单纯追求数量倾向,致使质量不高。80年代中期,基本停止。
饼肥建国初期为主要商品肥,1952年供应103.94万公斤。亩均施15公斤。此后,主要用于菸草、
蔬菜作基肥。80年代始,开始施用花生饼。
豆肥建国初,有的农户仍沿用把豆子煮熟晾干作小麦基肥,亩施10公斤左右。
秸秆还田 1975年始用麦穰、麦糠或把玉米秸铡碎撒于田间,秋耕时翻于地下。1985年秸秆还田
5万亩。
菌肥 70年代曾先后推广过5406、磷细菌肥,有一定增产效果。也曾推行过增产灵、石油助长剂、
三十烷醇等激素类,终因不理想,未能推开。
化学肥料 氮肥 30年代末,日本侵占周村时,将氮肥运销当地,在近郊菜园使用。1950年,城
区菜农施用硫酸氨。前进村焦维恒在西红柿、黄瓜地里亩施5公斤,增产50%。1952年全区供应肥田
粉9039公斤。1955年后以施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为主。1966年施用氮肥121.86万公斤,亩均
施7公斤。70年代始以碳酸氢铵、尿素、氨水为主。1976年亩施56公斤,1978年90.5公斤。1985年67
公斤,多作追肥。有穴施、划施及撒于地面随水冲施等方法。
磷肥 1959年施用。60年代仅在高塘、贾黄公社少数大队作基肥。1970年始,各公社相继建立小
磷肥厂。1978年亩施25公斤。1980年土壤普查,氮磷钾比值是5:1:8.7,磷肥缺乏。1980年后亩施
15公斤左右, 施用磷肥品种有钙镁磷肥、磷酸钙、过磷酸钙和进口三料过磷酸钙,多作小麦基肥。
复合化肥70年代初施用。多为进口氮磷钾复合肥和磷酸二铵等。开始用于经济作物,后扩施粮食
作物。至1985年,进口复合肥,一直供不应求。
微量元素化肥1984年施用锌硼等元素化肥,亩施1公斤,面积不足万亩,多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