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子弟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3&A=10&rec=107&run=13


    一、子弟中学

    “文革” 期间,1968年5月原山头街道办事处创办的“山头工读中学”改名
为“山东博山陶瓷厂东方红战校第一分校”(现博山十中前身),由本厂代管,校
址在山头河南西庄,1969年10月该校收归山头公社。
    1970年3月, 本厂自办职工子弟中学,学校位于山头西庄原铁道兵团宿舍,
有教室12间,办公室3间,仓库2间,全校教职工12名。首届招收初中4个班,213
名学生,学制两年,使甩山东省通用教材。
    l970年9月该校迁至山头周家台煤矿旧址。 1970年至1973年学校忙于改建校
舍扩大招生, 师生挖山填沟打眼放炮,平出近1万平方米的操场。此时,建校劳
动任务繁重,学生每天劳动时间在半天以上,学校经常缺课。1973年在校学生初
中两个年级发展到26个班,1350名学生,教职工增至76名。一度设二部制。
    1974年至1976年,本厂派驻工宣队进校,学校实行开门办学,校厂、校队挂
钩,提倡车间、田间上课,课程随意变更,教学秩序混乱。1975年学校附设高中
班,学制为两年,使用山东省通用教材。1976年首届高中两个班改编为电机维修
班和拖拉机班。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初中改为三年制,使用全国通用教材,教
学秩序逐步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按教育规律办学,1980年高中班停止招生,学校集中力量
办好初中,以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5年在校学生14个班,743名。
    学校自办学以来, 1971年至1985年初中毕业14届,105个班,5257名学生。
1977年至1981年,高中毕业5届,9个班,438名学生。
    1985年全校教职工52名(其中领导干部2名,教师39名,职员5名,工人6名),
按文化程度分:大专毕业生8名,中专(高中)毕业生28名,技校毕业生5名,初中
(初师) 毕业生9名,高小毕业生2名。按年龄分:25岁以下的8名,26岁至35岁的
22名,36岁至45岁的15名,46岁至55岁的7名。其中党员10名,团员28名。
    学校设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和教导处、总务处。教导处分管四个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数理化教研组、英语史地生物教研组、艺体教研组)和卫生室、图
书馆,总务处分管后勤和校办工厂。
    学校使用土地面积为2942.2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0409平方米房(地产归属
博山区房产科),其中教学大楼建筑面积为998平方米,1981年建成使用。现有数
理化教学仪器941台(件),价值4900元,图书8737册,杂志23种,报纸9种53份。
    校办工厂:1974年至1985年安装一台电动大碾,加工出售匣钵料,平均月产
100余吨, 1977年7月至1978年9月,自建一座20立方米方窑,顾用本厂退休工人
生产陶瓷茶具、 酒具、盖杯等,年产量12万件。1984年8月建一所印刷厂,主要
承印各种报表, 固定资产1.1万元,年产值2万元,年利润0.8万元,收入用于补
充办公经费之不足,改善办学条件和支付顾用工人工资。
    学校教育经费实行包干,超支部分厂里另行拨款。1985年教育经费为6400元
(学校教职工工资不在内),教职工平均月工资为52.92元,其中最高工资为108元,
最低工资为51元。

