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 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84&run=13

选育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农民选用良种的方法是"上风头,留大堆","田间块选、片选、穗选一。
1956~1959年种子普查时,全区有近百个品种。1979年,第二次种子普查,有农作物(不含蔬菜)品种
84个。仅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梁、地瓜就有77个。"王洞9号"小麦是王村公社王洞大队1976
年从"王洞8号"小麦选变异穗培育而成。属低肥、抗旱耐瘠品种。"建国79-01"小麦是周村公社王树
堂于1979年经提纯、变壮、穗选而成。"黄白双交"玉米是区种子站以♀郑2号×♂鲁单3号组配育成的。
此种有抗病力强、质优等特性。良种的育成,使产量增加10~20%。
引进 解放前,大部分作物良种是农民通过亲友串换、捎带买卖引入。青母鸡嘴谷种是1929年由
淄川引入。建国后,通过试验示范有组织、有计划地引进,1949~1969年主要引进优良农家品种。
1970~1985年主要引进优良杂交品种
粮食作物 小麦 解放前,品种有红和尚头、白和尚头、半芒、芒麦、咬乖肚子。建国后,小
麦良种更新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至1963年。在群选群育农家品种,适应山旱田的红、臼和尚头、
透垄白的同时,引进适应水浇田良种。1952年引进"齐大195",1955年推广"齐大195"、旱洋麦、蚰子
麦,面积6万亩,单产60公斤。1957年引进杂交种碧码l号、碧玛4号,因抗锈病增产,面积10万亩以
上,单产75~100公斤。后因退化,1965年停种。1963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济南2号,抗病、高产,因皮
黑、面粉色泽差只种了一年。这次品种更换使小麦单产由46.5公斤提高到58.5公斤。第二阶段至
1970年。1964年推广辉县红、黄县大粒半芒。大粒半芒耐肥水、高产,一般单产125公斤,高产达250
公斤以上。1966年6万亩。1965年始,推广省农科院育出的适应旱薄地、山旱田低肥水的济南4号、济
南10号及石早1号、辛石3号。1970年引进昌乐5号。同时,引进喜高肥水的济南矮6号、中肥水的济南
8号、济南9号、鲁滕1号(2411)。还引进过北京8号、丰产3号。这次良种更换控制了小麦锈病的流行,
增强抗倒伏能力。亩产增长30%。第三阶段至1978年。引进高肥水品种有,1971年引进泰山4号。
1972年引进淄选2号。1973年引进红蚰包、白蚰包。1975年引进泰山5号。1976年引进济南13号。1978
年引进白粒高38和高8、烟农685。引进中肥水品种有,1971年引进泰山1号,成为当家品种,最大面
积5万亩。引进低肥水品种有北京10号、桓群4号。除济南13号品种,其他相继淘汰。这次更换品种,
有效地抵抗条锈病的再发生,小麦单产190公斤。较前次更换产量翻了一番多。第四阶段,至1985年。
高肥水品种除继续推广济南13号,1982年引进鲁麦1号、1985年引进鲁麦7号。中肥水品种,1983年引
进山农辐63,当年种植3万亩。1984年引进晋麦21。低肥水品种除以昌乐5号为主外,1982年引进远东
l号、科红l号,1985年引进鲁麦5号。这次品种更换,较1978年单产增26%。
玉米 清末民国初,有草棒子、红骨头、二生子,还有少量紫色粘玉米。建国后至1963年先后
引进小粒红、金皇后、白马牙、黄县二马牙、安东马牙1l号,面积8万亩。1957年推广杂交种坊杂2号、
坊杂4号。1960年始推广自交系间杂交种双跃3号、双跃150号,单产增长11%。1965年种植8万亩。期
间,还引进双跃80号、新双1号、烟双545,单产增加63公斤。1972~1976年,推广单交种,有新单1
