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肥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91&run=13


    新中国成立前,种地只施农家肥,不用化肥,地里养分失调,农作物产
量低
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条件的改善,科学知识的普及,逐渐打破传统
的施
肥方法,由单一施用有机肥料改变为有机肥和化肥同时使用。20世纪70年代
末,
通过土壤普查发现,辖区内土地肥力不够,有机肥料偏少,氮肥缺乏,磷肥
和一
些微量元素严重不足,急需补充。根据普查结果,开始推广配方施肥,按需
施肥,
因土施肥,在尽量多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并且采取小麦
高留
茬、麦穰还田、玉米秸直接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打下
了基
础。
    有机肥料
    圈肥  是在栏坑中经过沤积发酵而施用的肥料。可以作基肥,也可作追
肥,
也有晒干砸细,拌种后用耧串耩地中,对发苗有好处,叫“耩粪”。新中国
成立
前,农户养殖家畜少,圈肥不足,有的白种下地。建国后,随着家畜饲养量
的增
加, 圈肥有所增加。 20世纪60~70年代,生产队广泛推行以工分换肥料的
办法
(一般为一车粪记10分工,跟其他工分一样参加分配),群众积肥数量增加,
平
均亩施3000~4000公斤。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厕所改造,大多数农户的栏
坑
被填平,圈肥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很少有农户使用圈肥。
    人畜粪尿  历史上多与圈肥一起沤制。20世纪60年代,采用人粪尿配上
牲畜
粪便、麦糠、土,加水混拌发酵,制成“四合一”肥料,对培肥地力有较好
的效
果。20世纪80年代,此种制肥方法随着生产队解体而被废弃。
    20世纪70年代,有的村安排专人收集人尿浇麦,增产效果明显。此种施
肥方
法延续下来。20世纪90年代,辛店街等靠近城区的村庄,仍有少数农户施用
人粪
尿上田。
    土杂肥  土杂肥有老屋土、炕洞土、墙土、磨碾道土、湾泥、草木灰等。
农
业合作化时期,各村每年秋种前都要组织人员挖湾土作肥料。从20世纪80年
代起,
施用土杂肥的数量减少。
    饼肥  豆肥饼肥在新中国成立前开始使用,主要用于菸草、瓜类、蔬菜
基肥
和追肥,一般每亩只施几十斤,也有用豆饼和圈肥混合作小麦播种的串耩肥
料。
用豆饼作肥料容易招致害虫,通常情况要拌农药施用。20世纪70年代,随着
大牲
畜的增多,豆饼开始改作饲料,不再上地作肥料。在化肥未推广之前,也有
把大
豆煮熟晾干作追肥的,一般每亩施15公斤左右。用豆子作肥料种出的西瓜、
西红
柿口感好,增产效果明显,但容易发生蝼蛄、地老虎等害虫,施用时需拌农
药。
    绿肥  20世纪60~70年代,曾广泛推广沤制绿肥。沤制方法是利用夏季
高温
多雨的有利条件,把各种杂草、苍子、蒿蓬之类野生植物,拌上麦糠、土合
泥密
封,经几十天发酵,即成绿肥。此方法制作简便,有改进土壤、提高肥力的
作用。
20世纪80年代,绿肥停止施用。
    秸秆  还田秸秆还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饲养大牲畜、奶牛等进行
过腹
还田。二是通过沤制造肥。三是粉碎直接还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机收
面积
的扩大,开始实行小麦高留茬、麦穰盖秋季作物,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等方法,
减
少了土壤中肥力的消耗,增加了有机质的含量。
    化肥  境内从1953年开始使用化肥。氮肥为硫酸铵,磷肥为过磷酸钙,
主要
用于菸草和小麦的追肥。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本地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化肥
品种逐渐增多,氮肥除硫酸铵,增加了尿素、氨水、碳酸氢氨等。磷肥有磷
酸钙、
钙美磷。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1965年引进氮磷钾复合肥。20世纪70年代,
引
进磷酸二氨。从1980年起,实行配方施肥。是年,辛店公社施用各种化肥432
吨,
其中氮肥(氨水)286吨,磷肥136吨,复合肥1吨。是年,大武公社施用化肥
408
吨,其中氮肥(氨水)286吨,磷肥106吨,复合肥16吨。1985年,辛店镇施用
化
肥188吨,其中施用氮肥146吨,磷肥38吨,复合肥4吨。大武镇共施用化肥247
吨,
其中氮肥为206吨,磷肥为30吨,钾肥为2吨,复合肥9吨。施肥品种趋于多样
化。
1999年, 辛店街道施用化肥147吨,其中氮肥76吨,磷肥4吨,钾肥2吨,复合
肥
65吨。 大武镇共施化肥433吨, 其中氮肥219吨,磷肥36吨,钾肥26吨,复合
肥
152吨,比例更趋于合理。2004年,辛店街道共施用化肥355吨,其中氮肥163
吨,
磷肥31吨, 钾肥22吨,复合肥139吨。为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
开
始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