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252&run=13

[1993年]1993年全区人民以中共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的步伐,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58亿元,比上年增长49.9%;财政
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农业以农村“奔小康”为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得
到稳定、协调发展。总产值达到1.98亿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3.9%。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
纪录,总产11.9万吨,单产674公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1处乡镇均建成了农机大院,
新置动力机械150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16.83万千瓦,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完成荒山
造林6540亩, 营造片林8590亩,完善林网15万亩,育苗969亩,四旁植树59万株,在全市率先通过了
省“八五”绿化达标验收。林果、蔬菜、畜牧、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已形成规模。 果园发展到2.4万亩,
果品总产量6999吨。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 其中保护地栽培在60%以上,蔬菜总产量11.8万吨,比
上年增长24%; 收入49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养牛16020头,羊17620只,猪27800头,鸡86.8万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495吨、7779吨和1450吨。畜牧业总产值5821万元(现价)。花卉基地面积
发展至552亩。

工业实施“科技推动、外向带动、龙头拉动”战略,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决战九三保翻番”的奋
斗目标。总产值52.2亿元(1990年不变价),销售收入34.9亿元, 利税3.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
%、135%、132.9%。11处乡镇工业产值第一次全部过亿元,亿元村由上年的4个增加到15个,3个企
业产值过亿元。进入“省强”的乡镇3个;进入“市强”的乡镇6个、村18个、企业9个。

[1994年]1994年,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47.05亿元,比上
年增长25.3%;财政总收入13938万元,增长29%;地方财政收入(新口径)6303万元,比上年增长
31.09%。农业继续贯彻科技兴农方针,调整、优化内部结构,总产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34.8%;
农业增加值2.63亿元, 比上年增长35.1%。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6.68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4
%, 涌现出一批规模经营大户。粮食单产714公斤,比上年增加4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由于粮田
面积减少,粮食总产11.6万吨,比上年减少1.69%。畜牧业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总产值14709万元,
比上年增长76.7%,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2.4%。 蔬菜总产量18.96万吨,比上年增长60.7%,并首次实
现出口。果品总产量8296吨,比上年增长18.5%,林木覆盖率达23.4%。科技兴农成效显著,3万亩高
赖氨酸玉米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8项科技成果分别通过了省、市验收。

工业继续实施“科技推动、外向带动、龙头拉动”战略,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总产值81亿元
(90年不变价),增加值19.9亿元,销售收入62.7亿元,利税6.85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38.2
%、79.8%和122.15%。8个重点项目全部投产;新开工技改项目198项,其中135项已竣工投产。有50
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52项。企业规模发展壮大,
恒星、三元被批准为省级企业集团;美亚达、新星、鲁中风机被批准为市级企业集团;王村企业集团
(控股)总公司成为全省十大星火企业之一;鲁萌实业公司、王村企业集团(控股) 总公司、周村
丝绸厂3家企业进入全国千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先后成功地举办了赴韩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
西亚)经贸招商会。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3家,共利用外资5312万美元, 每个项目平均利用外资比上
年增加100万美元,外资到位率40.5%。区外贸总公司在全国区级外贸公司中第一家取得自营进出口
权。驻莫斯科、香港、日本3个办事处已开展工作。 三资企业发展到89家, 出口企业62家, 出口创
汇252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9%。全区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84.2%,连续6
年居全市第一位。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城乡集市交易额
32.2亿元,增长78.2%。商业、饮食、服务机构9930个,比上年增加4337个。 周村纺织大世界跨入
“山东省十大市场” 、“全国百强市场”和“全国文明市场”行列,成为江北最大的布匹市场,被
誉为“中国北方布匹城”。

城市新格局初步形成,综合功能增强。确定了以两条十里长街为骨架,以东部新区为龙头,以外
向型工业加工区和萌山旅游开发区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区内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道路建设工程
(308与309国道连接线)全线贯通,长2150米、 总投资1950万元的新建路东延工程通车,全区通车里
程390.7公里(含村公路164.1公里) 。外商独资开发的国泰商业城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总投资1.35亿
元、 装机2.1万KW的周村热电厂正式运营。程控电话用户9558户,普及率达每百人5.5部。城区绿化
覆盖率41.6%,人均拥有绿地5.6平方米。周村区被列为全国小城镇体制建设试验区,王村镇被列为
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东塘、李家被评为省级规划建设明星村。全区实现了道路沥青化、电
话程控化、供水社会化。