            附:历年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            ├─────┬─────┼─────┬─────┨
┃  年    度  │  初  中  │  高  中  │  初  中  │  高  中  ┃
┃            ├──┬──┼──┬──┼──┬──┼──┬──┨
┃            │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班数│人数┃
┠──────┼──┼──┼──┼──┼──┼──┼──┼──┨
┃    1970    │ 4  │ 213│    │    │    │    │    │    ┃
┠──────┼──┼──┼──┼──┼──┼──┼──┼──┨
┃    197l    │ 10 │ 530│    │    │  4 │ 213│    │    ┃
┠──────┼──┼──┼──┼──┼──┼──┼──┼──┨
┃    1972    │ 18 │ 970│    │    │  6 │ 317│    │    ┃
┠──────┼──┼──┼──┼──┼──┼──┼──┼──┨
┃    1973    │ 26 │1350│    │    │  12│65 3│    │    ┃
┠──────┼──┼──┼──┼──┼──┼──┼──┼──┨
┃    1974    │ 20 │ 969│    │    │    │    │    │    ┃
┠──────┼──┼──┼──┼──┼──┼──┼──┼──┨
┃    1975    │ 14 │ 676│ 2  │  92│  14│ 697│    │    ┃
┠──────┼──┼──┼──┼──┼──┼──┼──┼──┨
┃    1976    │ 20 │ 914│ 3  │ 15l│   6│ 272│    │    ┃
┠──────┼──┼──┼──┼──┼──┼──┼──┼──┨
┃    1977    │ 22 │1031│ 4  │ 208│   8│ 404│   2│  92┃
┠──────┼──┼──┼──┼──┼──┼──┼──┼──┨
┃    1978    │ 20 │1061│ 5  │ 245│  1O│ 418│   1│  59┃
┠──────┼──┼──┼──┼──┼──┼──┼──┼──┨
┃    1979    │ 26 │1367│ 3  │ 138│   2│  92│   3│ 149┃
┠──────┼──┼──┼──┼──┼──┼──┼──┼──┨
┃    1980    │ 21 │1102│ 1  │  42│  10│ 521│   2│  96┃
┠──────┼──┼──┼──┼──┼──┼──┼──┼──┨
┃    1981    │ 19 │ 933│    │    │   8│ 448│   1│  42┃
┠──────┼──┼──┼──┼──┼──┼──┼──┼──┨
┃    1982    │ 17 │ 824│    │    │   8│ 398│    │    ┃
┠──────┼──┼──┼──┼──┼──┼──┼──┼──┨
┃    1983    │ 18 │ 871│    │    │   5│ 256│    │    ┃
┠──────┼──┼──┼──┼──┼──┼──┼──┼──┨
┃    1984    │ 16 │ 819│    │    │   6│ 279│    │    ┃
┠──────┼──┼──┼──┼──┼──┼──┼──┼──┨
┃    1985    │ 14 │ 743│    │    │   6│ 289│    │    ┃
┗━━━━━━┷━━┷━━┷━━┷━━┷━━┷━━┷━━┷━━┛

