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成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597&run=13


  蒲松龄著述在其生前就已引起人们的兴趣。清代文人对蒲松龄的 《 聊斋志
异》、诗词文皆有所评论,尤以《聊斋志异》为最。其论虽吉光片羽,却颇有价
值,但惜其多为感悟性的序跋和评注,未成体系。进入20世纪后,对蒲松龄及其
著述的研究始真正迈入现代化学术化轨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蒲松龄家世生平研究 1932 年,胡适的《辨伪举例——蒲松龄的生年考》发
其端,曾引起一场关于蒲松龄生卒年代的争论,其后归于沉寂。

  1949年始,中国内地和港台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进展迅
速,取得了重大成绩,先后出版专著近20部,论文数十篇。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
展,还出现了几个议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蒲氏民族成分问题、家族渊源问题、蒲
氏“第二夫人”问题、蒲氏终身未第问题与《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等,诸多
知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讨论,反响巨大。

  家世生平研究著作情况表
  ┌────────────┬───────┬───────┬───┐
  │          书名          │     著者     │    出版社    │ 时间 │
  ├────────────┼───────┼───────┼───┤
  │       《蒲留仙传》     │ 刘阶平(台湾) │   学生书局   │1970年│
  ├────────────┼───────┼───────┼───┤
  │       《蒲松龄传》     │前野直彬(日本)│ 东京秋山书店 │1976年│
  ├────────────┼───────┼───────┼───┤
  │      《蒲松龄年谱》    │    路大荒    │   齐鲁书社   │1980年│
  ├────────────┼───────┼───────┼───┤
  │《清蒲松龄先生留仙年谱》│ 张景樵(台湾)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
  ├────────────┼───────┼───────┼───┤
  │      《蒲松龄评传》    │    马瑞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
  │  《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    袁世硕    │   齐鲁书社   │1988年│
  ├────────────┼───────┼───────┼───┤
  │      《蒲松龄论集》    │    王枝忠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
  │  《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    杨海儒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
  │      《蒲松龄年谱》    │ 罗敬之(台湾) │  国立编译馆  │2000年│
  ├────────────┼───────┼───────┼───┤
  │      《蒲松龄评传》    │袁世硕  徐仲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  《志异圣手——蒲松龄》│    马瑞芳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

  家世生平研究论文情况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物          │     时间     │
  ├─────────┼───┼────────────┼───────┤
  │辨伪举例——      │ 胡适 │    新月(第4卷第1号)    │ 1932年3月10日│
  │    蒲松龄的生年考│      │                        │              │
  │                  │      │                        │              │
  ├─────────┼───┼────────────┼───────┤
  │                  │雅洛斯│                        │              │
  │    有关蒲松龄    │拉夫·│   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   │    1970年    │
  │  生平的两种资料  │普实克│                        │              │
  │                  │(捷克)│                        │              │
  ├─────────┼───┼────────────┼───────┤
  │  蒲松龄与王士禛  │袁世硕│         文史哲         │ 1980年第 6期 │
  ├─────────┼───┼────────────┼───────┤
  │ 蒲松龄辛卯岁贡考 │马振方│    文史 (第十五辑 )    │    1982年    │
  ├─────────┼───┼────────────┼───────┤
  │   蒲松龄与朱缃   │袁世硕│蒲松龄研究集刊 (第三辑 )│    1982年    │
  ├─────────┼───┼────────────┼───────┤
  │ 蒲松龄的崂山之行 │邹宗良│蒲松龄研究集刊 (第四辑 )│    1984年    │
  ├─────────┼───┼────────────┼───────┤
  │关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王枝忠│蒲松龄研究集刊 (第四辑 )│    1984年    │
  │   的几点考订     │      │                        │              │
  ├─────────┼───┼────────────┼───────┤
  │ 蒲松龄在西铺毕家 │袁世硕│蒲松龄研究集刊 (第四辑 )│    1984年    │
  ├─────────┼───┼────────────┼───────┤
  │关于蒲松龄"闱中越 │杨海儒│          文献          │ 1984年第 4期 │
  │   幅被黜"商榷    │      │                        │              │
  ├─────────┼───┼────────────┼───────┤
  │  蒲松龄生平述考  │马振方│      北京大学学报      │ 1985年第 5期 │
  │                  │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蒲松龄与丰泉乡王氏│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       │    1986年    │
  ├─────────┼───┼────────────┼───────┤
  │关于蒲松龄两次考场│杨海儒│      语文教学阵地      │ 1986年第 4期 │
  │ 被黜的原因及其他 │      │                        │              │
  ├─────────┼───┼────────────┼───────┤
  │      蒲松龄      │王枝忠│        东岳论丛        │ 1988年第 1期 │
  │两次教馆丰泉王家说│      │                        │              │
  ├─────────┼───┼────────────┼───────┤
  │对《关于蒲松龄的第│杨海儒│       蒲松龄研究       │ 1989年第 2期 │
  │二位夫人》一文质疑│      │                        │              │
  ├─────────┼───┼────────────┼───────┤
  │蒲松龄并无第二夫人│杨海儒│        东岳论丛        │ 1990年第 3期 │
  └─────────┴───┴────────────┴───────┘