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通过了全国“双基”验收;大中专录取人数833名, 创历史最
好水平;实验中学建成开学;成人教育中心教学楼建成;私立文昌中学成立。在全省区县中第一家成
立了人材技术市场。成功地举办了“周村开埠与山东近代化”学术讨论会。区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医
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验收;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文化产业跨出国门,周村花灯赴俄
罗斯参展获得成功。 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8次,共获金牌53块,一批由周村区选送的运动员在国内
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年末城乡储蓄余额11.2亿
元, 比上年增长41.8%;职工人均工资3758元,比上年增加5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0元,比上年
增加358元;人均居住面积城市11.8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全区通过“小康区(县)”省级验收。

外经外贸继续保持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全区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45家,合同利用外资1.12亿
美元,其中75家竣工投产,“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253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交货值4.53亿元,
比上年增长99.9%,连续5年保持了全市第一。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7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18亿
元, 比上年增长2.5倍。市场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纺织大世界跨入全省十大专业市场行列。个体工
商户有较大发展。全区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1520个(含临时营业户3300个),从业人员20930人,
注册资金7890万元。第三产业的薄弱环节旅游开发取得突破,萌山旅游区成为全区的文化游乐中心。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 续建和开工总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住宅开发、旧城改造、工业新区建
设和以“一镇一街一市”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建设全面展开。纵贯南北的308与309国道连接线一
期工程竣工通车;拆迁了封闭新建路东端的航校旧建筑,使城内东西主干线新建路向东开通。东西为
躯干、南北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周村热电厂一炉一机并网发
电;全区新增程控电话4000门;杨古水源地打出新水井,日增供水能力4200立方米。

继续实施“科教兴周”战略,科技达标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县)。
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50%,提前两年实现了“八五” 计划目标。 基础教育通过了
国家级“双基”验收。大中专录取人数776名, 创历史最高纪录。引进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专业
人才1108名。创立了西安交通大学职工教育学院周村分院,在试办高等教育上迈出了第一步。在全市
第一家完成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3‰以内。创办发行了《周村报》 。
年末城乡储蓄余额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职工人均工资3172元,比上年增长23.9%,人均住房
面积达24.9平方米。全区已达到省公布的“小康”区标准。

[1995年] 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53.99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
增加值3.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9亿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6%、
13.4%、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23亿元, 比上年减少9.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
亿元, 增长13.2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59万元(新口径),增长16.75%,实际支出7930万元, 增
长5.9%,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4039元,比上年增加99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4元,比上年增加384
元。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粮食单产736公斤,比上年增加22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由于粮
田面积减少,总产11.46万吨,比上年减少0.14万吨。区域化规模经营扩大。 全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
10万亩;已建成畜牧小区9处,发展养殖专业村32个,畜牧业总产值2.34亿元;发展蔬菜专业村33个,
瓜菜总产量21万吨;完善林网3.3万亩, 建设高标准林网带80公里,新建果园2400亩,果品产量首次
突破1万吨。 水利建设技术水平提高,推广“三灌”(喷灌、滴灌、微灌)面积6770亩;萌东综合治
理工程进一步完善,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5000亩;区农机大楼和农技综合服务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全
区新增大型农机具62台,农机总动力达18.4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2%。1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村取
得显著成效。

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结构优化。全区开工技改项目229项,完成投资额1.5亿元,两批22个重
点项目已建成投产14个,周村有机化工厂、淄博轧钢厂、淄博丝织五厂、淄博社会福利泡花碱厂、淄
博兴鲁化工集团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翻番。粘胶长丝、牛仔服装、苯酐、石英谐
振器等新产品开发,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纺织、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电子元器件、
专用机械、 家具六大支柱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完成工业销售收入90.48亿元, 比上年增长
44.30%;实现利润总额5.46亿元,增长51.4%。获省市批准的企业集团达18家,建成工业小区13个。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创汇保持领先。全年共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9亿元,其中出口创汇
4016万美元,增长58.8%,出口总值连续七年居全市第一位。全区出口企业发展到71家, 比上年增加
9家,出口产品92种,比上年增加14种。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25个,投资总额8340.8万美元,合同利用
外资额4553.5万美元。已投产的三资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7亿元, 其中创汇4016万美元,实现利税4479
万元。劳务输出有了突破,外派劳务23人