    二、子弟小学

    (一)学校由来
    该校起源于1958年山头厂矿联合筹办的民办、联办班。当时有本厂和淄博陶
土矿、黑山煤矿、淄博美术陶瓷厂、山头运输站等单位,根据各单位学生的多少
分担办学经费,教员大部分是从社会青年中招聘的临时工,一切办学事项由山头
小学代管。
    自1962年以来,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至1965年暑假已发展到42个教学班。
学校如此庞大,山头小学继续代管已有困难,后经博山区文教科出面与山头办事
处协商,1965年9月1日,以该处名义单独成立了山头厂矿联办小学。
    山头厂矿联办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本厂职工子弟。1966年12月29日,由市
陶瓷局政治部发文,将“山头厂矿联办小学”正式改为“山东博山陶瓷厂职工子
弟小学”,1967年1月1日正式接管。
    (二)发展简况:
    该校1967年建校时,全校45个教学班,2168名在校学生,校长由袁廷宝担任,
并借用山头小学的王志超协助校长工作,石绍英协助教务工作。教员60名,全是
1964年至1965年从社会上招聘的临时教师。当时,学校的基础很差,临时教师思
想不安定,教学无经验,又正处“文化大革命”,学校派性严重,无政府主义泛
滥,教学秩序十分混乱。
    从1968年8月26日至1977年8月,本厂革委会先后派驻工宣队五批,每批四至
六人。从1968年9月至1973年5月,先后进驻学校军宣队两批,每批两人。在此期
间,只是搞“大辩论”、“大批判”,不抓教学质量。加之,学生逐年增加,到
1966年全校已有55个教学班,2666名在校学生,占当年全厂职工总数的59.64%,
达到建校史上的最高峰。当时办学极度困难,校舍、教师严重不足,教学人员动
荡,虽然采用二部制(学生半天上课)和增加教师等措施,但是学校的困境并没有
根本解决。
    1971年9月, 学校根据省、市《关于临时工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精神,对
50名临时教师进行了固定转正定级(按期转正44名,缓转6名) ,对不符合转正条
件的作了妥善安排,经过整顿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的思想和工作情绪。同年冬,
学校建立了党,团支部,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所加强。
    1977年,全校有40个教学班,1924名在校学生,全部改为全日制教学。从此,
学校逐步走向以教学为主的轨道。随着厂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校学生也逐
年下降,到1983年全校降为16个教学班,853名在校学生,教职工减为42人(其中;
领导干部2人,管理干部5人,教师30人,职工5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普及率
达到100%,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升学率达到95%。
    自建校至1983年共输送毕业生16届,134个班,6462人。
    (三)校址、校舍:
    该校建校后,全校分五处,占地总面积为4538平方米。教室都是用替下的旧
厂房改建成的,室内光线灰暗,地面潮湿,教具简陋。总校设在山头万松山北边
(原丽华窑后院)分上下两院,共有教室六个,占地面积为1250平方米。分校设有
四处,山头河北片两处:一处是东沟街东头(现修建科斜对门南院),教室七个,
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另一处是东坡道分校(现六车间制模型处)教室四个,占
地面积为438平方米。山头河南两处。一处是新校(现刘家林下边,厂业校所在地),
教室九个,占地面积为1200平方米,另一处是瓦窑(现五车间方窑后)教室四个,
占地面积为450平方米。
    1972年春,校部由山头河北迁到山头河南新校办公。1974年在山头东河滩西
侧新建简易教学楼一座(六个教室) ,1975年在该处又新建简易教学楼两座(十四
个教室)1976年秋开始使用,学校由五处增到六处。
    为了解决学生的活动场地,师生动手奋战两年(1974年至1976年),在新教学
楼南边搬掉一座渣子山, 平整出6000平方米的操场,垒院墙300平方米,并盖房
两间, 厂棚三间,办起校办工厂。1975年8月校部迁到教学楼处办公。1983年学
校由六处缩为两处(即山头河南新教学楼和山头河北东沟街东头南院),办学条件
得到改善。
    (四)教学编制:
    自建校以来,一律实行五年一贯制,学班定员50人左右。1974年根据教育部
规定,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1976年之前本校按二部制招生,1976年之后改
为全日制招生。
    教师编制按省教育厅规定,每个教学班配备1.5个教师,管理配备0.8人。该
校1976年以前为二部制,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5,全日制教学后,教师与学
生的比例为1:26.7,略低于规定。
    (五)课程设置:
    1970年以前,该校开设课程: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每周24节课,
每节课45分钟。
    l971年至1976年,本校使用山东省编制的教材。主要开设课程:语文、算术、
音乐、军体、美术。四、五年级增设自然课,每周27节课,每节课45分钟。1977
年至1982年,本校逐步使用全国十年一贯制统编教材。一至五年级开设课程:政
治、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技,从三年级增设英语课,四、五年级
增设自然常识课。一至三年级每周27节课,四至五年级每周84节课,每节课45分
钟。
    1988年后,使用省编制的教材。一至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
美术、思想品质课。三至五年级增设自然课,四年级增设地理课,五年级增设历
史课。一至三年级每周29节课,四至五年级每周34节课,每节课40分钟。
    (六)教学设备:
    1985年学校有平房教室七个,办公室两间,三座二层楼教室20个,其中六个
教室改为办公室。学生占用教室面积由原每生平均占用0.25平方米,现扩大到每
生平均占用1.2平方米。
    全校课桌凳450套(多是1965年联办小学时购置的)。
    全校教学仪器有地球仪一个、三球仪一个、幻灯机一台、投影器一个,酒精
灯二个、玻璃试杯二个,价值400元。
    (七)组织机构:
    1、 教学组织:1970年以前,学校设正副校长各1人,事务处1人,教务工作
没专人管。1971年以后,建立了教务组、总务纽,负责教学及事务工作。教务组
下设五个年级教研组和一个艺体组,负责教学研究工作。
    2.党团组织:1971年冬建立党、团支部,当时党员3人,团员11人。1984年
党员4人,团员4人。
    3.学生组织: 1977年6月1日建少先队组织,全校设一个大队,40个中队,
120个小队,入队人数占当年在校学生的30%以上,约600余人。1983年全校设一
个大队, 16个中队,48个小队,853名在校学生全部入队,学校团支部派出辅导
员负责少先队的辅导工作。
    (八)工资待遇:
    1971年9月以前, 教师月薪工资分三种,高小生任教为24元,初中生任教为
25元,高中生任教为27.5元或28元,平均月工资为26.70元。
    1971年9月以后,临时教师转正定级,最低为小教八级30.50元,最高为小教
六级48元,平均月工资约为40元。经过l977年、1979年两次调资,教师工资最低
为48元,最高为60.50元,平均月工资约为50元。
    (九)学校经费:
    l967年至1971年, 学校经费是根据1966年11月5日市财政局、区文教科下发
的《关于对民办办学经费的收取办法》执行的。每生每年从学生家长所在单位收
取13.46元,学生每学年拿学费8元,作为学校的维持费和教师的工资。
    1971年教师临时工转正后, 工资由厂支付,另外厂每年按教学班每班每月5
元拨给维持费,平均每生每年维持费7.70元。
    1981年至1983年,每月厂拨办公费150元,全年1800元,学生学费800元,全
校共收入2600元,平均每生每年维持费2.90元。
    (十)校办工厂:
    l976年师生一起动手办起了校办工厂,为厂生产石膏模底吸铁片,每年收入
2000至3000元,补充教育经费之不足,后因原料、模具有困难,生产坚持不够正
常,中间停办一年,1983年又恢复生产。

