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镇村庄名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21&run=13


┏━━━┯━━━━┯━━━━┯━━━━━━━━━━━━━━━━━━━━━━━━━━┓
┃村名  │方位    │建村年代│村名由来及沿革                                      ┃
┠───┼────┼────┼──────────────────────────┨
┃南沣  │张店东南│宋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载:“沣水在县治东┃
┃北沣  │        │        │北三十里丰泉乡,流渠若带。”清朝,又名沣水店。沣水店┃
┃      │        │        │即因沣水而得名。清末,以沣水大桥西的旧河道为界,分为┃
┃      │        │        │南沣、北沣两个村。解放后演变为沣水。                ┃
┠───┼────┼────┼──────────────────────────┨
┃范王  │        │        │古称贩牛庄,来源于战国时期宁戚贩牛拜相的故事,后改为┃
┃      │        │        │范王庄。1776年《淄川县志》有“东北乡范王庄”的记载。┃
┠───┼────┼────┼──────────────────────────┨
┃寨子  │        │        │该村南面的“义台”和“操步岭”,系战国时期军队习武和┃
┃      │        │        │安营扎寨之地,寨子因之得名。1776年《淄川县志》有“东┃
┃      │        │        │北乡寨子”的记载。                                  ┃
┠───┼────┼────┼──────────────────────────┨
┃昌城  │沣水北  │战国    │昌城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个较大城镇,秦时,始置昌国县。至┃
┃      │        │        │北魏,昌国历朝是昌国县县治,到隋朝,昌国县废。      ┃
┠───┼────┼────┼──────────────────────────┨
┃城东  │沣水北  │清初    │清初,淄川人高念东之孙,在昌城村东置地20余顷,雇人耕┃
┃      │        │        │种,名曰高家宅院。清中叶转卖给张店耿家,曰耿家院落。┃
┃      │        │        │清末,耿家将地大部出卖后,农民在此定居,逐渐成村。因┃
┃      │        │        │位于昌城村以东,故名城东村。                        ┃
┠───┼────┼────┼──────────────────────────┨
┃刘家庄│沣水西北│元      │刘姓始来立村,故名。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武安王庙,┃
┃      │        │        │记有刘家庄。1730年6月25日,暴雨成灾,该村大部冲毁, ┃
┃      │        │        │仅剩菩萨庙附近十几户未淹,村民以为是菩萨保佑下来的,┃
┃      │        │        │曾改名为留下庄。清末,又恢复原称。                  ┃
┠───┼────┼────┼──────────────────────────┨
┃良乡庄│沣水西北│元      │元时,孟氏先世自邹县来此定居,因土地肥沃,良好之乡,┃
┃      │        │        │故名良乡庄。                                        ┃
┠───┼────┼────┼──────────────────────────┨
┃张赵  │沣水东北│唐初    │1907年《益都县志》中有“唐开元七年(719年),张赵村李 ┃
┃      │        │        │嘉庆张广智等一十二人,造石塔一所……。”据此,该村约┃
┃      │        │        │建于唐初,系张、赵两姓立村,故名张赵。后又分为张一、┃
┃      │        │        │张二、张三3个小村。                                 ┃
┠───┼────┼────┼──────────────────────────┨
┃炒米  │沣水东北│明初    │《邢氏世谱》载:“始祖讳才公系大明武官,于洪武二年  ┃
┃      │        │        │(1369年),奉旨带兵携眷押送迁民,自临邑迁诸城,投忠义┃
┃      │        │        │卫。公三子,长子讳铎,后居军屯;二支讳谨,后居河南  ┃
┃      │        │        │村,三支出居益都县炒米店。”1907年,《益都县志》有  ┃
┃      │        │        │“仁智乡炒米店”的记载。                            ┃
┠───┼────┼────┼──────────────────────────┨
┃东高庄│沣水东北│元      │      原名小高村。1958年,更名东高庄。该村村碑记载:┃
┃      │        │        │“大元大德十一年(1307)建村曰小高庄。”              ┃
┠───┼────┼────┼──────────────────────────┨
┃高庄  │沣水东  │明初    │该村原为东庄、梭庄两庄。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降暴雨涝┃
┃      │        │        │淄河泛滥,两村皆毁。雨后,两村居民在此建立新村。因村┃
┃      │        │        │址较高,取名大高庄。1982年,普查地名时,因与房镇乡大┃
┃      │        │        │高庄重名,更名高庄。                                ┃
┠───┼────┼────┼──────────────────────────┨
┃河庄村│沣水东  │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氏立村曰河庄。据传,黄氏迁来立┃
┃      │        │        │村定居时,因三面临涝淄河,故取名河庄。1907年,《益都┃
┃      │        │        │县志》有“仁智乡河庄”的记载。                      ┃
┠───┼────┼────┼──────────────────────────┨
┃四角方│沣水东南│清      │约于乾隆年间建村。因村西南、村东南各有一石桥,村东北┃
┃      │        │        │有一口大井,村西北有一龟状地物,以此四物定位四方,故┃
┃      │        │        │名四角方。1907年,《益都县志》有“仁智乡四角方”的记┃
┃      │        │        │载。                                                ┃
┠───┼────┼────┼──────────────────────────┨
┃仇家庄│沣水东北│元      │元代,村名曰大桥庄。明万历年间,益都县仇姓迁来定居,┃
┃      │        │        │村名改为仇家庄。                                    ┃
┠───┼────┼────┼──────────────────────────┨
┃高炳旭│沣水东  │唐      │据《高氏族谱》载:“立村初,正北山巅筑有高楼。宋,高┃
┃      │        │        │蟾改题‘听月楼’,盖言楼之高也。后因高族茂大,改名此┃
┃      │        │        │屯高炳墟者,缘此故也。”炳意光明,墟,村也。解放后,┃
┃      │        │        │改为高炳旭。                                        ┃
┠───┼────┼────┼──────────────────────────┨
┃张炳旭│沣水东  │明初    │据1853年《笼水白马张氏族谱》载:“始族明天顺年间,自┃
┃      │        │        │枣强迁居益都县之张赵店,又十一世由漫泗河迁居张家炳  ┃
┃      │        │        │墟。”因北临高炳墟,故以炳墟之意冠以张姓。解放后,演┃
┃      │        │        │变为张炳旭。                                        ┃
┠───┼────┼────┼──────────────────────────┨
┃梁炳旭│沣水东  │清      │据梁氏族谱载:“梁氏祖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迁来立  ┃
┃      │        │        │村,曰梁炳墟。”系仿照高炳之意而取名。解放后,演变为┃
┃      │        │        │梁炳旭。                                            ┃
┠───┼────┼────┼──────────────────────────┨
┃唐炳旭│沣水东  │清      │该村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仿照高炳墟(旭)之意而取名。┃
┠───┼────┼────┼──────────────────────────┨
┃鲁炳旭│沣水东  │清      │雍正年间,鲁姓迁来立村,系仿照邻村高炳墟之意取名鲁炳┃
┃      │        │        │墟(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