  续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物          │     时间     │
  ├─────────┼───┼────────────┼───────┤
  │ 南游期间的蒲松龄 │王枝忠│      山东社会科学      │ 1991年第 4期 │
  ├─────────┼───┼────────────┼───────┤
  │《聊斋志异》作者蒲│张克伟│     国际聊斋论文集     │    1992年    │
  │ 松龄其人其事探考 │(香港)│                        │              │
  ├─────────┼───┼────────────┼───────┤
  │  蒲松龄与孙景夏  │张崇琛│       蒲松龄研究       │ 1992年第 1期 │
  ├─────────┼───┼────────────┼───────┤
  │  《蒲松龄年谱》  │杨海儒│       蒲松龄研究       │ 1993年3、4期 │
  │  中应澄清的问题  │      │                        │     合刊     │
  │                  │      │                        │              │
  ├─────────┼───┼────────────┼───────┤
  │   蒲松龄的夫人   │杨海儒│   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   │    1994年    │
  │ 刘氏家族史料初探 │      │                        │              │
  │                  │      │                        │              │
  ├─────────┼───┼────────────┼───────┤
  │蒲松龄的先祖墓葬与│杨海儒│   蒲松龄生平著述考辨   │    1994年    │
  ├─────────┼───┼────────────┼───────┤
  │ 蒲松龄的诸城之行 │张崇琛│      明清小说研究      │ 1996年第 3期 │
  └─────────┴───┴────────────┴───────┘

  《聊斋志异》研究《聊斋志异》是聊斋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人们关
注最多的领域,成果最显著。

  《聊斋志异》手稿未能完整传世, 各种抄本多有改动和散佚, 因此它的搜
集、辑佚以及编次界定、真伪考辨等问题一直是《聊斋志异》研究中的基础性课
题,也是个难题。根据陆续发现的极具价值的《聊斋志异》 手稿本、 抄本和刻
本,如手稿本、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二十四卷抄本、黄炎熙选抄本、青柯亭
刻本、步云阁刻本等,对《聊斋志异》的编次、 篇数、 卷数等问题展开讨论。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铸雪斋和〈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 、
《蒲松龄对〈聊斋志异〉的修改》、《谈〈二十四卷本聊斋志异〉》、《一函不
同寻常的〈聊斋志异〉旧抄》、《〈聊斋志异〉原稿编次初探》、《 〈 聊斋志
异〉是按写作先后编次的吗?——与章培恒同志商榷》、《 〈 全本新注聊斋志
异〉版本整理的复案和思考——兼议影印抄本〈异史〉》等,为再现 《 聊斋志
异》原貌作出了努力。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张友鹤、朱其铠、任笃行先后整理出
版了《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全本新注本、全校会注集评本。

  1949年前,对《聊斋志异》的文本研究几乎是空白,仅有鲁迅先生在《中国
小说史略》中有过简短却经典的评论。1949年始,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和国外的
专家学者对《聊斋志异》文本研究空前繁荣。20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整个中国
学术思潮的发展,《聊斋志异》研究思路不断开拓和创新,文化学、心理学、民
俗学、叙事学、传播学等新兴学术理念被不断运用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并取
得了可喜的成绩。至2002年,出版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研究主要
内容有:

