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铜响乐器及铜制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5&A=1&rec=146&run=13

周村铜锡业明清两代已负盛名,有作坊400余家。民国初年有较大作坊93家,从业者523人,资本
3.8万元,交易额17.4万元,居全省同行业之首。产品以铜响乐器为最,同天津、武汉齐名,为全
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清乾隆十五年(1750),周村就生产铜响乐器,主要产品有锣、铃、钹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清
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生产工艺改进,由小炉改为中、大炉,品种增多。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周村生产铜响乐器的厂家有聚合成、德成昌、聚合恒3家,工人25名,产品30余种。1920年,
又建立太兴东、成德太两家,工人增至80余名。1937年,工人达百余人。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名旦"、
"四大须生"和"四小名旦"等京剧艺术名流所在的戏班,都曾用过周村铜响乐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奚啸伯对周村铜响乐器高度赞扬,题词:"驰名南北,质量最佳"。抗日战争爆发后,5家铜响乐器厂
家中,有3家停产,2家待闭。
建国后,铜响乐器供不应求,各厂家分别在济南、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建厂6处。1956年,
周村5家铜响乐器制造厂和17家铜制品厂家,组建成公私合营鲁东乐器厂,有工人129名,日产能力为
25~35公斤。是年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生产,并试制成功"军乐钹",由此改变了军乐钹依赖进口的局
面。1959年,为中央乐团制造出直径为1.3米,全国最大的铜锣3面。1962年始,除生产铜响乐器外,
还生产战鼓、军鼓、腰鼓、手鼓、军号、青年号、拉管、响板等20多种民族乐器。1963年,制造出新
产品吊钹,打破了依靠从土耳其进口的局面,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之后,又挖掘整理中国古典铜
响乐器的制作工艺,仿制出"云锣"、"排锣"和新"编钟"。1970年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
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是新"编钟"演奏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各种庆祝活动频
繁,对铜响器的需求量骤增,每月生产量达18吨,居全国同类产品企业之首。1974年,又为中央乐团
生产直径1.3米的大铜锣4面,作为对访华演出的外国交响乐团的馈赠礼品。1978年以来,调整产品
结构,新上日光灯支架、铜火锅和不锈钢火锅、饭锅等。1979年生产的声波牌铜响器、声波牌军号获
省二轻厅名牌产品称号,1982年鲁东牌苏锣获全国铜响乐器产品质量评比第二名,并获省优产品称号。
1984年,鲁东乐器厂与南营乡联合建立鲁东乐器厂二分厂,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3.4万元,以加工
军鼓为主,年工业总产值14.9万元,利润0.7万元。1985年底,区内有铜响乐器及铜制品企业2家,有
职工356人,吲定资产269.4万元,年产铜响乐器33.33吨、铜火锅3.6万支,日光灯支架11万支,工业
总产值631.9万元,利润56.7万元。
鲁东乐器厂 位于周村东街74号,占地面积26704.88平方米,建筑面积17668.32平方米,市属国
营企业。1956年建厂。是山东省最早生产铜响乐器的厂家。1967年最高年产铜响乐器165.91吨,军号
4.1万只。1985年,有职工306人,固定资产266万元,拥有生产铜响乐器和日用五金产品所需的锻压、
剪切、冲压、拉伸等设备;生产铜响乐器33.33吨,各类火锅14万只,日光灯支架11万支。年工业总
产值621万元,利润56万元。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