            附一:历年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            │    在  校  学  生    │    历届毕业生          ┃
┃    年份    ├─────┬─────┼─────┬──────┨
┃            │   班数   │   人数   │  班  数  │  人  数    ┃
┠──────┼─────┼─────┼─────┼──────┨
┃    1967    │    45    │    2168  │          │            ┃
┠──────┼─────┼─────┼─────┼──────┨
┃    1968    │    48    │    2343  │    6     │    276     ┃
┠──────┼─────┼─────┼─────┼──────┨
┃    1969    │    55    │    2666  │    6     │    285     ┃
┠──────┼─────┼─────┼─────┼──────┨
┃    1970    │    53    │    2567  │    8     │    396     ┃
┠──────┼─────┼─────┼─────┼──────┨
┃    1971    │    43    │    2058  │    18    │    854     ┃
┠──────┼─────┼─────┼─────┼──────┨
┃    1972    │    43    │    2106  │    7     │    338     ┃
┠──────┼─────┼─────┼─────┼──────┨
┃    1973    │    4O    │    1954  │    9     │    436     ┃
┠──────┼─────┼─────┼─────┼──────┨
┃    1974    │    37    │    1816  │    l3    │    624     ┃
┠──────┼─────┼─────┼─────┼──────┨
┃    1975    │    40    │    1945  │    6     │    308     ┃
┠──────┼─────┼─────┼─────┼──────┨
┃    1976    │    40    │    1934  │    8     │    384     ┃
┠──────┼─────┼─────┼─────┼──────┨
┃    1977    │    4O    │    1924  │    7     │    345     ┃
┠──────┼─────┼─────┼─────┼──────┨
┃    1978    │    40    │    1937  │    6     │    285     ┃
┠──────┼─────┼─────┼─────┼──────┨
┃    1979    │    36    │    1712  │    10    │    489     ┃
┠──────┼─────┼─────┼─────┼──────┨
┃    1980    │    31    │    1451  │    9     │    443     ┃
┠──────┼─────┼─────┼─────┼──────┨
┃    1981    │    26    │    1196  │    8     │    378     ┃
┠──────┼─────┼─────┼─────┼──────┨
┃    1982    │    21    │    951   │    7     │    334     ┃
┠──────┼─────┼─────┼─────┼──────┨
┃    1983    │    16    │    853   │    6     │    287     ┃
┠──────┼─────┼─────┼─────┼──────┨
┃    1984    │    13    │    597   │    5     │    234     ┃
┠──────┼─────┼─────┼─────┼──────┨
┃    1985    │          │          │          │            ┃
┗━━━━━━┷━━━━━┷━━━━━┷━━━━━┷━━━━━━┛

              附二:1983教师文化程度和教龄统计表
┏━━━━━━━━━━━━━━┯━━━━━━━━━━━━━━━━┓
┃    文化程度                │    教    龄                    ┃
┠──────┬───────┼───────┬────────┨
┃  高    中  │    4         │  25年以上    │    8           ┃
┠──────┼───────┼───────┼────────┨
┃  高中肄业  │    3         │  20年以上    │    5           ┃
┠──────┼───────┼───────┼────────┨
┃  中    师  │    3         │  15年以上    │    14          ┃
┠──────┼───────┼───────┼────────┨
┃  初    师  │    3         │  10年以上    │    7           ┃
┠──────┼───────┼───────┼────────┨
┃  初    中  │    17        │  9年以上     │    3           ┃
┠──────┼───────┼───────┼────────┨
┃  高    小  │    5         │              │                ┃
┠──────┼───────┼───────┼────────┨
┃  初    小  │    2         │              │                ┃
┠──────┼───────┼───────┼────────┨
┃  合    计  │    37        │              │    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