  创作动机和创作思想问题。正如蒲松龄所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孤愤”说成为其创作动机
的主要观点,指出蒲松龄创作思想的进步性,《〈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简论》、
《〈聊斋志异〉的思想性举隅》、《〈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聊斋创
作心理研究》等篇皆为此论。

  《聊斋志异》有无民族思想的问题。晋驼的《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李灵
年的《谈〈聊斋志异〉的时代气息》、赵俪生的《读〈聊斋志异〉札记 》 等论
文,认为《聊斋志异》中的许多篇章,如《张氏妇》、《林四娘》、 《 公孙九
娘》、《野狗》等真实地反映了在清初的几十年中清兵的屠杀、掠夺和残暴,表
现了蒲松龄同情人民、反对暴虐的进步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问题。宏观性研究如肯定了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指出其接受传奇、话本小说、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假象
寄兴”与〈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略论谢肇浙的文言小说与 〈 聊斋志
异〉的关系》、《论〈聊斋志异〉的诗美及其与晚明文艺启蒙思潮的关系 》 、
《浅论〈聊斋志异〉与话本小说的关系》等篇皆是;也有大量的微观性考察,如
塑造艺术、结构艺术、情节艺术、 叙事艺术、 语言艺术等展开多方面的探讨,
《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聊斋志异〉欣赏》、《聊斋艺术论》、《聊斋艺
术通论》、《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聊斋志异艺术研究》等专著和大量论
文,对《聊斋志异》艺术性作了精细的分析。

  “志怪”特征的把握。指出《聊斋志异》不是单纯记异述怪,而是有意识地
结撰故事,以寄托自己的“孤愤”情怀。如《聊斋志怪艺术新质论略》、《怪异
世界的建构——〈聊斋志异〉与志怪传统研究》等,分析了《聊斋志异》与六朝
志怪及唐传奇的根本差异,从而揭示了其在志怪小说艺术方面所呈现的新基本特
征,从而使“志怪”具有了形式的性质。

  文化学的研究。探讨了《聊斋志异》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地
域文化等的继承和接受,如《〈聊斋志异〉与孔子思想》、 《 蒲松龄与民间文
学》、《〈聊斋志异〉与儒学》、《〈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读解》、《〈聊斋志
异〉与道教文化》等论文。

  爱情婚姻题材的研究。肯定了蒲松龄的进步思想,如爱情自由、男女相悦、
婚姻自主、知己之爱等,《〈聊斋志异 〉 关于妇女的解放思想及其矛盾 》 、
《〈聊斋志异〉对爱情题材的拓展》、《蒲松龄论美感与〈聊斋志异〉中的知己
之情》、《〈聊斋志异〉中的爱情》等论文皆为此类。

  比较研究。把《聊斋志异》置于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坐标上,阐述其渊
源继承和创新发展,或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作纵向比较,如《从〈情史〉到〈聊
斋志异〉》、《〈聊斋志异·竹青〉与太宰治〈竹青〉之比较》、《略谈〈聊斋
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聊斋
志异〉与六朝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的一个侧面— — 它和日本文学的关
系》、《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 〉 的比较看文言笔记小说创新的得
失》、《〈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兼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描写 》 、
《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等篇。

