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人民干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526&run=13

干部来源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人民抗日武装和各界抗日救国组
织的诞生,大批有识有志的进步分子,相继被中共清河区特委任命为中共临淄县
委、各区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区政府和各界救国会及抗日武装组织的领导干部。
1945年,日军投降后,渤海行署从革命老根据地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到临淄县政府
和区政府工作。 1948年3月临淄全境解放后,为适应建立人民新政权的需要,将
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思想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工作积极的非脱产的乡、
村干部转为脱产的正式干部,充实到县、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有据可
查的有如下几次:1949年1月,从农村提拔脱离生产干部50名;2月,又抽调27名
乡、村干部去清河地委党校(在桓台县索镇)学习,回来后,也全部转为脱产的正
式干部。 3月,县学举办党员训练班,有56名农村党员参加学习。结业后,也多
数转为脱产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干部来源的主要渠道是:
1.从社会上选拔吸收干部。1965年,从农村知识青年中,选拨服役干部40人,
经过培养锻炼, 于1971年4月转为正式干部。1972年,又从农村知识青年中选拔
干部53人。1979年,从农村招收计划生育工作专职干部16人,招收社来社去学校
毕业生30人。1980年,招收社会闲散科技人员93人。1982年,从城镇户口的高中
毕业生中招收财税干部49人,吸收录用闲散技术人员33人。1984年,从集体企业
单位社来社去学校毕业生中转干76人。至1985年,全区共从社会上选拔录用干部
552人。
1949年年底县区党政机关实有人数表
类别 人数
总计 523
党委系统 小计 221
书记 2
组织部 3
宣传部 4
妇救会 3
农救会 2
人武部 7
秘书室 5
工作队 41
城关镇 9
城关区 24
牛山区 19
苇河区 24
淄东区 14
高阳区 21
路山区 28
龙池区 15
政府系统
类别 人数
小计 302
县长 1
秘书室 10
民政科 16
教育科 4
实业科 12
财政科 13
粮食局 18
公安局 36
邮政局 9
合作推进社 9
银行 19
淄东区 27
城关区 19
高阳区 18
牛山区 17
路山区 22
苇河区 24
龙池区 19
城关镇 9
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实有人数表
项目 人数
总计 117
县长 1
副县长 3
办公室 3
农业局 7
水利局 3
财政局 7
税务局 9
林业局 2
商业局 3
粮食局 22
计委 5
体委 2
统计科 5
民政科 6
人事科 3
文化科 2
卫生科 2
劳动科 2
手工业管理科 1
交通科 2
教育局 6
法院 13
检察院 5
退复军人办公室 3
2.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自建国至1985年,分配来临淄的大中专毕业生共计
1935人,其中大专384人,中专1551人。这些毕业生多数分配到教育、卫生、农、
林、水利、财政、金融等部门,从事业务、技术工作。
3.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949年至1985年,共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019人,其中
团级以上干部18人,营级干部110人,连排干部835人,技术干部56人。
4.从农村生产大队干部中选拔干部。1975年至1978年,从农村生产大队干部
中选拔干部共213人,其中:1975年10月一次选拔干部35人。
5.工人转干及“以工代干”转干部。1965年,从工业、交通、商业系统的工
人中选拔干部35人。 1971年,又从工人中选拔干部100人。1982年,文教卫生系
统工人转干部51人。从1978年开始,对“以工代干(在干部岗位上的工人)”人员
逐步转为正式干部。至1985年共转1791人。
6.引进科技人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注意引进科技人才。
至1985年,共引进科技人才158人。
1956年县党派群团机关实有人数表
项目 人数
总计 61
书记 1
副书记 3
办公室 6
组织部 6
宣传部 8
合作部 8
财贸部 6
政治工作部 3
文教部 4
巡视监察部 2
县直机关党总支 2
共青团 5
妇联 3
工会 3
科协 1
干部编制 1938年冬,中共临淄县委〓各区区委共计有干部30余人。1939年
秋,县抗日民主政府设有秘书、民政、财粮、司法、教育、武装六个科,各科设
科长1人,工作人员23人,共20余人。另有一个警卫班,计20人。各区设区长1人,
其他干部34人。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共有干部77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9人,
科员68人;区级行政干部63人。1943年冬,县抗日民主政府受到敌人的严重摧残,
县政府干部只剩3人。 1944年上半年,县抗日民主政府机构,逐步得以恢复,人
员逐步充实。1945年8月,临淄第一次解放,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机构随即健全。
当时有干部百余人。 至1949年底,县区两级干部共有523人,其中县委书记、副
书记、县长、各部、委、科、局长、各界会主任、各区党委书记、区长等主要干
部82人。
干部年龄结构 建国初期,干部年龄普遍较低。1950年,全县有干部444人,
其中25岁以下的196人,占44.1%;26岁至35岁的110人,占24.8%;36岁至45岁的
119人,占26.8%;46岁至55岁的19人,占4.3%。1956年,全县共计有干部1267人,
其中25岁以下的470人, 占37%;26岁至35岁的592人,占47%;36岁至45岁的153
人,占12%;46岁至55岁的52人,占0.4%。此后,干部年龄逐步增高,至1976年,
全区共有干部3515人,其中25岁以下的271人,占7.9%;26岁至35岁的831人,占
23.8%;36岁至45岁的1435人,占41%;46岁至55岁的841人,占24%;56岁至60岁
的11人, 占3.3%。 1985年, 全区共有干部4633人,其中25岁以下的746人,占
16.1%; 26岁至35岁的1149人,占24.8%;36岁至45岁的1433人,占30.9%;46岁
至55岁的1170人,占25.3%;56岁至60岁的117人,占2.5%;60岁以上的18人,占
0.4%。
干部文化结构 建国初期, 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低。1950年,全县干部444人
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42人,占99.55%;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2人,占0.45%。
以后,干部文化程度逐年提高。1971年,全区共有干部3063人,其中高中 (含中
专) 文化程度的1001人,占32.7%;大专文化程度的189人,占6.2%。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干部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85年,全区有干部4633人,其
中大专文化程度的544人, 占11.7%; 中专文化程度的211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
631人,占59.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342人,占29%。
干部精减下放 建国以来,干部精减下放有四批:第一批是于1951~1954年,
精减下放60人;第二批于1957年,精减下放66人;第三批于1958年,精减下放98
人;第四批于1961~1965年,精减下放387人。以上共计精减下放611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58年以前精减下放的干部,根据不同情况,享受定期生活
补助,或改办退休、离休。1958年以后精减下放的,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每月发
给生活补助费20元;建国后于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15元。
干部退休、 离休 从1953年开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干部退休,至
1978年办理退休干部共302人。 1979年退休207人,1980年退休184人,1981年退
休191人,1982年退休33人,1983年退休106人,1984年退休7人,1985年退休9人。
以上共计退休1039人。干部退休后,按国家规定发给工资和其他生活补助。

1978年6月开始, 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干部离休,当年办理离休的20人,1980
年办理离休的39人,1982年办理离休的440人,1983年办理离休的120人,1984年
办理离休的126人,1985年办理离休的42人。共计787人。干部离休后,原工资照
发,另增发生活补贴费。凡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每年增发
两个月的本人离休前的标准工资;1937年7月7日至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
的老干部,每年增发一个半月的本人离休前的标准工资;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
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每年增发一个月的本人离休前的标准工资;1945
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不增加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