号、群单105号、泰单71号、鲁单。13号、华威160。三交种有昌三1号、烟三6号、烟三10号。1975年
单三交种面积10万亩。单产增长19%。1977~1980年先后推广单交种郢单2号、鲁单3号、淄单3号、
丹玉6号。1979年面积8万亩,其中郢单2号5万亩。期间,引进三交种鲁三9号。单产提高78公斤。
1981~1985年,引进早熟品种有鲁原单4号、早三交、淄单4号、鲁原三2号、鲁玉3号;中熟品种有丰
单l号、烟单14号、鲁玉2号、鲁单三9号,中三交;中晚熟品种有掖单2号、威矮黄。单产增长近10%。
谷子 清末,种植刀把齐、红母鸡嘴、大黄谷、粘谷、阴天旱、野鸡翎等品种。建国后引进新品
种。1954年从华东农科所引进华农4号。1956年从省农科所引进金钱子。1957年从章邱引进六十日还
仓。60年代先后引进东风谷、柳条青,取代原来的农家品种。70年代先后引进昌潍62、7025。1983年
引进鲁谷4号、泰安316、7533。1985年单产176公斤。每次引进新品种单产分别比过去增长10~15%。
大豆 世代沿用品种有平顶黄、黑眉子。建国初期有大粒黑豆、谷里混。60年代始引进早熟品
种齐黄10号、小粒青。70年代引进中熟品种向阳1号。至80年代初先后引进东解1号、早丰4号、文丰4
号、文丰7号等早熟品种。单产增长10~20%。
高梁 建国初期就沿用老母猪飘脚、红萼子、白萼子、黑萼子等。1952年引进打罗锤。1957年引
进竹秆青。1971年始推广沈杂1号和原杂10号杂交种。因品质低劣,喜大肥水,1976年淘汰。1976年
始推广熊岳253、鹿邑歪头、忻粮7号、跃进17等品种。单产增长10~18%。 。
地瓜 建国后仅沿种红皮地瓜。1953年引进胜利百号。1956年后,引进大红袍:二红袍、华北
117、华北553、华北169。1966年栽培胜利百号2.5万亩。因不抗黑斑病、根腐病,产量平平。1974
年后,地瓜产区集中山丘旱薄地。1976年引进烟薯1号、烟薯3号、烟薯6号、烟薯8号。后又引进南京
92、青农1号、青农2号、海发5号、济薯1号、济薯2号、济薯5号、红红1号、一窝红、南瑞苕、栗子
香等。 1979年栽植南京92面积13887亩、 胜利百号9523亩、 烟薯1号5979亩,三个品种占96.8%,
1980年引进徐薯18号。 1983年栽植2万亩,占80%,其他品种相继淘汰。每次引进新品种,单产增长
10~25%。
小杂粮数年来无引进良种,农民自行串换,品种混杂。
经济作物 棉花 建国前只有草棉1个品种。建国后,合作化时引进岱字15号、斯字二比、斯字
4号。1982年始引进鲁棉1号、鲁棉5号:中棉所10号。1985年以鲁棉1号、鲁棉5号为主要品种。单产
增长10~20%。
花生 建国前只有一窝猴品种。1957年引进伏花生。1976年引进白沙1016、反修1号。1980年引
进徐州68-4、花11、花17,1983年引进海花7号。单产增长20~30%。
黄菸 合作化时期引进小金黄、大金黄、益杂1号、密叶子、山东多叶。70年代后以益杂1号、
大金黄为主要品种。单产增长10%以上。
芝麻 建国前有大八权、霸王鞭品种。1959年引进黑芝麻(药用)。1982年引进湘芝、京芝。1985
年以湘芝、京芝为主要品种。单产增长15%以上。
蔬菜 圆葱 1958年从福建引进种籽。70年代周村公社爱国农科所从安徽合肥引进红皮圆葱,
从天津引进黄皮圆葱,最高单产5000公斤。1985年以红皮圆葱为主要品种。
黄瓜 建国后仍沿种仇家庄、尹家庄油条黄瓜。60年代始引进济南叶儿三、宁阳大刺瓜。1968年
始,从北农大引进北京大刺瓜、从长春引进长春密刺。1975年始,从天津引进津研l号、津研2号,更
换原品种。1983年后,张坊公社仇家大队成为全区黄瓜专业队。1985年后推广津研1号、津研2号、山
东密刺、新泰密刺。
辣椒 当地传统品种有尖辣椒。60年代始,从邹平、益都引进羊角辣椒,从中农蔬菜所引进铃当
皮。1972年从上海引进茄门甜椒。1979年从山西大同引进同丰37、茄门2号。1985年仍以铃当皮、同
丰37、茄门2号、羊角黄为主要品种。