  《聊斋志异》研究著作情况表
  ┌────────────┬───────┬────────┬───┐
  │          著述          │     著者     │    出版社      │ 时间 │
  ├────────────┼───────┼────────┼───┤
  │      《聊斋研究》      │平井雅尾(日本)│   朝鲜釜山     │1940年│
  ├────────────┼───────┼────────┼───┤
  │《〈聊斋志异〉原稿研究》│    杨仁恺    │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58年│
  ├────────────┼───────┼────────┼───┤
  │  《〈聊斋志异〉研究》  │    杨  柳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58年│
  ├────────────┼───────┼────────┼───┤
  │《〈聊斋志异〉原稿考证》│ 张景樵(台湾) │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68年│
  ├────────────┼───────┼────────┼───┤
  │《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李厚基、韩海明│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年│
  │      〈聊斋志异〉散论》│              │                │      │
  ├────────────┼───────┼────────┼───┤
  │《〈聊斋志异〉中鬼狐故事│ 叶惠龄(台湾) │台北中国文化文学│1982年│
  │        的探讨》        │              │     出版部     │      │
  ├────────────┼───────┼────────┼───┤
  │  《〈聊斋志异〉研究》  │ 陈  香(台湾) │ 台北国家出版社 │1983年│
  ├────────────┼───────┼────────┼───┤
  │  《〈聊斋志异〉丛论》  │    孙一珍    │    齐鲁书社    │1984年│
  ├────────────┼───────┼────────┼───┤
  │      《〈聊斋志异〉    │ 郭玉雯(台湾) │    学生书局    │1985年│
  │       的幻梦世界》     │              │                │      │
  ├────────────┼───────┼────────┼───┤
  │  《从〈聊斋志异〉探讨  │ 黄莫愁(台湾) │   天山出版社   │1985年│
  │   蒲松龄的思想视野》   │              │                │      │
  ├────────────┼───────┼────────┼───┤
  │  《蒲松龄与民间文学》  │    汪玢玲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
  ├────────────┼───────┼────────┼───┤
  │  《〈聊斋志异〉欣赏》  │    吴组缃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
  │     《聊斋艺术论》     │    马振方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
  ├────────────┼───────┼────────┼───┤
  │  《〈聊斋志异〉评析》  │    任孚先    │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
  ├────────────┼───────┼────────┼───┤
  │ 《〈聊斋志异〉创作论》 │    马瑞芳    │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年│
  ├────────────┼───────┼────────┼───┤
  │《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    唐富龄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
  │  〈聊斋志异〉纵横研究》│              │                │      │
  ├────────────┼───────┼────────┼───┤
  │    《聊斋艺术通论》    │    雷群明    │  上海三联书店  │1990年│
  ├────────────┼───────┼────────┼───┤
  │  《聊斋创作心理研究》  │    王  平    │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年│
  ├────────────┼───────┼────────┼───┤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 陆又新(台湾) │    学生书局    │1992年│
  └────────────┴───────┴────────┴───┘

  续表
  ┌────────────┬───────┬────────┬───┐
  │          著述          │     著者     │    出版社      │ 时间 │
  ├────────────┼───────┼────────┼───┤
  │ 《〈聊斋志异〉艺术论》 │    李永昶    │    齐鲁书社    │1993年│
  ├────────────┼───────┼────────┼───┤
  │《〈聊斋志异〉艺术研究》│    张稔穰    │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年│
  ├────────────┼───────┼────────┼───┤
  │《怪异世界的建构——〈聊│    石育良    │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斋志异〉与志怪传统研究》│              │                │      │
  ├────────────┼───────┼────────┼───┤
  │  《蒲松龄的宗教世界》  │ 颜清洋(台湾) │  台北新化图书  │1996年│
  ├────────────┼───────┼────────┼───┤
  │  《〈聊斋志异〉研究》  │ 杨昌年(台湾) │  台北里仁书局  │1996年│
  ├────────────┼───────┼────────┼───┤
  │  《解读〈聊斋志异〉》  │    盛瑞裕    │    云龙出版社  │2000年│
  ├────────────┼───────┼────────┼───┤
  │      《聊斋新赏》      │    王林书    │    新华出版社  │2002年│
  └────────────┴───────┴────────┴───┘