第三产业更加繁荣。区政府组织投资兴建的中国北方丝绸城一期工程建成开业,周村家具商城初
具规模,由外商独资开发的国泰商业城投入运营。原有市场滚动开发,不断扩大,完成了1万平方米
的纺织大世界第五期工程,新增经营业户300家,纺织大世界总经营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
20亿元。商业设施建设又上新水平,金山商厦、纺织大厦精品超级市场、金桥商厦等现代商业设施先
后投入运营。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1000家,私营企业196家。国合商业共完成商
品销售总额6.1亿元,实现利税8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9%和8%。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总投资5510万元的新建路东延工程、308与309国道连接线三期工程、 机场路
东西延伸工程竣工通车。 完成了长行街拓宽改造,开发住宅9.5万平方米。 完成了营子水源地扩源
工程;南阎水源地开发实现并网供水。总投资430万元, 建水厂1处, 输水主管线路4000米,日增供
水6000立方米。投资1500万元的热电厂4号炉竣工, 供热面积达50万平方米。通过了国家级电气化区
(县) 验收。开通了641局程控电话,新增装机容量5000门。完成了天香公园一期工程。明星村建设
形成特色,17个明星村成为经济规模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和龙头。全区村镇建设面积
达39万平方米,新增沥青道路65公里。

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百厂工程” (选拔100家
企业、引进100项高新技术、建立100家高校院所中试厂)全面完成。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056人,
创历史最好水平。淄博电大周村分校教学楼和教育大厦竣工投入使用。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全省的光缆
联网。计划生育实现了人口责任目标,“二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

[“八五” 期间建设成绩斐然] “八五”期间,全区人发扬“团结奉献、创业兴周、自我加压、奋
勇争先”的周村精神,全面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 全区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
翻番,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3.99亿元,比1990年增长3.38倍, 年均增长3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
万元,增长2.65倍, 年均增长29.5%。 财政总收入1.57亿元,增长1.08倍,年均增长15.6%,1993年
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二、三产业比例1990年为10.6∶73.2∶16.2,
1995年为5.5∶61.8∶32.7。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先后兴建了萌西电灌站、梅家河桥闸、“124”流域治理等一批骨干水
利工程, 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粮食总产11.46万吨, 耕亩单产736公斤,分别比1990
年增加1.3万吨和172公斤。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
的18%提高到45%。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纺织、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家具六大支柱
产业。 “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七五”期间增长4倍。1995年地区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比
199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9.2%;利税总额7.15亿元,比1990年增长2.61倍,年均增长28.5%。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开发建设了纺织大世界、中国北方丝绸商贸城、国泰商业城、沙发市场和沙
发材料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建成了纺织大厦、金山商厦、物资大厦、观山百货大楼等一批现代化商
业设施;金融、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初具规模。199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1990
年增长8.63亿元。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到1995年,出口企业由34家增至71家,出口产品57种增至92种,兴
办三资企业由2家增至186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 6.5平方公里的外向型工业加工区
建设初具规模,22家三资企业建成投产。外贸出口总值连续7年居全市第一。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5.2平方公里; 旧城改造大部
分完成, 开发面积2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建设完成了308与309国道连接线、 机场路、祠堂街、新
建路东延、丝绸路北延等项目。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13公里,比1990年增加207公里。在全省率先实
现了乡镇供水社会化、区乡道路沥青化和城乡电话程控化,1995年成为国家级电气化区(县)。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科教兴周”战略全面实施。发展科研开发机构45家,与全国140多所高等
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全区村以上骨干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50%的生产设备达到90
年代国内先进水平。城区国办中小学校舍改造全面完成,首批建成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区,引进各类
人才3000多名。建成了周村有线电视台、立体声调频广播电台,创办了《周村报》。先后被命名为双
拥模范县(区)和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省级先进文化区验收和国家级体育先进县复查,进入全国科
技百强县(区)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14元,分别
比1990年增长2727元和134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亿元,比1990年增长2.4倍;城市人均住房
面积11.34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2.84平方米, 农民人均住房24.9平方米,增加5.1平方米。人民总体
生活水平达到了省级小康区(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