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镇村庄名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2&A=1&rec=21&run=13

┏━━━┯━━━━┯━━━━┯━━━━━━━━━━━━━━━━━━━━━━━━━━┓
┃村名 │方位 │建村年代│村名由来及沿革 ┃
┠───┼────┼────┼──────────────────────────┨
┃南沣 │张店东南│宋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载:“沣水在县治东┃
┃北沣 │ │ │北三十里丰泉乡,流渠若带。”清朝,又名沣水店。沣水店┃
┃ │ │ │即因沣水而得名。清末,以沣水大桥西的旧河道为界,分为┃
┃ │ │ │南沣、北沣两个村。解放后演变为沣水。 ┃
┠───┼────┼────┼──────────────────────────┨
┃范王 │ │ │古称贩牛庄,来源于战国时期宁戚贩牛拜相的故事,后改为┃
┃ │ │ │范王庄。1776年《淄川县志》有“东北乡范王庄”的记载。┃
┠───┼────┼────┼──────────────────────────┨
┃寨子 │ │ │该村南面的“义台”和“操步岭”,系战国时期军队习武和┃
┃ │ │ │安营扎寨之地,寨子因之得名。1776年《淄川县志》有“东┃
┃ │ │ │北乡寨子”的记载。 ┃
┠───┼────┼────┼──────────────────────────┨
┃昌城 │沣水北 │战国 │昌城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个较大城镇,秦时,始置昌国县。至┃
┃ │ │ │北魏,昌国历朝是昌国县县治,到隋朝,昌国县废。 ┃
┠───┼────┼────┼──────────────────────────┨
┃城东 │沣水北 │清初 │清初,淄川人高念东之孙,在昌城村东置地20余顷,雇人耕┃
┃ │ │ │种,名曰高家宅院。清中叶转卖给张店耿家,曰耿家院落。┃
┃ │ │ │清末,耿家将地大部出卖后,农民在此定居,逐渐成村。因┃
┃ │ │ │位于昌城村以东,故名城东村。 ┃
┠───┼────┼────┼──────────────────────────┨
┃刘家庄│沣水西北│元 │刘姓始来立村,故名。元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武安王庙,┃
┃ │ │ │记有刘家庄。1730年6月25日,暴雨成灾,该村大部冲毁, ┃
┃ │ │ │仅剩菩萨庙附近十几户未淹,村民以为是菩萨保佑下来的,┃
┃ │ │ │曾改名为留下庄。清末,又恢复原称。 ┃
┠───┼────┼────┼──────────────────────────┨
┃良乡庄│沣水西北│元 │元时,孟氏先世自邹县来此定居,因土地肥沃,良好之乡,┃
┃ │ │ │故名良乡庄。 ┃
┠───┼────┼────┼──────────────────────────┨
┃张赵 │沣水东北│唐初 │1907年《益都县志》中有“唐开元七年(719年),张赵村李 ┃
┃ │ │ │嘉庆张广智等一十二人,造石塔一所……。”据此,该村约┃
┃ │ │ │建于唐初,系张、赵两姓立村,故名张赵。后又分为张一、┃
┃ │ │ │张二、张三3个小村。 ┃
┠───┼────┼────┼──────────────────────────┨
┃炒米 │沣水东北│明初 │《邢氏世谱》载:“始祖讳才公系大明武官,于洪武二年 ┃
┃ │ │ │(1369年),奉旨带兵携眷押送迁民,自临邑迁诸城,投忠义┃
┃ │ │ │卫。公三子,长子讳铎,后居军屯;二支讳谨,后居河南 ┃
┃ │ │ │村,三支出居益都县炒米店。”1907年,《益都县志》有 ┃
┃ │ │ │“仁智乡炒米店”的记载。 ┃
┠───┼────┼────┼──────────────────────────┨
┃东高庄│沣水东北│元 │ 原名小高村。1958年,更名东高庄。该村村碑记载:┃
┃ │ │ │“大元大德十一年(1307)建村曰小高庄。” ┃
┠───┼────┼────┼──────────────────────────┨
┃高庄 │沣水东 │明初 │该村原为东庄、梭庄两庄。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降暴雨涝┃
┃ │ │ │淄河泛滥,两村皆毁。雨后,两村居民在此建立新村。因村┃
┃ │ │ │址较高,取名大高庄。1982年,普查地名时,因与房镇乡大┃
┃ │ │ │高庄重名,更名高庄。 ┃
┠───┼────┼────┼──────────────────────────┨
┃河庄村│沣水东 │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氏立村曰河庄。据传,黄氏迁来立┃
┃ │ │ │村定居时,因三面临涝淄河,故取名河庄。1907年,《益都┃
┃ │ │ │县志》有“仁智乡河庄”的记载。 ┃
┠───┼────┼────┼──────────────────────────┨
┃四角方│沣水东南│清 │约于乾隆年间建村。因村西南、村东南各有一石桥,村东北┃
┃ │ │ │有一口大井,村西北有一龟状地物,以此四物定位四方,故┃
┃ │ │ │名四角方。1907年,《益都县志》有“仁智乡四角方”的记┃
┃ │ │ │载。 ┃
┠───┼────┼────┼──────────────────────────┨
┃仇家庄│沣水东北│元 │元代,村名曰大桥庄。明万历年间,益都县仇姓迁来定居,┃
┃ │ │ │村名改为仇家庄。 ┃
┠───┼────┼────┼──────────────────────────┨
┃高炳旭│沣水东 │唐 │据《高氏族谱》载:“立村初,正北山巅筑有高楼。宋,高┃
┃ │ │ │蟾改题‘听月楼’,盖言楼之高也。后因高族茂大,改名此┃
┃ │ │ │屯高炳墟者,缘此故也。”炳意光明,墟,村也。解放后,┃
┃ │ │ │改为高炳旭。 ┃
┠───┼────┼────┼──────────────────────────┨
┃张炳旭│沣水东 │明初 │据1853年《笼水白马张氏族谱》载:“始族明天顺年间,自┃
┃ │ │ │枣强迁居益都县之张赵店,又十一世由漫泗河迁居张家炳 ┃
┃ │ │ │墟。”因北临高炳墟,故以炳墟之意冠以张姓。解放后,演┃
┃ │ │ │变为张炳旭。 ┃
┠───┼────┼────┼──────────────────────────┨
┃梁炳旭│沣水东 │清 │据梁氏族谱载:“梁氏祖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迁来立 ┃
┃ │ │ │村,曰梁炳墟。”系仿照高炳之意而取名。解放后,演变为┃
┃ │ │ │梁炳旭。 ┃
┠───┼────┼────┼──────────────────────────┨
┃唐炳旭│沣水东 │清 │该村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仿照高炳墟(旭)之意而取名。┃
┠───┼────┼────┼──────────────────────────┨
┃鲁炳旭│沣水东 │清 │雍正年间,鲁姓迁来立村,系仿照邻村高炳墟之意取名鲁炳┃
┃ │ │ │墟(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