西红柿 "七七"事变前,周村光被中学(现淄博六中)英国人胡牧师与其子亚国在教堂附近种植。
日伪侵占期间有少数种植。建国初期,引进早粉2号、北京早红。60年代始先后引进济南大粉红、台
湾红、满丝、桔黄柿子。1985年继续推广强丰、辐54-3、鲁粉1号、强力米寿、821早红、早魁、齐研
矮粉、历红2号。
豆角 建国初期,当地品种短而不上架。70年代始引进上架品种红嘴雁、一丈青。1985年继续推
广之豇28-2、张塘豆角。
芸豆 197-9年推广洛阳架豆。1984年始,张坊乡梅家村成为全区专业村。1985年主要推广诸城
架芸豆、山西满架莲、邹平老来少等品种。
菜花 1958年从福建引进种籽,品种按成熟期有60、70、80、90、100、120天。继而又引进日本
雪球、荷兰雪球、日本雪山、伊尔富、同杂2号等。引进品种,其成熟期秋菜花大都是60~80天,春
菜花90~120天。1985年继续种植。
甘兰 日伪侵占期间有少量种植。建国初期引进种籽,此后引进早熟品种,有报春、迎春、中甘
11号等;中熟品种有北京的京丰1号;晚熟品种有福建的大平头。还引进过牛心、小金黄等。1985年
仍以早、中熟品种为主种植。
大白菜 40~50年代有长山青邦。60年代初从卫固引进狮子头。70年代先后推广杂交早熟品种淄
选5号,中熟品种80--25、山东小4号。其间,还引进过青杂中丰、78--3、天津绿等。1984年八里沟
乡孟家堰成为全区专业村。
茄子徐州长茄、济南长茄等为80年代中期主要品种。
芹菜40年代由桓台引进实秆芹菜。60年代后从石家庄引进大青苗。1980年引进美国黄苗;1984年
始白家寨、和家、圈头成为全区专业村。
萝卜 先后引进潍县青、淄博青皮、心里美等。
大蒜 先后引进苍山白皮、嘉祥红皮、安丘红皮等。
大葱 20年代初,仇家庄独秆芽葱年产5万公斤以上。销往周村、淄川、张店。"七七"事变后,
青岛等地商贩亦来收购。建国后,引进章丘二生子。1984年始高塘乡永和村成为周村区大葱专业村。
西瓜 西瓜是1982年始引进蜜宝、琼蜜、
浙蜜1号、中育6号、新红宝、金钟冠龙急…...
繁育 1963年始,区农林站兼管种子评选。工作。先后在南营大队、高塘公社永和大队,黄公社
李家大队建立队办良种场。自此,种子繁育进入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之调剂阶段。1970年区
种子站建立,对制种基地采用"加粮收购、补助化肥"的政策。1972年、1973年区农林局曾两次派人到
海南岛繁育高梁不育系31974,一代种5000公斤。1975年在大姜、南阎、贾黄、南营等公社建立种子
繁育基地5000亩,全区小麦玉米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其他作物良种普及率85%左右。1980年,良
种由"四自一辅"转为"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
区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生产责任制后,1983年区种子站与制种户签订合同,用联片制种的形式,
建立种子基地。是年落实玉米制种田2200亩,繁育良种18.45。万公斤。1985年有玉米制种田1000亩,
制种12.5万公斤。
经 营 1970年始经营良种。1978年后,形成区、社、队三级经营服务体系。采取区社联营,
社队代销供种的办法。本着以销定产,实行合同制。做到计划生产,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经营良种
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地瓜。后又经营棉花、油菜籽、蔬菜、瓜类等。每年经营75
万公斤。1982年经销小麦35万余公斤,玉米40万公斤,豆类、棉花2万余公斤。区社联营经销占l/3。
1985年,除小麦外,共经营各类良种44.5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