  《聊斋志异》研究论文情况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  聊斋小说中儒生个性与  │ 阿列克谢耶夫 │苏联科学院学报│1934年第 6期│
  │    士大夫意识的悲剧    │   (俄罗斯)   │ (社会科学版) │            │
  ├────────────┼───────┼───────┼──────┤
  │  谈蒲松龄对题材的处理  │  聂石樵      │     前哨     │1958年第 1期│
  ├────────────┼───────┼───────┼──────┤
  │ 蒲松龄《聊斋志异》最初 │雅洛斯拉夫·普│   中国研究   │   1959年   │
  │      定稿时间探讨      │  实克(捷克)  │              │            │
  ├────────────┼───────┼───────┼──────┤
  │蒲松龄对志怪传奇小说艺术│  李茂肃      │    文史哲    │1962年第 3期│
  │    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              │            │
  ├────────────┼───────┼───────┼──────┤
  │《聊斋志异》——        │阿部泰记(日本)│中国文学论集  │1977年第 6集│
  │          清初的寓意小说│              │              │            │
  ├────────────┼───────┼───────┼──────┤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              │天津师范大学学│            │
  │——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发│   李厚基     │              │1978年第 1期│
  │和《聊斋志异》的继承创新│              │报(社会科学版)│            │
  ├────────────┼───────┼───────┼──────┤
  │《聊斋志异》的思想性举隅│    聂绀弩    │     读书     │1979年第 6期│
  ├────────────┼───────┼───────┼──────┤
  │    略谈《聊斋志异》    │    蓝  翎    │    文史哲    │1980年第 6期│
  │  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              │              │            │
  ├────────────┼───────┼───────┼──────┤
  │    试论《聊斋志异》    │    赵俪生    │    文史哲    │1980年第 6期│
  │  妇女形象中人性的异化  │              │              │            │
  ├────────────┼───────┼───────┼──────┤
  │        铸雪斋和        │    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0年  │
  │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              │   (第一辑)   │            │
  ├────────────┼───────┼───────┼──────┤
  │ 《聊斋志异》的民族思想 │    晋  驼    │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1年 │
  │                        │              │   (第二辑)   │            │
  ├────────────┼───────┼───────┼──────┤
  │《聊斋志异》与《搜神记》│    唐富龄    │ 武汉大学学报 │1981年第 6期│
  │                        │              │ (人文科学版) │            │
  ├────────────┼───────┼───────┼──────┤
  │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              │蒲松龄研究集刊│            │
  │ 相结合的作品——试论   │孙菊园、孙  逊│              │   1982年   │
  │《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  │              │   (第三辑)   │            │
  ├────────────┼───────┼───────┼──────┤
  │   论《聊斋志异》的     │    左介贻    │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4年   │
  │     幽默讽刺艺术       │              │    (第四辑)  │            │
  └────────────┴───────┴───────┴──────┘

  续表 1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聊斋志异》"异史氏曰"  │    任孚先    │   文学评论   │1985年第 2期│
  │      的思想和艺术      │              │              │            │
  ├────────────┼───────┼───────┼──────┤
  │  论《聊斋志异》中的    │    汪玢玲    │   蒲松龄研究 │   1986年   │
  │       民间典故         │              │              │            │
  ├────────────┼───────┼───────┼──────┤
  │略论《聊斋志异》艺术构思│    李灵年    │ 南京师大学报 │1987年第 3期│
  │       的情感色彩       │              │ (社会科学版) │            │
  ├────────────┼───────┼───────┼──────┤
  │论《聊斋志异》创作心理中│    王  平    │    文史哲    │1988年第 4期│
  │       的潜在意识       │              │              │            │
  ├────────────┼───────┼───────┼──────┤
  │                        │              │ 扬州大学学报 │            │
  │ 《聊斋志异》与唐代传奇 │    田汉云    │  (人文社会   │1989年第 1期│
  │                        │              │   科学版)    │            │
  ├────────────┼───────┼───────┼──────┤
  │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              │   复旦学报   │            │
  │    堂笔记》的比较看    │    王同书    │              │1990年第 2期│
  │ 文言笔记小说创新的得失 │              │ (社会科学版) │            │
  ├────────────┼───────┼───────┼──────┤
  │   浅谈《聊斋志异》的   │    李厚基    │  蒲松龄研究  │1992年第 2期│
  │     艺术心理节奏美     │              │              │            │
  ├────────────┼───────┼───────┼──────┤
  │《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  │    杨  义    │   江淮论坛   │1992年第 3期│
  ├────────────┼───────┼───────┼──────┤
  │    晚明启蒙思潮在      │    何天杰    │   学术研究   │1992年第 5期│
  │ 《聊斋志异》中的回响   │              │              │            │
  ├────────────┼───────┼───────┼──────┤
  │《聊斋志异》的一个侧面  │              │              │            │
  │——关于它和日本文学的  │藤田祐贤(日本)│ 甘肃社会科学 │1993年第 3期│
  │          关系          │              │              │            │
  ├────────────┼───────┼───────┼──────┤
  │有正本《原本加批聊斋志  │    杨海儒    │ 明清小说研究 │1994年第 1期│
  │ 异》对原著的肆意篡改   │              │              │            │
  ├────────────┼───────┼───────┼──────┤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              │              │            │
  │  ——兼论《聊斋志异》  │    杜景华    │  蒲松龄研究  │1994年第 2期│
  │     中的女性描写       │              │              │            │
  ├────────────┼───────┼───────┼──────┤
  │浅谈《聊斋志异》的编次  │    任笃行    │  蒲松龄研究  │  1995年第  │
  │                        │              │              │ 3、4期合刊 │
  └────────────┴───────┴───────┴──────┘

