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桑蚕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175&run=13

周村桑蚕茧历史悠久,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副业生产。发展至近代,周村周围成为省内桑蚕茧重
要生产地之一。周村一向多栽培鲁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长山县同利蚕场,从杭州购进8万株湖
桑;同时,从湖州购进改良蚕种数百张,发给周村附近农民试养。之后,山东省丝商会从江南购进四
眠改良种发给农民试养。1916年,周村附近有桑园5千多亩,年产茧量高达50万公斤。1932年前后,
全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产茧4.82担(每担为50公斤),农户养蚕者十有八九,故有"桑植满田园,户户皆
养蚕"之称誉。后经战争破坏,蚕茧业逐渐萎缩。
建国后,政府一再提倡植桑养蚕,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全区桑蚕茧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解
放初期,周村的桑树多是1928年前所栽,均已老化;养蚕仍沿袭家养、季养的传统;蚕种又多系自留、
自孵、自用的土种,到1949年,只有桑园143亩,年产茧668.8公斤。农业合作化时期,周村区桑园
和丝绸公司桑苗圃年年育苗,支援农业社建立新桑园。1958年,全区扩种桑园176亩,以集体养蚕为
主,采用培养筛选的优良品种。同时丝绸公司桑苗圃试养春秋两季蚕,并先后引进瀛汉X华九、瀛汉X
华八及其反交种蚕种,向农业社推广新蚕种441张。1959年,又采用一年四养蚕的办法(春、晚春、秋、
晚秋),蚕茧产量达3000公斤。1960年,全区成立养蚕专业队86个,296人,其中公社级集体喂养5处,
生产队级集体喂养81处。1964年后,因植桑与种粮争地,致使有些队毁桑种粮。1966年,全区蚕茧总
产量仅1155.5公斤。1978年后,建立区桑蚕站,引进外地低干桑,并推广低干桑密植法。1979年,萌
水镇苗圃利用电子叶间歇喷雾法,进行一年生桑条保枝杆插试验成功,桑苗繁育速度加快1倍。农村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涌现出一批养蚕重点户、专业户(组),使亩桑产茧、单帘产茧均超50公斤。1983
年,全区年内养茧4期,发种334张。是年,全区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由1978年的211亩、3175公斤,
分别提高到1633亩、8436.5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到1985年,区内共有桑园1100
亩、产茧16378.29公斤,是1949年产茧量的24.5倍。
解放前传统烘蚕茧的做法是盐渍法,只适用于小批量。清末民初,从南方传人小土灶烘茧法,灶
室系砖土木结构,内设棚架,棚上排箱,鲜茧装入箱内,室内地下设坑,自风门烧火,4小时后杀蛹
始毕,日烘20万个茧。后经改进为转炉,15分钟烘一车,每车100公斤,两班生产,月烘茧5000公斤。
建国后,烘茧仍沿用小土灶,一般由国家委托代收机构统一收烘。1954年,周村建起较先进的循环灶,
取代了小土灶,烘量增加一倍多,基本适应全市烘茧需要。

表6~2周村地区部分年份蚕茧产量表
┏━━━━┯━━━━━━┯━━━━━━━┓
┃ 年 份 │桑园面积(亩)│ 产茧量(公斤) ┃
┠────┼──────┼───────┨
┃ 1949 │ 143 │ 668.8 ┃
┠────┼──────┼───────┨
┃ 1959 │ 319 │ 3000 ┃
┠────┼──────┼───────┨
┃ 1966 │ 385 │ 1155.5 ┃
┠────┼──────┼───────┨
┃ 1978 │ 211 │ 3175 ┃
┠────┼──────┴┬──────┨
┃ 1983 │ 1633 │ 8436.5 ┃
┠────┼──────┬┴──────┨
┃ 1985 │ 1100 │ 16378.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