  续表 2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    周先慎    │  蒲松龄研究  │  1995年第  │
  │                        │              │              │ 3、4期合刊 │
  ├────────────┼───────┼───────┼──────┤
  │解读《聊斋志异》故事中的│              │ 北京大学学报 │            │
  │                        │ 杨  瑞(美国) │  (哲学社会   │1996年第 5期│
  │        影子原型        │              │    科学版)   │            │
  ├────────────┼───────┼───────┼──────┤
  │《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读解│    刘敬圻    │   文学评论   │1997年第 5期│
  ├────────────┼───────┼───────┼──────┤
  │  《聊斋志异》与儒学    │    王枝忠    │天津外国语学院│1998年第 3期│
  │                        │              │     学报     │            │
  ├────────────┼───────┼───────┼──────┤
  │ 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 │    杜贵晨    │   文学评论   │1999年第 5期│
  │      《婴宁》的文化解读│              │              │            │
  ├────────────┼───────┼───────┼──────┤
  │读《聊斋》小札——      │ 罗敬之(台湾) │  蒲松龄研究  │  2000年第  │
  │《聊斋志异》里的《笑林》│              │              │ 3、4期合刊 │
  ├────────────┼───────┼───────┼──────┤
  │  小说创作与社会的"变"  │              │              │            │
  │与"常"——《聊斋》前期  │辜美高(新加坡)│              │            │
  │作品对明末社会的反映初探│              │              │            │
  ├────────────┼───────┤              │            │
  │  楚辞与《聊斋志异》    │ 朴永焕(韩国) │第二届国际聊斋│            │
  ├────────────┼───────┤              │   2001年   │
  │ 《聊斋志异》百科全书   │    王恒展    │学讨论会论文集│            │
  │    形式与性质浅说      │              │              │            │
  ├────────────┼───────┤              │            │
  │读《莲香》看《聊斋志异》│ 刘楚华(香港) │              │            │
  │       的身体修辞       │              │              │            │
  ├────────────┼───────┼───────┼──────┤
  │                        │              │ 福州大学学报 │            │
  │谈《聊斋志异》黄炎熙抄本│    袁世硕    │  (哲学社会   │2002年第 3期│
  │                        │              │    科学版)   │            │
  ├────────────┼───────┼───────┼──────┤
  │中国的恐怖小说与《聊斋志│    于天池    │   文学遗产   │2002年第 6期│
  │   异》的恐怖审美情趣   │              │              │            │
  └────────────┴───────┴───────┴──────┘

  聊斋诗词文研究 蒲松龄虽非此领域的创作大家,但其创作亦颇有特色, 留
下数量众多的诗词文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始,专家学者主要着力于其诗词文的
搜集和整理,相继发现《聊斋文集手稿》、《南游诗草》、 《 柳泉居士词稿手
迹》和《聊斋偶存草》等珍贵资料,而对聊斋诗词文文本的研究甚少。

  聊斋诗词文研究论文情况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      《聊斋文集》      │    罗尔纲    │大公报图书副刊│   1935年   │
  │     的稿本及其价值     │              │              │            │
  ├────────────┼───────┼───────┼──────┤
  │ 对《聊斋偶存草》的考察 │袁世硕、马瑞芳│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0年   │
  │                        │    郝  浚    │   (第一辑)   │            │
  ├────────────┼───────┼───────┼──────┤
  │     谈蒲松龄的散文     │郝  浚、马瑞芳│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0年   │
  │                        │              │   (第一辑)   │            │
  ├────────────┼───────┼───────┼──────┤
  │新见蒲松龄的《聊斋呈稿》│    林小军    │ 文献(第三辑) │   1980年   │
  ├────────────┼───────┼───────┼──────┤
  │        读蒲松龄        │    李茂肃    │ 山东师院学报 │1981年第 6期│
  │《〈帝京景物选略〉小引》│              │              │            │
  ├────────────┼───────┼───────┼──────┤
  │    谈谈《聊斋文集》    │    骆  伟    │ 文献(第十辑) │   1981年   │
  │      稿本及其佚篇      │              │              │            │
  ├────────────┼───────┼───────┼──────┤
  │    《聊斋文集》抄本    │    王文章    │文献(第十二辑 │   1982年   │
  ├────────────┼───────┼───────┼──────┤
  │   论蒲松龄的诗及其与   │    赵俪生    │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2年   │
  │   《聊斋志异》的关系   │              │   (第三辑)   │            │
  ├────────────┼───────┼───────┼──────┤
  │  谈《听秋声馆钞书》本  │ 白亚仁(美国) │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4年   │
  │     《聊斋文稿》、     │              │   (第四辑)   │            │
  │      《聊斋诗草》      │              │              │            │
  ├────────────┼───────┼───────┼──────┤
  │     蒲松龄诗词简说     │    袁世硕    │  蒲松龄事迹  │   1988年   │
  │                        │              │   著述新考   │            │
  ├────────────┼───────┼───────┼──────┤
  │论旧传蒲松龄著《青云集》│藤田祐贤(日本)│  蒲松龄研究  │1989年第 1期│
  │    《知命集》的真伪    │              │              │            │
  ├────────────┼───────┼───────┼──────┤
  │ 耿士伟编《聊斋文集》与 │    邹宗良    │     文献     │1990年第 4期│
  │   蒲松龄佚文的新发现   │              │              │            │
  ├────────────┼───────┼───────┼──────┤
  │   《聊斋遗诗风行录》   │    杨海儒    │ 淄博社会科学 │1993年第 3期│
  │        抄本考论        │              │              │            │
  ├────────────┼───────┼───────┼──────┤
  │ 民国石印本《聊斋全集》 │    杨海儒    │  蒲松龄生平  │   1994年   │
  │        辩伪新证        │              │   著述考辨   │            │
  ├────────────┼───────┼───────┼──────┤
  │     《聊斋草》解题     │八木章好(日本)│  蒲松龄研究  │1995年第 1期│
  ├────────────┼───────┼───────┼──────┤
  │      聊斋咏史诗说      │ 罗敬之(台湾) │  蒲松龄研究  │1998年第 2期│
  ├────────────┼───────┼───────┼──────┤
  │     谈《聊斋文集》     │    赵蔚芝    │  蒲松龄研究  │1998年第 4期│
  │    的作品体裁和编纂    │              │              │            │
  ├────────────┼───────┼───────┼──────┤
  │   蒲松龄的七绝诗刍议   │    赵伯陶    │第二届国际聊斋│   2001年   │
  │                        │              │学讨论会论文集│            │
  └────────────┴───────┴───────┴──────┘

  聊斋俚曲研究 聊斋俚曲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 为蒲松龄著述的双璧,
开创了传统戏曲的新风格,独树一帜,是蒲松龄多年创作心血之结晶;后期作品
与前期作品相比较,不仅篇幅从短篇发展为长篇,而且将简单的曲艺说唱形式转
变为完整的戏剧形式。 聊斋俚曲除少数几种付梓刻印外, 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
传,加之其方言局限,故传播不广。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多,自然谈不上有
更多的研究。 1949 年前,仅有马立勋之《聊斋白话韵文·引言》一篇研究性文
章。1949年始,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始,聊斋俚曲逐渐成为聊
斋文化研究中的热点。1980年—2002年,刊发研究文章近百篇,专著一部。

  聊斋俚曲研究论文情况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       蒲松龄俚曲的     │马瑞芳│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0年   │
  │    思想成就和语言特色  │      │   (第一辑)   │            │
  ├────────────┼───┼───────┼──────┤
  │     聊斋俚曲语词证释   │曹正义│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0年   │
  │                        │      │   (第一辑)   │            │
  ├────────────┼───┼───────┼──────┤
  │试论"聊斋俚曲"的思想和  │      │ 山东师院学报 │            │
  │                        │薛祥生│   (人文社会  │1981年第 1期│
  │         艺术           │      │    科学版)   │            │
  ├────────────┼───┼───────┼──────┤
  │                        │      │ 东北师大学报 │            │
  │       论聊斋俚曲       │汪玢玲│  (哲学社会   │1981年第 2期│
  │                        │      │   科学版)    │            │
  ├────────────┼───┼───────┼──────┤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音乐│牟仁钧│   齐鲁艺苑   │1981年第 2期│
  ├────────────┼───┼───────┼──────┤
  │  蒲松龄著作与地方戏曲  │纪根垠│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1年   │
  │                        │      │   (第二辑)   │            │
  ├────────────┼───┼───────┼──────┤
  │      聊斋俚曲中的      │严薇青│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1年   │
  │  山东方言词语和歇后语  │      │   (第二辑)   │            │
  ├────────────┼───┼───────┼──────┤
  │   论蒲松龄的俗曲创作   │高明阁│蒲松龄研究集刊│   1982年   │
  │                        │      │   (第三辑)   │            │
  ├────────────┼───┼───────┼──────┤
  │      《聊斋俚曲》      │于天池│北京师范大学学│1984年第 3期│
  │     的创作及其成就     │      │报(社会科学版)│            │
  ├────────────┼───┼───────┼──────┤
  │《聊斋俚曲》里的"象生"  │李万鹏│    文史哲    │1984年第 6期│
  ├────────────┼───┼───────┼──────┤
  │                        │藤田祐│蒲松龄研究集刊│            │
  │       聊斋俗曲考       │  贤  │              │   1984年   │
  │                        │(日本)│   (第四辑)   │            │
  ├────────────┼───┼───────┼──────┤
  │    聊斋俚曲及其研究    │杨海儒│   文学遗产   │1991年第 3期│
  ├────────────┼───┼───────┼──────┤
  │   读"聊斋俚曲"札记     │关德栋│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 4期│
  ├────────────┼───┼───────┼──────┤
  │ 聊斋俚曲中的"十样锦"   │李万鹏│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 4期│
  ├────────────┼───┼───────┼──────┤
  │   谈《聊斋俚曲集》的   │董绍克│  蒲松龄研究  │1997年第 4期│
  │       语言学价值       │      │              │            │
  └────────────┴───┴───────┴──────┘

  续表
  ┌────────────┬───┬───────┬──────┐
  │          题目          │ 作者 │     刊载     │    时间    │
  ├────────────┼───┼───────┼──────┤
  │      从聊斋俚曲看      │陈玉琛│   中国音乐   │1997年第 4期│
  │  蒲松龄的艺术创新精神  │      │              │            │
  ├────────────┼───┼───────┼──────┤
  │  庆应大学藏本聊斋俚曲  │      │ 北京大学学报 │            │
  │                        │马振方│  (哲学社会   │1999年第 1期│
  │   《琴瑟乐》文本考议   │      │   科学版 )   │            │
  ├────────────┼───┼───────┼──────┤
  │    蒲松龄《聊斋俚曲》  │苗  晶│第二届国际聊斋│   2001年   │
  │       与柳子戏曲牌     │      │学讨论会论文集│            │
  ├────────────┼───┼───────┼──────┤
  │     《琴瑟乐》论析     │汪玢玲│第二届国际聊斋│   2001年   │
  │                        │      │学讨论会论文集│            │
  └────────────┴───┴───────┴──────┘

  聊斋杂著研究  聊斋杂著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 世人对其知之甚少。 建国
后,随着聊斋杂著及其它辑录作品的陆续发现,才逐渐引起重视。专家学者主要
注重其文献的搜集、辑佚和辨正。

  1984年,俞荣梁的论文《蒲松龄及其农学著作》在《中国农史》第四期上发
表;1988年,袁世硕的论文《聊斋杂著考略》收录于《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
1992年—1994年,洪流的《蒲松龄与〈药书〉》、日本天野元之助的《清·蒲松
龄〈农桑经〉考》、杨海儒的《〈聊斋杂记〉实为蒲松龄的〈家政内、外编〉手
稿》等论文在《蒲松龄研究》上发表。2001年,杨海儒的《〈聊斋杂记〉应改其
书名》被收录于《第二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论文集》。